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往的乡村生活
我的乡村生活经验乏善可陈,最近一次是和同事们去山村农家乐住了一宿。
我曾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单位的印制小伙儿家住北京郊县,他是他们村唯一一个大学生。他说,他毕业的小学想和我们做一次联谊。
我们的队伍浩浩****,人不多,三辆小巴却装满了——除了人,都是书。山路弯弯绕,几经波折终于到了目的地。我们和小学生座谈,积极回答他们无所不及的问题,每人捧一摞书送到对应的孩子手里,拥抱、系红领巾、合影,大伙儿都很高兴。
之后,车开进印制小伙儿家里。
农家乐是他父母的副业,主业当然是务农。
门冲着山,院子露一片天。主人很热情,将我们分别带到四合院的东西南北房里。我把行李放在炕上,对着花布寝具,觉得到处都新鲜。
土鸡蛋黄得朴实、真诚。
板栗生吃原来也香甜。
大灶下烧的是柴。这边火旺,那边印制小伙儿也没闲着,他在院子正中央双手捧着自制的烧烤工具——两层铁丝网里盛着羊腿,
在炭火上,不时地翻转,很快便香气四溢。
空气清新,气温比城里凉,顺着梯子能爬上平房的顶。
入夜,平日坐格子间的同事们躺在凉**,倚在竹椅上,围着院中小花坛闲话……
熟悉的人变了姿势、换了场景、更新了话题,因反差,显得不真实又有趣。
不知怎的,我睡着了。
醒来,窗外大亮,枕边人一个也无,他们都去爬山了。犬吠,回来的人进门,手中都捧着野花——
一切都让我想起大四时在同学左左家的情形。
左左家在安徽青阳。
当年,我们一行四人,随她去九华山玩。
坐了很久的车,中途还换过船,出了青阳车站,左左在路边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又坐了蹦蹦车,下车,左左指着在一大片菜地、鱼塘后的一排排样式相同的房子:“烟囱冒烟的就是我家。”
乡村的路看着近,走着远。
自然溪水绕着一畦畦青菜,环着整个村落,小鱼儿在其中游动。
左左一声“妈!”宣告旅途的终点到了。左妈妈已准备好晚餐,地里现摘的辣椒、年下腌制的腊肉、亲自挖的笋……我们中有人说,看见外面种着小白菜,左妈妈连声说:“那怎么能上桌?”她的意思是招待贵客不能用贱菜。
我们要给家人报平安,饭后由左左带我们去打电话。她领着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的小道——傍晚下了一场雨,拐了又拐,纵几道,横几道,敲开她一个远方亲戚的门。
“谢谢三奶奶刚才通知我妈……”左左向亲戚道谢。
等我们再深一脚浅一脚地回来,几双手不禁紧紧拉着。天太黑了,没有路灯,全凭左左的经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