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这么打脸,设想到,爸回来了!
“你们俩干什么呢?干什么呢!”
“我们——”小二一慌把小刷子放在小三的头上。
小三,正闭着眼等小二给画眉毛,睁开了眼。
“你们干什么?!”爸是动了气:“二十多块一盒的油!”
“对啦,爸,我们这儿油抹呢!”小三直抓腮部,因为油漆得不好受。10
10对话
爸爸因油的价格而生气,质问孩子们在干什么。小三完全感觉不到爸爸的情绪,只坦言他们在“油抹”。两人的对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读来十分好笑。
“什么油抹呀?”
“不是爸看这本小书的时候,跟妈说,真油抹,爸笑妈也笑吗?”
“这本小书?”爸指着桌上那本说:“从此不再看《论语》!”
爸真生了气。一下子坐在椅子上,气哼哼的,不自觉的,从衣袋里掏出一本小书——样子和桌上那本一样。11
11对比
爸爸刚说完不再看《论语》,转眼又从衣袋中掏出书读了起来,如此言行不一,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要说明的是,爸爸口中的《论语》指的是1932年9月16日在上海创立的以“幽默”为宗旨的半月刊。
乘着爸看新买来的小书,小二小三七手八脚把小管全收在盒里,小三从头上揭下小笔,也放进去。
爸又看入了神,嘴角又慢慢往上弯。小二们的《黄鹤楼》是不敢唱了,可也不敢走开,敬候着爸的发落。
爸又喀嘻了,拍了大腿一下:“真幽默!”
小三向小二咬耳朵:“爸是假装油抹,咱们才是真油抹呢!”12
12语言描写
小三向小二咬耳朵的这句话将儿童的幼稚、天真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同时,这句看似滑稽的收尾更旨在启发人们对幽默的思考:艺术的幽默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源于真实生活的积累、人生的感悟的。
阅读赏析
发掘生活之美并将其艺术化,是老舍先生惯有的创作方式,这篇文章便是如此。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对爸爸妈妈念文章时所呈现出来的欢乐产生好奇,但他们不懂得爸爸妈妈所说的“幽默”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油抹”,于是就趁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以“油”来“抹”脸,演绎出一场有趣的滑稽戏。其实在生活中,像文中的两个孩子这样因听觉上的错觉而产生误会是很常见的事,老舍先生以这样的误会作为选材,有着强烈的真实感,令人阅读时一点儿也不觉得突兀。可见,生活的确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所在,如果多观察,多增加自己的阅历,小事也可以变成点石成金的妙笔文章。
此外,文中对两个孩子的对话描写也很出彩。老舍先生用孩子的语言,鲜活地刻画出两个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令人不觉会心一笑,也自然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效果。
阅读延伸
1。请你分别说说小二和小三的性格特征。
2。小二和小三为什么要用“油”来“抹”脸呢?
3。你是如何看待幽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