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年四十
袁昌英
探索思考
四十岁是一种怎样的生命体验,你有想过吗?你知道人在四十岁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吗?四十岁,是当得过且过还是要努力奋斗呢?在本文中,袁昌英以圆熟超脱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行年四十”的关键性与特殊性,或可给予我们一些思考。
阅读批注
四十大约是人生过程中最大的一个关键;这个关键的重要性及其特殊刺激性,大概是古今中外的人士同样特别感觉着的。我国古语有“行年四十而后方知不足”“四十而不惑”“四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等说法。《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自序里也把四十的重要写得轰轰烈烈,亦可说是痛哭流涕,中有“四十不成名不必再求名”“四十不娶不必再娶”等句。就今人而论,胡适之先生过四十那年,写了一篇洋洋数万言的大文,纪念他所经过的一切。最近钱乙藜先生也出版一本珠玉夺目的小诗集,既不命名,也不署名,只是赠送亲友,纪念他的四十生日。1
1开门见山
作者先表明观点:四十大约是人生过程中最大的一个关键。之后,她以“古典”——我国古语、施耐庵的自序,以及“今典”——胡适之先生等人对四十的态度来举例说明“四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论据有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列举施耐庵的自序时,作者还将抽象的四十化以具体的描写场面的词语“轰轰烈烈”和描写动作的词语“痛哭流涕”,表达十分生动。
西洋人也把四十看做人生吃紧的关头。英国名剧家卞尼罗专从心理及生理上着眼,描写四十岁左右男女恋爱的难关。他的《中海峡》是一部相当成功而在当时极受欢迎的剧本。所谓人生如旅客,短短七八十年的寿命如同跨过英伦海峡的旅程一般,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正如渡到海峡的中间,旅途虽然已是走过了一半,可是险恶的大风浪,却正当头!2
2照应前文
写文章讲求严谨,这一段就是如此。作者补充了英国名剧家卞尼罗《中海峡》中对于四十的态度,其实是为了照应前段的“古今中外”。如此落笔,令文章浑然一体。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是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需要学习和注意的。
当今社会上活动的人物,多半是在这个困苦艰难,坚忍奋斗的抗战中默然渡过了这四十岁的重要关头,其中当然是有许多可歌可泣,也许是可笑可骂的事故发生了。在太平时候,那些故事也许掀起偌大的风波,使社会人士在讨论的当中,得着某事其所以转变的原委,可是在这大家头上罩着了更重要的难题的现在,大家耳闻目击了这些事,只不过骂一顿或是笑一顿,或是热诚的太息几声,或是冷凄凄的浇上一二句冰冻批语便罢!若是这些事不幸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在平时如此,在战时也是如此,多半是讳莫如深,严严密密的将这一切藏在自己灵魂的秘阁里,半个字也不让它透露出去,遇着胆大一点的人,认为自己良心上无愧,就将自己的经验练成玉句金声,披上诗词的艳装丽服,执住诗神的微妙表情,打发在人间,作为一生的永久纪念。3当然人生如旅客,每一个旅行人有每个的特殊作风。有的只是走马看花,如美国的游历家在欧洲拜访名胜一样,一群群坐着大卡车,到了那个地点,就算尽了访古的义务,做到了那回首当年,凭吊往古的风雅活动;有的也许感到了诗人所吟咏的一切,只是紧紧的锁在心里,不肯让人家知道罢了;有的却要在那名胜可以下笔或下刀的地方留下几句歪诗,以为可以伴着名胜享受不朽;有的则必要将自己特别敏锐的性灵在名胜面前所感触的反响与活动,写成游记或动情的诗词,留作人类美味的精神食粮。4不待言,这每个旅客所独特的作风,在这同是旅途人的自由世界里,应当是绝对自由的。可是我们对于那一部分能为人类出产美味精神粮食的特殊旅伴,不由得不发生感激而表示敬意,因为他们替我们解除旅途的枯寂,又使我们见到而体会到这旅途中我们自己不易见到而体会到的一切;并且他们肯把自己最亲切的感情与思想说给同伴听,这首先就是够朋友的行动了。那末,谁又能拒绝做他们的朋友咧!
3对比
作者先写大众在太平时期与现在对于他人四十岁的故事截然相反的态度,是将四十岁容纳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中,加强了文章的深度;之后又将论述的重点落于个人的身上,让读者看到个人与群体的区分。此外,作者还以戏谑的语气对比了不同性格的人面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则又突出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群体到个体的对比,令文章显得全面而生动。
4排比
排比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表述方式。这部分以四个“有的……”写出了每个旅行人的特殊作风,虽然句式有长有短,但充分展现出了排比的抒情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气势,也令文章有种错落的美感。
我们由旅伴的叙说,数千年以来经过这旅程者的记载,以及耳闻目见或自己经历过的种种,知道四十岁是人生旅程中最大的一个关键,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有一种特殊的转变,因此影响到一人整个的态度,行动及其毕生的事业。5
5过渡
由前文引出“四十岁是人生旅程中最大的一个关键,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有一种特殊的转变,因此影响到一人整个的态度,行动及其毕生的事业”的这一话题,衔接自然,令文章结构紧凑。
某女士是学政治出身,对于一生事业的抱负及其人格的修养确实是非凡的。她尝对我说:“兰,你是学文学的,你们这班长咏高歌的半诗人,认为罗曼斯是人生中最重要且最不可缺少的经验。我的看法完全两样。我觉得一个人生在这大千宇宙里面,应该如同培养一株特种的名花嘉木一样,昼夜不息的小心谨慎着,一点不苟且的看护着,不让害虫来侵蚀它,狂风暴雨摧残它,使它得着充分的阳光雨露以及地气的精华,等到时候临头,它能尽其所有的本能与个性,开出绝世的鲜花,结出惊人的硕果。像你们这种一天到晚忙着闹罗曼斯,实在是犯着摧残本性的嫌疑,我是极端反对的。”6我虽是学文学,却没有一天到晚忙着闹罗曼斯,听了这话,心里不免有些不好受,可是我很明白她的话是指一般文人说的,并没有把我包括在内——真正的好朋友是能这样体会彼此的意思的。况且以她那种生性非常活泼伶俐而模样儿又是长得相当漂亮的人物,对于人生竟真是言行合一的严肃自持,我对之委实只有欣服敬爱的感情,绝对谈不到言语的计较。
6语言描写
某女士称自己反对罗曼斯,用“极端”一词来修饰,表现出她对罗曼斯的不认同。而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时,她用了“昼夜不息”“小心谨慎”“一点不苟且”“尽其所有”等非常严谨的词语,言为心声,突出其严肃自持的性格。
她在二十余岁的时候,秉承父母之命,与某君正正经经结了婚。嗣后除了生儿育女经理家务以外,她还继续不断的忙着读书著述,以及其它直接或间接的政治生活。朋友之中常常叹服说:“她真是个标准的新式女子!”
十年如一日,她对于人生严肃的态度一点没有改变。可是不久以后,不知在那一个政治的舞台上,她遇见了一个美貌男子,起先二人也不过是泛泛之交而已。我们说:某人长得漂亮!她也说:实在是美。我们说:只可惜他的行为太浪漫,自重的女子不敢相信他。她也跟着叹息而已。
前些时,我在某大都市路过,与她盘桓了数日数夜。第一件事她使我惊讶不置的是她对于服装的讲究,容颜的修饰,比以前更来得注意。从前的她衣饰,和她整个的人一样,只是严肃整洁而已。近来她的一切都添上了妩媚的色彩!她的住室和从前一样舒适,可是镜台上总是供着一瓶异香异色的花,书案上总是摆着一盘清水养着的落英。她同人说话的时候,两只眼睛不息地盯住瓶里的花和盘里的落英,仿佛像整个的神思都由这花与落英捧向另外一个什么地方去了。7头一天,我只觉得奇异。这位阔别并不多时的朋友,怎么变得这般两样。我起先疑心她家庭里发生了什么龃龉,可是细心观察之后,只见她的丈夫及儿女对她还是和从前一样体贴,一样温存,即她自己的行动,除了这种失神及心不在焉的神气以外,与从前也没有什么分别。原来是极幸福的家庭,现在仍然是和气一团的生活着。那末,这失神的症结到底是什么呢?
7细节描写
作者抓住了女友与人说话时的细微神态,展现出她此时的不同,同时也令读者好奇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三天,她的丈夫因事出远门了。在那夜深人静的午夜里,小孩子当然正在做着甘香的好梦,我和她却仍然围着火盆细谈。镜台上的夜兰送来了一阵阵的清香,转眼一看书案上的落英——这时是几朵鹅黄色的蔷薇——映在绿辉的电光下,显得异样的诡秘!她的神思仍然是在这两种花里面彷徨着,泳**着,迷离着。8我若不是神志素来健全的人,一定要疑心她是已被花精迷惑着了。最后我忍无可忍的试探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