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最后一个皇室 > 第三章 18981901 慈禧的反击与义和团运动(第2页)

第三章 18981901 慈禧的反击与义和团运动(第2页)

人们普遍认为,义和团运动起初是反清政府的,后来才“变成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尽管人们一再坚持这种说法,但并不完全准确。义和团运动从兴起之初就有强烈的反西方侵略者、反对基督教徒思想。罗伯特·赫德爵士曾直截了当地坦言和强调,义和团只是一群盲目无知的爱国主义者。义和团运动首次在山东爆发绝非偶然。由于德国人占领胶州半岛,山东人民强烈意识到,将他们置于苦难中的正是这些西方侵略者。正是这种不满情绪促使他们率先发起义和团运动。

因腐朽无能、军力羸弱使中国蒙受耻辱,清政府至少要为此负部分责任。然而,无知的民众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他们的所见所闻,祸国殃民的是那些作祟的“洋鬼子”,要想救国救民,就必须消灭他们,将他们驱赶出去,连同他们发明的那些洋把戏、那些古怪偏执的洋教和令人厌恶的优越感,一并从中国清除出去。

如果义和团运动发生在30年后,那么纳粹德国的活动原则和实践或许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启发。义和团可以仿效德国反犹太运动的做法,找到充分的理由去反抗外国侵略者。由于愚昧无知,加上思想迷信,义和团把事情搅得一团糟。

但如今,思想开明、经验丰富的中国人亲眼旁观法西斯主义和纳粹民族主义者在现代欧洲的行径。以东方国家的条件,并不适合采用欧洲国家对外来种族进行大清洗的做法。如果德国人可以将“非日耳曼人”驱逐出境,那么中国人也可以诉诸同样的权利,抵御可能会导致国家分裂的外国人的威胁,对此我们无可厚非。如果他们致力于提升国力,以便能更好地进行抵御活动,我们也没有理由去指责什么。中国学者和演说家不仅要求收复失地,还要求收回外国租界,废除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并公然坦率地借用德国希特勒主义发言人所用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这种意愿。正如苏联近年来所提供的口号,有助于中国人抵抗西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德国人也是如此,为他们提供了一套新的民族主义理论和新技术。

众所周知,清政府准备发动天性排外的人民共同对抗西方列强。自满族人于17世纪建立大清帝国以来,一股反清势力暗潮涌动,始终威胁着清朝统治政权的稳定,而此时,愤怒而不满的民众很有可能与这股反清势力结成同盟。如果光绪帝能顺利地将改革方案执行下去,那么清政府也就不可能与义和团结盟。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生过这种无组织的农民运动,且最终都遭到镇压并瓦解。

愚昧、狂热又迷信的义和团,不管遇到的对手是清政府也好,还是其他外国势力也罢,但结果是毫无疑问的,他们终将以失败告终。以荣禄和袁世凯手中所掌握的兵力,对付区区数千名靠弓箭长矛武装的农民,可谓绰绰有余。由于清政府允许手握兵权的董福祥和其他支持者与义和团联合对外,义和团便成了一群暴民。

正如一位美国作者所言,清政府显然在暗中支持这些所谓的爱国者,将其视作强大盟友,与其密谋以期将外国人赶出大清帝国。山东巡抚毓贤(满族人)性情暴烈,极端排外,1899年义和团运动首次爆发时,他支持盲目排外的政策,导致光绪帝推行的维新运动彻底失败,这对清政府乃至整个中国都是非常不利的。毓贤曾上书朝廷,商议解决义和团问题的对策,并最终促成朝廷与义和团结盟。另一位居住在北京的美国作者甚至说:“义和团运动的崛起归咎于他。”的确,毓贤被视作义和团的支持者和保护伞,几乎可以算作他们的保护神。必须承认的是,毓贤千方百计扶持义和团,也受到他们的拥护。

白莲教曾多次发动叛乱,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而起初义和团曾被视作白莲教的后裔,所以朝廷颁布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诏令。于是,毓贤迅速采取挽救义和团的措施。1897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毓贤的管辖区内遭到杀害,这直接导致德国人占领了胶州半岛。在德国使馆的强烈要求下,毓贤被撤掉山东巡抚的职位,本来就排外的他对外国人仇视到了极点。虽然迫于列强的压力被废黜,但他仍受朝廷赏识,没多久便被调至山西出任巡抚。

1900年,义和团的疯狂举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毓贤也因残酷无情地屠杀辖区内的传教士而闻名。义和团的排外行动足以使毓贤支持他们,他在奏折中称义和团是正义之师,应当被委以救国之重任,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他还进一步解释称,义和团具有无穷力量,这对清廷抵御列强的侵略战争大有裨益。如果镇压义和团,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用毓贤的话说,就如同“砍断自己的羽翼”。

至于义和团在北京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以及他们刀枪不入的魔幻神功是如何被人们信以为真的,在此不再赘述。最先相信义和团的是残酷无知的刚毅和端亲王(皇储的父亲),慈禧最后才接受。接替毓贤担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很快摸清了义和团的实力,并以实际的方式戳穿了他们的谎言。但义和团所宣扬的“信仰的力量”在朝廷被广泛接受,尽管思想开明的总督和其他高层官员(包括颇具影响力的荣禄在内)再三警告和力劝,但掌权者丝毫不予理会。

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和一名日本外交秘书被杀害,据说这两起事件拉开了义和团和清兵围攻外国使馆的序幕,结果导致8月14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慈禧太后自知理亏,没有胆量留在紫禁城面对大获全胜的“洋鬼子”,这不足为奇。为了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心,并且心系百姓,她假装牺牲自己的利益,承认治国不力,交出皇权,让光绪帝回归朝廷。慈禧相信,宽容而“孝顺”的光绪帝不会因她的罪过和失误而怪罪于他。光绪帝没什么好惧怕的,对外国军队也是如此,慈禧知道这一点。正因如此,怒火中烧、满怀嫉妒的慈禧逼迫光绪帝与她一起逃走。即便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占和践踏,她也不允许这个放肆而叛逆的外甥对她幸灾乐祸。如果她遭了殃,光绪帝也要和她一起承担后果。

光绪帝请求留在北京,但慈禧拒绝了。珍妃在丧心病狂的慈禧太后面前下跪,恳求她不要逼迫光绪帝和她一起出逃。珍妃是光绪最宠爱的妃子,她知道光绪渴望留下来对抗八国联军,在清政府面临的这个紧要关头,只有她有这个权利向无所不能的独裁女王提出这卑微的请求。皇宫出逃的马车经过一番伪装已在紫禁城北门待发。八国联军随时可能会围上来,时间紧迫,一刻都不能耽误。按照某个版本的说法,慈禧没有答应珍妃,珍妃长跪不起,苦苦哀求,盛怒之下,慈禧命太监将这位哭成泪人的妃子扔进了一口井里。

我还从宫中一些太监那里听到另一说法,他们小心翼翼地告诉我,他们也是听人说的,因为发生这场悲剧的时候他们不在场(我从未听谁参与或目击过这件事)。按照他们的说法,太后对苦苦哀求的珍妃是这么说的:“我们都应该坚守阵地,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活着落在洋鬼子手里。你我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死。这很容易。你先走,我保证紧随你之后。”接着,太后一声令下,太监们抬起珍妃,将她投进了井里,珍妃独自溺亡。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宫殿是宁寿宫,在紫禁城的东侧,而那口井(我认为1900年之后那口井便被废弃了)在宁寿宫的后面。我与宣统帝经常经过那里,我们坐在井边谈话时,他经常说起那场悲剧,当时他还不到6岁。这里或许也有一个孤寂的灵魂在萦绕,久久挥之不去。如果人们在瀛台或玉澜堂设立祠堂纪念光绪帝,那么也应该在紫禁城的这口井旁立碑纪念这位为他而牺牲的妃子。

几个月后,慈禧太后回到紫禁城,下令撤回暴力排外和支持义和团的诏令,并将死去的珍妃晋升为皇贵妃,赐谥号恪顺皇贵妃。与此同时,慈禧还对外宣称,“遵驾西狩”时误将珍妃漏在宫中,绝望之下的珍妃自尽。不用说,慈禧的这些说法除了让人们纪念珍妃以使自己稍感心安,最主要还是为了洗脱自己的谋杀罪名。

然而,住在寿宁宫的慈禧太后真的还能找回安宁吗?

注释

[1]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译者注

[2]瀛洲:指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仙山,最早见于《列子》。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战国。战国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出名,流传甚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译者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