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物里的中国手抄报 > 1 子弹库帛书四时创世神话(第1页)

1 子弹库帛书四时创世神话(第1页)

1子弹库帛书《四时》【创世神话】

《盗墓笔记》里战国帛书的原型,记录了我国最早的创世神话

战国楚帛书摹本

看过《盗墓笔记》的朋友都知道,这部书开局就说长沙“土夫子”倒斗,但搞到手的战国帛书却被美国佬骗了去的故事。所谓“土夫子”,就是过去长沙人对盗墓贼的称呼。这件事是纯属虚构的吗?别说,它还真有历史原型。

最早出土的战国图书

我们知道,商代有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字,西周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青铜文字;其实,商代也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青铜文字,西周也有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字。但这些文字,更多是一些祭祀的档案记录,而不是典型意义的图书文献。

《墨子》说“书于简帛”,商周的图书文献,还是以简帛为载体,即竹木简牍和缣帛。不过早期的简帛都腐朽了,出土最早的是春秋战国之际曾侯乙墓的竹简遣册,也就是随葬物品的记录清单,而这实际上也不算是图书。

最早出土的战国图书文献,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一整卷帛书和一些帛书残片。因为帛书材料的贵重,相对竹简要稀少很多,这实际上也是流传于世唯一的战国帛书。

1942年9月,任全生、漆孝忠、李光远、胡德兴四位“土夫子”在长沙东南郊的子弹库一地挖开了一座战国楚墓,并从墓中盗走一批漆盘、铜剑、木剑鞘、木龙、陶鼎、陶壶、陶簋等文物以及一个竹箧,竹箧里面装着的就是这卷帛书和帛书残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位“土夫子”又加入了考古队,并参与了湖南省博物馆1973年5月对子弹库楚墓的发掘。经考古发现,该墓为一椁二棺,墓中还有一幅“人物御龙图”帛画、玉璧、丝麻织物等随葬品。考古工作者判断,这是一处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墓主是一位楚国士大夫。故子弹库帛书成书的年代下限,大致也是在战国中期。

子弹库帛书出土后,为古董商人唐鉴泉所得,次年又为文物收藏家蔡季襄购入。蔡季襄将帛书进行修复装裱,并于1944年写下《晚周缯书考证》一书。此书于1945年出版,从此子弹库帛书为世人所知。抗战胜利后,蔡季襄将帛书带到上海,就在他意图出手时,遇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员柯强。

柯强谎称自己寓所有红外线照相机,可以显示帛书上不清楚的文字,让帛书卖个好价钱。蔡季襄出于获利和研究的考虑,就把帛书借给柯强拍照,并约定第二天去取。没想到,第二天柯强就以照相机故障为由拖延。而到了第三天,柯强就说托朋友把帛书带到美国去照相了。蔡季襄没有办法,只能把帛书作价一万美元,由柯强先支付一千美元保证金,至1946年9月之前或寄回帛书,或支付尾款。

柯强得到子弹库帛书后,当然是无耻地据为己有。他在1964年卖给纽约古董商戴润斋;戴润斋又在两年后卖给文物收藏家塞克勒。塞克勒曾表示要将帛书还给中国,但到1987年本人去世仍未归还,帛书被收藏入塞克勒美术馆。

由此可见,子弹库帛书流传历程之坎坷,更加说明其传世来之不易。那么,这卷珍贵的战国楚帛书究竟记录了什么信息呢?

伏羲女娲的创世神话

这卷帛书长约三十八点七厘米、宽四十七厘米,虽然只是小小一卷丝帛,但包含的信息量却非常惊人。先看它的结构,就非常奇特,中央由两段互相颠倒书写的文字组成,一段十三行,一段八行。外围则每周排列三行文字,共十二行。在这十二行文字的周边,有十六幅彩绘的图像,其中每一行文字前画着一幅神怪图像,帛书四角还分布着青、赤、白、黑四种神木图像。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确实是一部完整的“图书”。

《四时令》按照阅读顺序,又将中央十三行文字定为《岁》(甲篇)、八行文字定为《四时》(乙篇)、周边十二行文字和图像定为《十二月》(丙篇)。其中《岁》讲的是要“敬顺天时”;《十二月》讲的是十二个月的宜忌事项,十二个神怪代表十二月,四种神木代表四时。而故事情节最丰富的还要数《四时》,其中记录了四时的产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创世神话。

原来远古时代,宇宙一片混沌,没有日月和时空。这时候,天神包戏娶了女填为妻,他们生下青、朱、黄、墨四个儿子,被称作“四神”。于是,包戏和女填就让他们分别守卫四方,通过互相换位来推测时间,从此就有了最原始的春夏秋冬“四时”。四神的名字多从“木”字,应该是四种神木,基本可以对应帛书边角的四种神木。

这样经历了一千多年,日月终于诞生了,但当时发生了灾难,九州不平,于是炎帝命辅佐的神祝融,派遣青、朱、黄、墨四神,以青、赤、黄、白、墨等五种神木,奠定了三天和四极,从此日月进入正规,又有了按照日月之行的“四时”。后来共工创造了一旬十日,并把每日分为宵、朝、昼、夕“四时”。这又是另一种“四时”。

这样看来,“四时”既可以表示一年四季,又可以表示一天的四个时间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