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轻松写作 > 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第3页)

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第3页)

作者使用详细的外貌描写,以及对比、比喻修辞的使用,将两位法师的风范鲜明地突显了出来。此处,可以与作者对弘一法师外貌的描写进行对比。作者对弘一法师外貌的描写较此处简略,这是由于两位法师不同的外貌特点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决定的。但同样的,作者都对两位法师的眼睛进行了着重描写,旨在通过眼神来表现两位法师的气度。

弘一法师合掌恳请了,“几位居士都欢喜佛法,有曾经看了禅宗的语录的,今来见法师,请有所开示,慈悲,慈悲。”

对于这“慈悲,慈悲”感到深长的趣味。

“嗯,看了语录,看了什么语录?”印光法师的声音带有神秘味,我想这话里或者就藏着机锋吧。没有人答应。弘一法师就指石岑先生,说这位先生看了语录的。

石岑先生因说也不专看哪几种语录,只曾从某先生研究过法相宗的义理。

这就开了印光法师的话源。他说学佛须要得实益,徒然嘴里说说,作几篇文字,没有道理;他说人眼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了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险;他说某先生只说自己才对,别人念佛就是迷信,真不应该。他说来声色有点儿严厉,间以呵喝。我想这触动他旧有的忿忿了。虽然不很清楚佛家的“我执”“法执”的涵蕴是怎样,恐怕这样就有点儿近似。这使我未能满意。14

14叙议结合

作者先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记叙印光法师说法的情景,然后再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表现印光法师的人物形象。

弘一法师再作第二次恳请,希望于儒说佛法会通之点给我们开示。

印光法师说二者本一致,无非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不过儒家说这是人的天职,人若不守天职就没有办法。佛家用因果来说,那就深奥得多。行善就有福,行恶就吃苦。人谁愿意吃苦呢?──他的话语很多,有零星的插话,有应验的故事,从其间可以窥见他的信仰与欢喜。他显然以传道者自任,故遇有机缘不惮尽力宣传;宣传家必有所执持又有所排抵,他自也不免。弘一法师可不同,他似乎春原上一株小树,毫不愧怍地欣欣向荣,却没有凌驾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气概。15

15对比、比喻

作者通过对比以及比喻的修辞,将两位法师的风范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在佛徒中,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极了,从他的文抄里,见有许多的信徒恳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净土的导引者。这想来由于他有根深的造诣,不过我们不清楚,但或者还有别一个原因。一般信徒觉得那个“佛”太渺远了,虽然一心皈依,总不免感到空虚;而印光法师却是眼睛看得见的,认他就是现世的“佛”,虔敬崇奉,亲接謦欬,这才觉得着实,满足了信仰的欲望。故可以说,印光法师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来装塑成功的偶像。

弘一法师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恳求时,是说这里有讲经义的书,可让居士们“请”几部回去。这个“请”字又有特别的味道。

房间的右角里,装订作似的,线装、平装的书堆着不少:不禁想起外间纷纷飞散的那些宣传品。由另一位和尚分派,我分到黄智海演述的《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大圆居士说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口义》,李荣祥编的《印光法师嘉言录》三种。中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最好,详明之至。

于是弘一法师又屈膝拜伏,辞别。印光法师颤着头,从不大敏捷的动作上显露他的老态。待我们都辞别了走出房间,弘一法师伸两手,郑重而轻捷地把两扇门拉上了。随即脱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门内的包车上,方正平帖地把它摺好包起来。16

弘一法师就要回到江湾子恺先生的家里,石岑先生予同先生和我就向他告别。这位带有通常所谓仙气的和尚,将使我永远怀念了。

我们三个在电车站等车,滑稽地使用着“读后感”三个字,互诉对于这两位法师的感念。就是这一点,已足证我们不能为宗教家了,我想。

16动作描写

作者抓住弘一法师的动作特点,使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弘一法师的庄重、认真,形神毕肖地表现出弘一法师的高僧形象。

阅读赏析

《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记录了自己第一次与两位法师见面的见闻和感受,表现出了两位法师不同的风范。

整篇文章主要以作者与两位法师见面的顺序为结构,组织材料,只在开头使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了这次见面的缘由。

整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叙议结合”。正如文章最后所说的“读后感”,既一边叙述与法师见面的过程,一边发表在见面过程中引发的感受。这种方式,既真实地写出了见面的情景,令文章具有真实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有利于突出两位法师的形象,因为作者所发的议论往往因两位法师的风范所起。

此外,两位法师放在一起来写,也令文章自然有了对比的效果。两位法师的风采因各自鲜明的特点而愈发被放大,愈发鲜明。这应该也是描写多人文章的一大优势吧。

阅读延伸

1。阅读文章,说一说你对弘一法师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2。阅读文章,说一说你对印光法师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3。说一说文中对两位法师的外貌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