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不久,星星便露了头,我们在左左家楼顶铺了几床草席,躺着。
我羡慕地对她说:“你家真大,在这里,看星星,真辽阔。”
这些都是美好的经历。
这两次乡村生活常被我挂在嘴边。
一日,一位女性朋友突发奇想,约我一起在农村买地、盖房,“老了后去安家”,被我拒绝了。
她继续勾勒着美好的前景——猫狗成对,鸡鸭成群,再喂几口猪。
“你内心深处一定有个桃花源……”她想说服我。
我只问她:“去乡村,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没有社交。我们能和村里的老乡客气、热络、相互问好,但和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无法谈心。朋友如你我,也许可以同去,但只有彼此,顶多再多几个人。要知道,在城市,我们不断发展新朋友,拾得新趣味;即使不这样,随便找家咖啡馆,和一群相似的陌生人坐在一起不发一言,也觉得是种沟通。
第二,没有百货大楼。
都市女性都热衷于“→买买买”。首先,要买;其次,买回来,要“晒”。乡村一没有可以买到大堆东西的地方,二没“晒”大堆东西的对象,我们会觉得生活无趣。
同理,各式餐厅、电影院、游乐场所对我们的重要性,和百货大楼一样。
第三,没有想要的精神生活。
虽说网络已经普及,电话也不像过去仅有几部,但各种活动呢?讲座、沙龙、展览、音乐会?书可以带着走,可总不能带着一座图书馆走……
当然,最重要的是第四,没有能做的事。
比如我,怕狗,不喜欢收拾,尤其是收拾动物粪便,不会做猪食。还有,文艺青年,对自己养大的,哪怕是猪,看到它死,都会心碎、会哭。
我们会做的、擅长的是做演示文稿、报告、方案、组织、策划、执行。做这些时,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优秀,去做农活只会意识自己是差生,并不像有翻身的可能。
过些日子,她邀请我去她的农家小院——她最终没买,只是租,在那儿度周末。
那个院子竟然颇像样了。有南瓜、丝瓜、葡萄架,绿纱糊在木窗上,玉兰、桂花、凌霄、素心梅等满园皆是。
“我这儿,一年四季有花赏,一年四季有花尝,”朋友得意,“比如桂花,可以做桂花酒,可以做桂花糯米藕。”
我打断她:“都是你自己种和料理吗?”
“当然不,我雇附近的老乡照顾,他们比我专业、有经验,”她的手一比画,“这一片小院都是如此,城里人租地,也租配套服务。”
我靠在躺椅上,闻着花香,向她表达羡慕。
她摇着扇子笑:“你不是说不喜欢乡村生活吗?”
“纯粹、职业的乡村生活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我。大观园里,亭台楼阁,极尽奢华,偏要有一处‘稻香村’做耕织状,那是城市动物的娱乐。我向往在乡村有一门亲戚,我能随时去看他,感受反差,感受逃离,也随时能走,回到我生活的正轨,过我习惯的,做我擅长的。”
“我就像你说的亲戚……”女友喃喃道。
我仰望夜空,像之前的每一次一样,发自肺腑地感慨道:“在这里,看星星,真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