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佛教史最好的版本 > 第三章 四大翻译(第2页)

第三章 四大翻译(第2页)

(四)《方等般泥洹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

《经录》有《哀泣经》二卷,此盖以《方等泥洹》之初品(即《哀泣品》)为名者;其与《方等泥洹》稍异者,《哀泣经》少后三品,故不得谓之异译。

(五)《佛般泥洹经》二卷西晋白法祖译

(六)《大般泥洹经》六卷东晋法显、佛陀跋陀罗共译

(七)《大般涅槃经》三卷东晋法显译

《大般涅槃经》是否法显所译?不无可疑。盖法显前所译之《大般泥洹经》,为大乘经;而此译为小乘经;且同一原语,前曰泥洹,后曰涅槃,不应歧出至此。《出三藏记》暨《历代三宝记》,载法显所译有《方等泥洹经》二卷,而《出三藏记》复日今阙。若此说信然,则法显当别有《方等泥洹经》在。既冠以方等字样,当然属于大乘经。而译《大般涅槃经》者,不知何人矣。

(八)《般泥洹经》二卷失译

(九)《佛遗教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此经流传颇广,细案之亦属小乘《涅槃经》一种异译。

(十)《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

即大乘《涅槃经》之最完全者,所谓《北本涅槃经》是也;今改为《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此二本今存。

(十一)《般泥洹经》二十卷刘宋智猛译

(十二)《般泥洹经》一卷失译

《出三藏记》载刘宋求那跋陀译。《开元录》谓:“上下文句,非是跋陀所翻,似是谦护等所译。”《历代三宝记》谓与竺法护所译《方等泥洹经》,大同小异。

(十三)《四童子三昧经》三卷隋阇那崛多译

与竺法护所译《方等泥洹经》同本异译。

(十四)《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唐若那跋陀罗、会宁共译

(十五)《大悲经》五卷高齐那连提耶舍、法智共译

此外《经录》中尚有存其目者,因疑而阙焉。上列各经中四、六、十、十三、十四、十五,六种,属大乘部;五、七、八、九,四种,属小乘部。此十种今存。余五种散佚。第十三种以下,所述甚新,不属于译经之初期。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南本北本并存。合计可得十一种。实则二本同为一物。

所散佚之五种,第一种之《胡般泥洹经》不明;《经录》谓与第二种《大般涅槃经》同本,或以为别是一本。《历代三宝记》注谓第二种为初出。乃于支娄迦谶之下,列《梵般泥洹经》名。盖支娄迦谶仅译大乘经典,恐与第二种同为《大乘涅槃经》。以昙无谶所译之大本言之,则第二种为略其前数品而译之者。第三种之《大般泥洹经》,亦略去大本之序分,与《哀泣品》者;《出三藏记》称:“支谦《大般泥洹》与《方等泥洹》大同。”故疑第三、第四,二种亦同。第十一种之《般泥洹经》,与第十种之《大般涅粲经》昙无谶所译者,同本异译。第十二种之《般泥洹经》,《历代三宝记》称:“与晋世竺法护双卷泥洹,大同小异。”由是观之,散佚之《涅槃经》,皆可信为属于大乘,而自大本之一部分译出者也。但此诸经,果属大本一部分耶?抑原为一部,后集成大部耶?或各小部独立而单行者耶?皆属可疑。无论类似《佛遗教经》之小册,可视为《涅槃经》之全体;纵使四十卷之大本,亦是《涅槃经》之一部;非彼为此一部,此为彼全体也。同一《涅槃经》,实有如斯长短伸缩之差;其间关系,足资研究。

梵本全书,计三万五千偈;昙无谶所译大本,尚非梵本原书;其最初携至北凉者,仅有一部分,前分十二卷。与在于阗所得者合计之,得三十六卷;约译成一万余偈,仅及原本三分之一。此大本,与智猛所译之二十卷本,同本异译。惜智猛本不存,难以判别。法显、觉贤(即佛陀跋陀罗),共译之六卷本,“是《大涅槃经》之前分,大众问品,同本异译”。此六卷本,较大本次序整齐。厥后大本传于南方,当宋文帝之世,慧严、慧观、与谢灵运,据法显六卷本,加以修正,附益品目,成为三十六卷;所谓《南本涅粲经》。因名在北凉者,曰《北本涅槃经》。《出三藏记》所载《大涅槃经记》谓:昙无谶所译之梵本,乃智猛自印度携归者。智猛归至高昌之时,适昙无谶来北凉;北凉主沮渠蒙逊迎之。遣使高昌,取智猛所携归之《涅槃经》使译之。此即《大涅槃经》翻译之起源。又谓智猛携归者唯五品,而六品以下,则求自敦煌。其说如此,恐系误传。

第十四种之《大般涅槃经后分》,或名《阇维分》;或称《荼毗分》;谓系大本《涅槃经》之后分,不过想像之词。相传会宁游历印度,行抵南海波凌国,与若那跋陀罗共译者。其译本传到我国交州,会宁弟子运期承交州都督命,持至洛阳。唯此经说佛涅槃后之佛体焚烧诸事,恐初未必译为大本之后分也。《开元录》称“《陈如品》末,文势相接”。亦不过想像之词。《陈如品》者。《大本涅槃》末品名。义净三藏《求法传》称“于《阿笈摩》,抄如来涅槃焚烧之事,非大乘《涅槃经》也。”。不见有所谓大本之后分者。然细绎义净之言,果为纯粹之小乘。《开元录》则曰:“今寻此经,与《长阿含》初分游行经,少分相似而不全同;经中复言法身常存,常乐我净,佛菩萨境界,非二乘所知;与《大涅槃》义理相涉。”据此说观之,则此经其介于大乘小乘之间,而占小乘至大乘中间过渡之位置者欤?

试就《涅槃经》译入中土之由来述之。《涅槃经》之翻译完成,昙无谶之力也。盖《大乘涅粲经》法身常住之思想,在我国佛教教理发展上,影响极大;何则?《大乘涅槃经》之教理,其重大之根本要点,不外法身常住;而《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所说,亦不外乎法身常住,佛陀真身不灭而已。故我国学者,呼为涅槃常住教,其法身常住说,一转而成佛性遍通论;唯佛之法身,非仅常住;我等一切生类之法身,与佛之法身,并无差别;因此之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佛性遍通论,即由之而生。且法身常住与佛性遍通二义,颇于我国佛教开示新意义;何则?法身常住云者,谓佛有大我;此语为说无我教者所闻,未尝不骇为新奇。当昙无谶之前,法显六卷本译出时,彭城僧渊,异而排之,已有舌根销烂之传说。又罗什弟子道生,见法显六卷本,遂唱阐提成佛说,大受世之非难。及昙无谶所译大本告成,其所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论阐提,亦可成佛;闻其说者,莫不服其卓见。当时因此经,而佛徒之思想,为之一新。可以概见。法显六卷本,译于晋义熙十三年,翌年告成。昙无谶所译大本,始于北凉玄始三年,阅七年始告成。按玄始三年,适当东晋义熙十三年。二译同年开始,良非偶然。可称佳话。后之学者,研求佛教教义,决难置涅槃常住教于度外也。

《大乘涅槃经》所唱法身常住之根本思想,与《小乘涅槃经》发达上之关系,尤为密接,不可不知。盖《小乘涅槃经》,原本于《大乘涅槃经》,特教义及其组织,未曾明示,仅以释迦最后事实为根据耳。当佛陀入灭时安慰弟子之言,及弟子追慕之殷,遂产生佛不灭之思想。而佛陀安慰弟子之言,与弟子藉以永其追慕之说,实为《小乘涅槃经》中一番大事业,可推而知也。

《小乘涅槃经》三部中,白法祖所译之《佛般泥洹经》第五,及失译之《般泥洹经》第八,殆同一原本。法显所译之《大般涅槃经》第七,措辞较前二经,多形容而远事实。兹择前二经所载者,而示《小乘涅槃经》中要语。其经文曰:“佛出王舍城耆阇崛山精舍向吠舍离时,于竹芳荟萃之处,大感苦痛,此大病始。阿难侍旁,见之大惊叹。”尔时佛言载在《佛般泥洹经》者,则曰:“我已有经戒,若曹但当案经戒奉行之;我亦在比丘僧中。”载在《般泥洹经》者,则曰:“佛岂与众相违远乎?吾亦恒在比丘众中;所当施为教诫,以具前后所说,皆在众所;但当精进,案经行之。”所谓我之经戒,即为我体;汝等若奉持此经戒不失,则我亦恒常永久存在汝等之中;自佛一方见之,确是安慰弟子之言,而对于弟子等所授之遗嘱;自弟子等一方见之,则奉为唯一之凭依。盖此言为《涅槃经》枢纽,驯至产生法身常住思想之信仰,决非偶然也。又此言载在《遗教经》者,则曰:“如来之法身,常在而不灭也。”但此法身,非实存在宇宙之意,乃仅以佛之经戒为法身之意。更自《阿含经》,一转而为《荼毗分》经中法身常存之语;更变而为《大乘涅槃经》之法身常住说;其所历之径路,足以明示其发展次序与其心地。以上所述,乃《小乘涅槃经》与《大乘涅槃经》之要点,并其关系之大略情形也。

试就《华严经》言之:《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佛教重要经典;其分品早经译就,迨至觉贤三藏始将《华严经》全部译出。此经原本,与前诸经同,皆得自于阗;有支法领者,游学西域,自于阗得此经梵本三万六千偈以归,与佛陀跋陀罗共译之。其始也,仅分五十卷,后人更分为六十卷,遂呼为《六十华严》。自《华严经》译成,我国佛教,大受影响。其研究价值,在佛教上占重大位置。其说法分七处八会;《六十华严》,分为三十四品;《八十华严》,分为三十九品。《八十华严》,实叉难陀(唐代自于阗来者)所译;较《六十华严》完善。就我国佛教史上所受影响论,其关系与《六十华严》均属重要。盖此二种《华严经》,梵本详略既有不同,后者可补前者之不足也。佛陀跋陀罗以前所译分品经,为《六十华严》所无。如西晋竺法护所译《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即《八十华严》《十定品》之异译;此《十定品》,为《六十华严》所无。此二大《华严经》外,尚有唐般若三藏罽宾人所译四十卷本,俗呼为《四十华严》者;因其就二大《华严》之终所谓《人法界品》者,详细译成;故详名之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兹为便宜计,示《华严经》译本对照表于下:

(经名下有·者,为藏中现存之本)

《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之外,可续《四十华严》者,东晋佛陀跋陀罗《文殊师利发愿经》,略似《普贤行愿偈》。《普贤行愿偈》者,乃《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之偈。此偈异译,有唐不空三藏所译之《普贤菩萨行愿赞》一卷。则有唐地婆阿罗所译《续入法界品》一卷。其他诸经可属于《华严》部者尚多,兹不赘述。

昙无谶、罗什、觉贤四大翻译之大体,略如上述:此四大翻译,在中国佛教史上之关系,后当述之;兹略言其梗概焉:我国大乘佛教重要宗派,概以四大翻译为基础;而《涅槃》、《般若》、《法华》,最初已有密接之关系,后熔成一大宗派。即谓我国大乘教宗派、导源于罗什、觉贤二派,亦可。

罗什与《涅槃经》之翻译,有无关涉?不可得知。罗什、法显、昙无谶三人,时代相同;但就法显、昙无谶翻译《涅槃经》考之,似罗什未尽知此事。然罗什于《般若》、《法华》、《涅槃》,具有见解;征诸其徒僧教所述,而益信矣。僧叡于所著《喻疑》,举其师罗什之言曰:“《般若》除其虚妄;《法华》开一究竟;《泥洹》阐其实化;此三津开照,照无遗矣,但优劣存乎人,深浅在其悟,任分而行,无所臧否。”又僧叡自言:“此三经者,如什公所言,是大化三门,无极真体,皆有神验,无所疑也。什公时,虽未有《大般泥洹文》,已有《法身经》,明佛法身,即是《泥洹》;与今所出,若合符契。此公若得闻此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便当应如白日朗其胸襟,甘露润其四体,无所疑也。”僧叡所言《大般泥洹文》乃法显之六卷本。此时尚未见昙无谶之大本。所谓“无极真体,皆有神验”者,承前说此三大经有不可思议处,而为此言者也。但所谓罗什之《法身经》,则为《经录》所不载。

《涅槃经》之研究,后来全移于罗什派学者之手。道生,罗什之高足也;讲昙无谶《大般涅槃经》,颇负时誉;后遂于讲此经时,卒于讲座;可谓以身殉道也矣。即谓《涅槃经》之法身常住论,为罗什派学者所统摄亦可。此罗什、觉贤二派所以并立,而为中国大乘佛教之二大源头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