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略释》一卷
《唯识二十论述记》三卷
《唯识论开发》二卷
《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
《瑜伽师地论劫章颂》一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十卷
《辨中边分别论述记》三卷
《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
《因明论大疏》三卷
《玄奘三藏菩萨戒法》一卷
《异部宗轮论述记》二卷
现存者凡二十二部、一百余卷;此外《阿弥陀经通赞》二卷,及《西方要决》二卷,普通以为慈恩之著,殊可怪异;据慈恩《弥勒上生经疏》,为劝勉兜率上生之人;又为慈恩正当立足处;今此三书,与《上生经疏》之说相矛盾,不能认为慈恩之书,故删之;圆测著《解深密经疏》(十卷)、《仁王般若经疏》(六卷)、《唯识疏钞》等;《唯识疏钞》已佚,余二疏尚存。
玄奘门下,除唯识教义外,研究《俱舍论》者亦极盛;普光、法宝、神泰皆撰注疏,即世所称《俱舍》三大家是也各有三十卷。此外窥基有《俱舍论抄》(四卷)、怀素律师有《俱舍论疏》(十五卷),惜不传。兹就其后研究《俱舍论》之状态言之:先有圆晖著《俱舍论颂释疏》(十九卷),此书之出,最可注目,实为后世《俱舍》学者之证券。相传系应礼部侍郎贾曾圣善寺之怀远律师所请而成者;《高僧传三集》谓:“光宝二师之后,晖公间出;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晖疏焉。”遁麟《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慧晖《俱舍论颂疏义抄》(六卷),俱系解释圆晖之疏。世称颂疏之二大释家二人传不明。此外《高僧传三集》谓有崇廙者,与圆晖同时,著《金华抄》(十卷)、梓州慧义寺之神清宪宗元和年中入寂著《俱舍义钞》卷数不详、绛州龙兴寺之玄约唐末人耶,讲《俱舍论》四十余遍,著《俱舍论金华抄》(二十卷);后唐时会稽大善寺之虚受,亦有钞解圆晖之《俱舍论疏》焉。
玄奘《新俱舍论》翻译以前,研究真谛《旧俱舍》者颇盛;在真谛之翻译中,《俱舍》次于《摄论》,为最经意之作;真谛之《俱舍论》,本文二十二卷,文疏合为八十三卷,语见《续高僧传》;(《宝疏》则以真谛《疏》为六十卷,然则合本文为八十二卷矣。)真谛弟子智恺,即笔受此论之人;应僧宗之请,在智慧寺讲《俱舍论》,为我国人讲《俱舍论》之始;不幸讲至《疏》之第九卷《业品》,即遘疾卒;其师真谛续讲之,至《惑品》亦病,遂辍讲;次年入寂。相传智恺殁时,真谛极悲,聚弟子十余人共传香火,令弘《摄》、《舍》二论,誓无断绝;由此以后,传真谛之法者,必学《俱舍》;其中最著者,为道岳,曾受真谛弟子道尼之教;当玄奘往天竺前,曾从之受《俱舍》者;著有《俱舍论疏》二十二卷,今不传。又《续高僧传》谓慧净著《俱舍论文疏》三十余卷,相传慧净无师独悟,选择名理而成书者。道岳之殁,在玄奘往印度之第七年(在归国七年前),即贞观十年。慧净之殁,在玄奘归国后第二年,即贞观十九年。
慧沼居淄州,人咸呼为淄州之沼;其著述如下: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十卷
《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一卷
《法华经玄赞义决》一卷
《唯识了义灯》十三卷
《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记》三卷
《能显中边慧日论》四卷
《劝发菩提心章》二卷
《大唐三藏法师传西域正法藏受菩萨戒法》一卷
《因明入正理论义断》二卷
《因明入正理论纂要》二卷
《因明论续疏》一卷
总十一部、四十卷。但《宗脉记》等六十余卷,今佚。弟子智周,朴扬人;世称朴扬大师,其著述如下:
《法华经玄赞摄释》八卷
《梵网经义记疏》三、四两卷。现存。
《成唯识论演秘钞》十四卷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三、四、五、六、四卷。现存。
《成唯识论枢要方志》二卷
《法苑义林章决择记》二卷
《大乘入道次第章》一卷
《因明论疏前记》二卷
《因明论疏后记》二卷
《因明论疏略记》一卷
凡十部、四十余卷;自慈恩迄慧沼、智周,世定为法相宗正统之师;其《唯识述记》、《唯识了义灯》、《唯识演秘》,称为“唯识三书”。
又如理著《唯识演秘钞释》(一卷)、《唯识述记义演》(二十一卷)、道邑著《唯识述记义蕴》(十六卷)。
如上所述:其传世亲教系虽同,但各有所自;约分《十地论》、《摄大乘论》、《唯识论》三种;然其说互有差异,考厥根原,实由对于阿赖耶识地论、摄论二派为阿梨耶识意见之不同阿赖耶识,旧译无没,新译为藏,在地论方面,谓即在差别迷妄中,不没失真如本性,故名无没识:摄论派谓此识为迷妄根本,误认为我体不没失,故曰无没识;唯识论派以为生出迷妄根本之力,隐藏于此;故解释为藏识;地论派以此与真如同一意义,谓为清净识;摄论派以此为真妄和合之识,一方为真如识;一方可为妄识;盖谓现象妄境,乃由此识所造成,《起信论》等呼为和合识者以此。然玄奘等唯识论派,以阿赖耶识全为妄识,主张应与真如分离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