13上博简《周易》【《周易》探源】
上海博物馆藏最早的《周易》,只是占筮用书,与传世版本有四点不同
清华简《筮法》
如果说最神秘的上古史著作,相信很多朋友都选《易经》。虽然《山海经》也够神秘,但在古代地位一直不高,不像《易经》能够位居“五经”之列。甚至在古文经学者看来,《周易》来源最古老,还被列为“五经”之首。那么,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究竟是一部怎么样的著作呢?
出土最古老的一部《周易》
古书流传是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要读懂《易经》,不应只局限于传世文献本,而要将视线放宽到出土简帛上。
地不爱宝,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少湮没两千年的易学文献重见天日。其中最早的《易》版本,要数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楚简《周易》;接下来就是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再往后就是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周易》,其墓主是汉初功臣汝阴侯夏侯婴的儿子夏侯灶;差不多同时代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
其中最值得一讲的,当然就是收录在上博简第三辑中的《周易》,因为这是最早的《周易》版本,虽然它只是一部残缺的《周易》,仅有一千八百零六个文字和二十五个卦画。
我们这里提到了《周易古经》,那么《周易古经》与《周易》《易经》《易》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说的《易经》,是被儒家尊为经典后的《周易》,其中包含了《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两部分内容。所以一般说《易经》的时候,指的是经加传;而说《周易》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指经加传,但严格来说,《周易》的本义是《周易古经》。因为战国时期《易》筮法不限于《周易》一种,还有《连山》《归藏》,这三部在后世又被统称为《三易》。
根据传说,最开始的八卦是伏羲画出来的,之后周文王将它推演出了八八六十四卦。再之后,孔子对卦象进行了解释说明,写下了《周易大传》。后世的学者就把经和传合为一本书,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这三大圣人合力撰写的书,在古人的朴素想法里,确实很容易相信,这是神通广大的一本书。但是,《周易》真有这么神吗?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又是谁呢?
因为上博简《周易》也不是横空出世的作品,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就要来说说《周易》到底是怎么炼成的了。
数字甲骨的发现
我们知道,商朝人喜欢用甲骨占卜,而在某些殷墟甲骨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数字。
1950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殷墟,在四盘磨西区获得一片牛肩胛骨。李学勤先生认为这是一件卜骨,上面写着“七五七六六六,曰:斯御”“八六六五八七”“七八七六七六,曰:斯御”,其下限可能到商王文丁时期。而且这个“斯……”的句型从未见于殷墟卜辞,而常见于周人卜辞,说明这件卜骨可能属于周人系统。
1980年10月底,考古工作者复查1973年小屯南陶片时,在仓库发现一包卜甲,经过黏合发现是一版龟腹甲,其卜甲修治的方法与周人类似,但龟为当地之龟。上面第二、三、五句是筮数,分别写着“七七六七六六,贞吉”“六七八九六八”“六七一六七九”,文字的刻法也类似周人卜辞。尤其是“贞吉”一词,在殷墟卜辞从未出现,而在《周易》却常见。
商代明确记有筮数的甲骨只有这两件,而且反映的可能是周人的占筮法。那么商人是否没有占筮法呢?
此外,在殷墟和其他商代遗址出土的陶器等文物上也找到了一些数字符号。传世文献也有“巫咸作筮”的传说。巫咸,一说就是商王太戊时的大臣。
这些文字不是通过观察甲骨的裂纹来占卜,而是以数字本身测算进行占筮,那么它就不是占卜法,而是占筮法。占筮与占卜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占卜是把要做的事情写在龟甲上,祈祷后焚烧龟甲,然后根据龟甲裂开的纹路来判断吉凶;占筮则是用蓍草茎,就类似后世的竹签来进行一定方式的数学运算,得出的结果就是一个卦,再根据这个卦象,来预测吉凶。
安阳四盘磨村不同于殷墟风格的卜骨一出现,考古工作者即认识到其文句不合卜辞通例。之后,在陕西邠县(今彬州市)和河南洛阳都出土了卜骨,它们与殷墟卜骨均有不同;1954年,山西洪赵周代遗址出土了一版刻字甲骨与一批青铜器、陶器,李学勤先生明确指出系西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