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轻松学中文课件百度 >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第3页)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第3页)

在昆明,搜集了一阵耿马漆盒。这种漆盒昆明的地摊上很容易买到,且不贵。沈先生搜集器物的原则是“人弃我取”。其实这种竹胎的,涂红黑两色漆,刮出极繁复而奇异的花纹的圆盒是很美的。装点心,装花生米,装邮票杂物均合适,放在桌上也是个摆设。这种漆盒也都陆续送人了。客人来,坐一阵,临走时大都能带走一个漆盒。有一阵研究中国丝绸,弄到许多大藏经的封面,各种颜色都有:宝蓝的、茶褐的、肉色的,花纹也是各式各样。沈先生后来写了一本《中国丝绸图案》。有一阵研究刺绣。除了衣服、裙子,弄了好多扇套、眼镜盒、香袋。25不知他是从哪里“寻摸”来的。这些绣品的针法真是多种多样。我只记得有一种绣法叫“打子”,是用一个一个丝线疙瘩缀出来的。他给我看一种绣品,叫“七色晕”,用七种颜色的绒绣成一个团花,看了真叫人发晕。他搜集、研究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消遣,是从发现、证实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越这个角度出发的,研究时充满感情。26我在他八十岁生日写给他的诗里有一联:

玩物从来非丧志,

著书老去为抒情。

25叙述

作者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叙写沈从文先生做研究时弄到的研究对象种类之多,从而突出了沈从文先生做事认真的“蛮劲、狠劲”。

26议论

作者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指明沈从文先生搜集、研究文物的意义,突出了其热爱祖国的学者形象。

这全是记实。沈先生提及某种文物时常是赞叹不已。马王堆那副不到一两重的纱衣,他不知说了多少次。刺绣用的金线原来是盲人用一把刀,全凭手感,就金箔上切割出来的。他说起时非常感动。有一个木俑(大概是楚俑)一尺多高,衣服非常特别:上衣的一半(连同袖子)是黑色,一半是红的;下裳正好相反,一半是红的,一半是黑的。沈先生说:“这真是现代派!”如果照这样式(一点不用修改)做一件时装,拿到巴黎去,由一个长身细腰的模特儿穿起来,到表演台上转那么一转,准能把全巴黎都“镇”了!27他平生搜集的文物,在他生前全都分别捐给了几个博物馆、工艺美术院校和工艺美术工厂,连收条都不要一个。

27事例

作者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呼应上文的沈从文研究文物是从“证实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越这个角度出发的”。

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他在《湘行散记》里说他穿了一件细毛料的长衫,这件长衫我可没见过。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解放后是蓝卡其布或涤卡的干部服,黑灯芯绒的“懒汉鞋”。有一年做了一件皮大衣(我记得是从房东手里买的一件旧皮袍改制的,灰色粗线呢面),他穿在身上,说是很暖和,高兴得像一个孩子。吃得很清淡。我没见他下过一次馆子。在昆明,我到文林街二十号他的宿舍去看他,到吃饭时总是到对面米线铺吃一碗一角三分钱的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超不过两角五分。三姐是会做菜的,会做八宝糯米鸭,炖在一个大砂锅里,但不常做。他们住在中老胡同时,有时张充和骑自行车到前门月盛斋买一包烧羊肉回来,就算加了菜了。在小羊宜宾胡同时,常吃的不外是炒四川的菜头,炒茨菇。沈先生爱吃茨菇,说“这个好,比土豆‘格’高”。他在《自传》中说他很会炖狗肉,我在昆明,在北京都没见他炖过一次。有一次他到他的助手王亚蓉家去,先来看看我(王亚蓉住在我们家马路对面,——他七十多了,血压高到二百多,还常为了一点研究资料上的小事到处跑),我让他过一会来吃饭。他带来一卷画,是古代马戏图的摹本,实在是很精彩。他非常得意地问我的女儿:“精彩吧?”那天我给他做了一只烧羊腿,一条鱼。他回家一再向三姐称道:“真好吃。”他经常吃的荤菜是:猪头肉。

他的丧事十分简单。他凡事不喜张扬,最反对搞个人的纪念活动。反对“办生做寿”。他生前累次28嘱咐家人,他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但火化之前,总要有一点仪式。新华社消息的标题是沈从文告别亲友和读者,是合适的,只通知少数亲友。——有一些景仰他的人是未接通知自己去的。不收花圈,只有约二十多个布满鲜花的花篮,很大的29白色的百合花、康乃馨、**、菖兰。参加仪式的人也不戴纸制的白花,但每人发给一枝半开的月季,行礼后放在遗体边。不放哀乐,放沈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30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28炼词

“累次”两字写出了沈从文先生反对搞个人纪念活动的态度,突出了沈从文先生俭朴的人物形象。

29炼词

花虽少,却很大,突出了沈从文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30神态描写

作者使用白描手法,描写沈从文先生的面色和姿态,突出了沈从文先生一生恬淡、随和的形象。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31

31含蓄

在《边城》中,虎耳草是纯洁、浪漫的象征。作者以虎耳草结尾,其实是为了突出沈从文先生一生的纯洁、浪漫,展现出了其“赤子”的形象。再辅之以《边城》中翠翠的元素,就更能突显这一形象了。这种结尾方式,含蓄蕴藉,给人留下了回味的空间,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阅读赏析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汪曾祺为了纪念老师沈从文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语言平实流畅,如话家常,读来仿佛作者就坐在对面,向你娓娓道来老师沈从文先生的故事,令人倍感亲切。

整篇文章的结构看似松散,其实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开篇以“文”统帅,凡与“文”相关的事情,如沈从文先生年少的志向,流鼻血写作,爱改文章,不爱用钢笔写作等,都安排在文章的前面;然后再来写沈从文先生的人际关系;继而再转入沈从文对文物研究的描写,其实是“文”与“人”的统一;最后再写沈从文先生个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日常方面的习惯。整篇文章大抵按此思路组织材料,全面、立体地刻画出沈从文先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形象。

在文章大的部分的转折处,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比如,在由“文”到“人”的转折处,作者便先拿《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来佐证沈从文先生对家乡的热爱,再由写对家乡的热爱过渡到他与当时社会名流的交往。在文章的局部,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安排。比如,在写沈从文先生不遗余力地帮助青年时,便将对自己的帮助安排在最后,写完这件事后,直接转入到自己与沈从文先生交往的部分。这种对写作材料进行组织,以保证文章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的写作技巧,需要借鉴学习。

此外,作者在表现人物形象特点方面,也有其独特风格,就是铺排事例。围绕人物的形象特点,铺排多个小巧新颖典型的事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以“排比”的形式,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令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突出。作者在抓人物典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往往一句话便能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这也是需要我们在读文章时仔细揣摩体会和借鉴的。

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点。作者很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生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文,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寻摸”“镇”等,都是日常口语,但入文后却都能起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最后,文章结尾所体现出的艺术手法,也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作者选取能够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事物,以叙述的方式交代与沈从文先生的关系,然后便戛然而止,不议论,不抒情,不点明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结尾方式,往往产生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从而提升整篇文章的艺术水平。

阅读延伸

1。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主要写了关于沈从文先生的哪些方面的故事。

2。阅读文章,说一说沈从文先生的哪个品质令你印象深刻,并说明原因。

3。请赏析文章的结尾。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