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家台秦简《归藏》来看,内容确实大同小异。不过,秦简《归藏》只说恒我(嫦娥)窃不死药奔月,并未说提到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药的事,嫦娥与羿似乎还没存在联系。而且,不管在《归藏》还是《淮南子》中,嫦娥奔月竟然还是吉兆。《淮南子》加入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说后羿“怅然有丧,无以为续”,带入了一定感情色彩。至于我们熟悉的嫦娥和羿的夫妻关系,实际上是东汉高诱注《淮南子》提到的说法。
这样一来,羿和嫦娥的传说故事才深入人心。但我们从《归藏》中可以看到,嫦娥奔月本来是个独立的传说故事,与羿的故事无关。
嫦娥的由来源远流长,一直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
《山海经》称帝俊有三个配偶,分别是娥皇(生姚姓三身国)、羲和(生十日)和常羲(生十二月)。“娥”从“我”,“羲”和“我”通假,可见这三个人物渊源相同,但这三个人物又分别演化为不同形象。
随着帝俊分化为帝舜,娥皇成了帝舜的妻子。因为帝舜是帝尧的女婿,所以娥皇又成了帝尧的女儿。《列女传》说帝尧两个女儿嫁给帝舜为妃,长女叫娥皇,次女叫女英。《山海经》说娥皇生子姚姓,也与帝舜为姚姓相符合。之后随着舜死于九嶷的说法,娥皇、女英又与湘水之神结合,分别被称为湘君、湘夫人,把舜撇在一边,成了一对配偶神。
《山海经》说羲和浴日,本来说的是羲和为十日沐浴,后世则传为羲和驭日,这样羲和从太阳的母亲变成了太阳的车夫。《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弭节”就是说让羲和放慢车速。
之后随着古史人化,羲和更是被传为两人甚至四人,《尚书·尧典》说帝尧时有日官羲仲、和仲、羲叔、和叔,《史记·夏本纪》说夏王中康时有日官羲和。可见,羲和不管如何变化,始终和日有关。
随着帝俊分化为帝喾,常羲也变成他的妻子常仪(儀)。《史记索隐》引《世本》《汉书·律历志》,称“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可见常羲、常仪本为一人。《大戴礼记·帝系》说帝喾次妃为娵訾氏女常仪,生帝挚。
娵訾正是我国上古十二星次之一,可见其神话传说性质仍然浓厚。嫦娥即来自常羲、常仪之演变。可见,常羲不管如何变化,始终与月有关。“常”本作“恒”,因汉代避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常”,后“常我”两个字均女化而称为“嫦娥”。
羿原型为除灾的宗布神
有趣的是,最早的后羿是帝俊下属,也是天神。
《山海经》对于羿记载比较零散,大约说帝俊赐给羿红弓白羽箭,让他来到人间救苦救难,羿在昆仑山之东的寿华之野射杀了凿齿。羿又作“仁羿”,“仁”是“夷”的异写,表示后羿出身东夷。而在《山海经》中没有“后羿”的称呼,大约羿在当时还属于神话人物,而非古史君长,“后”有首领之义。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被《淮南子》发扬,《淮南子·本经训》说尧时十日并出,尧命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缴大风于青丘泽、射十日而杀猰、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羿大功告成后,尧因有功被推举为天子。这是后羿射日最早的由来。
此处帝尧也可以说由帝俊分化,羿则顺理成章成了帝尧的射官。《淮南子·氾论训》则说羿因为为天下除害,死后成为除灾的宗布神,这大概正是羿的原始面目。
与羿在《山海经》《淮南子》中的英雄形象不同的是,在另外一些史料中,羿虽然也是神箭手,但往往被赋予负面的道德评价。
在《楚辞·天问》中,提到上帝降临夷羿为人间居民(“夏民”)排忧解难,但羿却射伤河伯并霸占他的妻子雒嫔,然后又射死封豨,还把它的肉做成肉饼送给上帝,招来上帝的反感。最后后羿被浞与妻子纯狐合谋害死。
此外,后羿还西征穷石,越过巨岩(当即《山海经》之昆仑山),得到仙药但最终为人所窃(当即《淮南子》之嫦娥)。此外,在《离骚》中,屈原在夏启、太康、五子之后提到羿、浞,并说羿因游玩而被浞夺家。
相比《山海经》《淮南子》,《楚辞》中的羿神话色彩同样很重,也记录了上天派他来射杀封豨。但在《楚辞》里,羿是夏朝时候出现的人,且射杀封豨成了他的罪过。而《太平御览》引《随巢子》又说周厉、幽王之时奚禄山崩溃,上天又派后羿来拯救。
对羿的人化最彻底、最详细的记载是在《左传》中。据《左传》,后羿是有穷国首领,篡夺了太康之位。乐官后夔有妻子玄妻,长得美艳动人;有子伯封,贪得无厌,被称为封豕。后羿将其消灭,并霸占玄妻。其后,后羿凭恃自己武勇,沉溺田猎,荒于行政,抛弃贤臣,信任佞臣寒浞。寒浞慢慢收拢人心,最终谋杀后羿。之后寒浞又杀夏后相,后相妻子后缗逃回娘家,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收拢遗民,攻杀寒浞而立为夏王,史称“少康中兴”。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左传》记载了这个故事,但在《史记·夏本纪》中却只有夏王太康、相、少康的先后即位,并没有后羿、寒浞事迹的乱入,这说明太史公似乎未将其作为史实对待。
其实这个历史故事,很可能也是《楚辞》一系神话演变的传说。里面提到的后夔、玄妻、封豕(封豨),原型应该都是神兽。《山海经》中的夔,是一种独脚神兽。玄妻应该就是《天问》的眩妻(纯狐),先是被后羿霸占,之后又联合寒浞杀死后羿。封豕在《山海经》《淮南子》都提到过,其实就是大野猪,《左传》解释为伯封引贪得无厌被称为封豕。至于河伯洛嫔夫妇,当是黄河与洛水之神。
在另外一些史料中,关于羿之死也有不同说法。比如《孟子·离娄篇》就说,羿的学生逢蒙学到了羿的本事,但却因为嫉妒师父本事大,认为自己不能一直被师父的光芒遮住,从而谋杀了师父。这里的羿更像是个职业射手,与射日和篡夏的羿又都不同。
今天不少人认为,射日的后羿与篡夏的后羿并非一人。从史料看的确如此。但问题是这些史料并非是信史,而是来自神话传说的演变。所以我们就知道:《山海经》的善神、《淮南子》的善人、《楚辞》的恶神、《左传》的恶人,实则来自同一神射手羿的分化。
总之,后羿和嫦娥的故事,从起源到发展,长期都是独立状态,直至汉代后才正式把他们结为夫妻,但很快又天各一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