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旅行都在计划外
有一年六月,我收到一个邀请,和一帮人去边疆某小城游玩。
这份邀请很突然,组团很突然。虽有日程表,行程却因天气、团员心情,随时被推翻,旅行变得多变、刺激、不安。
有人行前做了详细的攻略,此刻,攻略从“拼图”变成“乐高插件”,某个具体景区的特点、重点没变,但“整体造型”即安排和计划好的完全不一样。乐高嘛,随意组装,拼搭成型。
一天清晨,我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
“今天是户外活动!穿上最轻便的鞋,做好防晒准备,戴上帽子和水,带你们出去走走!”组织者敲开所有人的房门,站在走廊里大声宣布。
“去哪儿?”所有人听命令,快速洗漱、擦防晒霜、戴帽子、换鞋、装水,大声回应。
“去了就知道了!”组织者摆摆手。
我后来才知道他不是不想说,是根本说不清楚。
所谓出去走走,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随便溜达几圈,而是徒步旅行。
车驶入一条窄道,窄道尽头是一座山。到了山下,司机和车打道回府。
“下午,司机大哥会在李家村接我们!”组织者表示,“剩下的路,我们自己走。”他发给我们一人一根登山杖、一件叠得方方正正的一次性雨衣。
接下来的半小时内,我都没意识到异常,和大伙儿有说有笑,在蜿蜒的山路上蹦蹦跳跳,雨衣被塞在双肩包里,登山杖别在包带上,更像个摆设。
又过了半小时,我发现不对劲儿。太阳当头照,气温越来越高,山那边还是座山,野花簇拥着我们,参天大树少说也有三百年树龄,山路盘着山路,小河弯套弯,没有车辆,只有当地人在骑马、放羊。
美,真美。
慌,真慌。
不会走到地老天荒吧?我忽然感到体力不支,取下挂在包带上的登山杖。
“还有多久?”我问。
“还有多远?”同行者A问。
“李家村是哪儿?”同行者B想起司机会在李家村等我们。
“再翻过六座山、蹚过五条河,就到了。”组织者一只手搭凉棚,另一只手拎着鞋,裤腿卷得老高,光脚踩在鹅卵石上,清澈的溪水正漫过他的、我们的小腿肚。
我们大吃一惊。
“这是一条绝佳的户外徒步路线,你们要珍惜!时间恰好,季节恰好,天气配合。如果早跟你们说要走这么长的路,谁会来?”组织者理直气壮,有理有据。
“报告队长,我真的走不动了,能让我先回去吗?”同行者C撑着她的登山杖,挣扎着问。她太天真了。
“现在,”组织者指指瓦蓝的天,过客一般飘来几片丝绵状的云,“除非有直升机来接你,否则你只能原路返回。你……能一个人翻过一座山、蹚过两条河回去吗?”
不能。同行者C及抱有类似想法的人全都闭嘴了。
默默执杖前行,每个人都在嘀咕“上当了”。
不知何时山间飘起小雨,树林中,雨滴穿过树叶缝隙,打着我们的面颊,一次性雨衣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