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无条件养育图片 > 译者序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第2页)

译者序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第2页)

那么到底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说来也简单,那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不过,就这一点而言,家长们普遍分为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以“虎妈”、“狼爸”等为代表,认为孩子就是应该以成绩和表现取悦于家长,就应该光宗耀祖,他们绝对不会认同无条件的爱。就此,科恩在书中也有论述,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深远意义上来讲,选择有条件还是无条件是在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之间做选择。

但是,即便选择了无条件的爱,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因为真正的挑战在于,是否无条件,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意图如何,最关键的在于孩子是否能够从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当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

看到这里,想必那些选择无条件养育的读者们已经按捺不住,急于知道该怎样做才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科恩并不急于给大家“开药方”,也忠告大家不要急于寻求药方。在知道怎么办之前,我们还有功课要做,即弄明白我们为什么习惯成自然地给孩子有条件的爱。

本书第六章讨论了这个“为什么”:从大多数人童年经历开始分析,一直说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内心恐惧。并指出:真正伟大的家长,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问题,愿意质疑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质疑自己童年的经历。当他们面对一个可以更好解决与孩子冲突的建议时,他们会抵抗住捍卫老观念的**——“咳!我父母就是这样对我的,我不是挺好的吗。”

从这一章中,科恩为父母们总结出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原则,即时时反问自己:我刚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乎他们的真正兴趣和需要?

直到本书第七章,科恩才慎之又慎地论述了无条件养育的具体建议,并且一开篇即宣称:以下内容绝非“如何养育出好孩子”的步骤式菜谱。首先,我本人必须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家长,才能自诩可以提供最完整可靠、保证不出错的指导,来告诉别人怎么养育他们的孩子,可我不是。其次,我对这种指导方式心存怀疑。某些十分具体的建议(“如果孩子说X,你要站在Y位置上用Z语调说……”)本身就是对家长、也是对孩子的失礼。养育孩子不像组装家庭影院,也不是烹调炖菜,只需严格遵照专家的说明书就可以。没有“均码配方”可能会对每个家庭产生作用,也不能预先满足无限个具体情境;事实上,某些育儿书籍声称可以提供这样的“配方”,而妈妈和爸爸们因急于寻找“神奇疗法”而趋之若鹜,它们通常弊大于利。

我将在本章及之后章节中提供一些粗略的育儿原则,以及取代传统养育模式方法的思路。这些来源于调查研究、来源于其他深思熟虑的育儿顾问著作、来源于我个人的经验和我个人对其他家庭的观察。你将必须做出判断,判断每种思想是否合理,如果合理,你将如何将其应用到你的育儿行为当中。

科恩的这些话,真是说到我心眼儿里去了!我们俩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近些年来,我基本停止了在媒体上开设的“专家答疑”专栏;在讲座当中也率先声明:我不再做“howto”式专家,仅凭热心读者只言片语的提问,就给家长罗列一套解决方案,这是在滥用读者对我的信赖;我常调侃地说:“我不认识您的孩子,不了解你们家的情况,怎么可能立马提出适合您家的解决方案呢?没准儿我坑了您呢!”

停止罗列方案,我更着重于帮助父母们“悟道”——了解儿童发展的科学原理,理解儿童成长的各种需求,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同时学会审视自己,与自己的内在相联接,认识自我。悟了“道”之后,“术”则由父母运用自身的智慧,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应用。我一向强调父母们需要相信自己、独立思考、做出判断,而不是依赖于某个“专家”来支招。

当然,某种程度的“支招”还是必须的。科恩在接下来的四个章节中,给了很多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但他警告我们:坦率地说,与许多其他育儿著作理论相比,我在这里提供的育儿建议更富挑战性。确认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比仅仅只是爱他们更难;针对孩子复杂的身心因素做出反应,比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更难;试着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向他们解释正确处事的理由(更不用说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理由)要比借用“胡萝卜加大棒”去控制他们更难。“并肩协作”要求我们做得要比“实施手段”更多。

确切地说,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不应该是“我如何能让孩子听我的话?”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够满足这些需要?”

有人会质疑:孩子不会永远生活在民主自由平等尊重的环境当中,我让他拥有那么多自主权,今后他如何面对社会现实?

对此,我早在自己的书中论述过“家长≠社会”。科恩则以研究实例向读者阐明:拥有自主权的孩子最能建设性地面对剥夺自主权的环境;而我们作为家长,只要愿意限制施用我们手中的权力,是授予孩子自主权的最佳人选。

接下来,科恩就无条件养育提出13条基本原则并对每一条原则进行阐述;第八章“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指出我们应该注意避免做的事情,和我们需要发挥的行为。我认为真正有趣的建议在最后两章,科恩建议我们与孩子“换位思考”,真正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不过,科恩一再强调,这种开放态度通常会带来更多问题和挑战,这会令人困扰。尤其是我们最不容易做换位思考的时候却最需要我们做换位思考。

我在很多场合下说过多次: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容易,但爱一个不那么乖巧顺从的孩子则比较困难。但恰恰是爱那些不容易爱的孩子才开发我们的真爱,做那些不容易做的事情才锻炼我们的能力。“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鲁道夫·史坦纳如是说。科恩也说,“无条件的爱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

实际上,无条件的爱不仅在孩子难带的时候考验我们,即便在孩子表现“优秀”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当你的孩子做了令人瞩目的事情时,你会格外高兴,但不要弄得你的“爱”会以此为轴心;如果你能正确保持这种平衡,孩子长大后就不容易感觉只有在成功时自己才有价值;他们有能力失败,却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写书与朋友们分享我的养育心得这么多年,时时会听到一些热情的读者告诉我——“你的书是我的《育儿宝典》!”听到如此登峰造极的评语,我往往会惭愧得汗如雨下。不过,在这里我可以舒心地告诉大家:《无条件养育》,是我的《育儿宝典》!

这本书不容易看,看完后,其提出的理念也很不容易实施到位。创立P。E。T.的戈登博士指出,某个良好的交流方式,需要1500~5000次的练习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熟能生巧。所以,不要着急,给自己时间,一开始可能做不好,但只要坚持下去,就必定会有所改善。用科恩的话来与大家共勉——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