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妈妈是妈妈
秋秋和妈妈的关系不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们之间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秋秋的童年乃至少女时代,妈妈的角色都是缺失的。小时候,秋秋由姥姥带大。从幼儿园大班起,她上的就是全托。接着,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她过的都是集体生活,她和妈妈能见面的日子仅限于周末和假期。事实上,连周末、假期都不能保证,因为秋秋妈妈的工作实在太忙了,而她的爸爸是军人,常年在外地。在有限的休息日里,秋秋还要远赴外地看爸爸。可想而知,父母相聚的时间、一家三口能待在一起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
在外人眼里,作为父母,尤其是妈妈,给秋秋失于陪伴的补偿已经够多了,包括但不限于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要秋秋想得出,妈妈没有不满足的。围着蕾丝发套的洋娃娃、全城仅一件的连衣裙、国外才有的水果、限量版玩具、大热明星的签名唱片……还有从小到大能力范围内能择的最好的学校。
进入高二后,秋秋在理科上变得薄弱,这对于好强的她是沉重的打击。妈妈得知后,远程遥控,为她在学校旁单独租一间房,动用一切关系找到一对一的家教,数、理、化三科各一,上门辅导,那价钱不用问,一定不菲。
“你爸爸妈妈对你真好。”同学们羡慕地说。
“你妈可是城内出名的女强人,你不能给她丢脸。”历任班主任都如此交代秋秋。她后来才知道,每个班主任都和妈妈单独电话沟通过。
秋秋对妈妈的情感很复杂,她先是渴望妈妈的陪伴,求而不得后以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拒绝妈妈偶尔“良心发现”的陪伴和示爱。除非必要,她不愿承认是妈妈的女儿,她不止一次地说,甚至在作文中写过:“我宁愿我妈不识字、皮肤粗糙、穿着土气,只要她能每天和孩子在一起。”
然而,真实的秋秋妈和不识字、皮肤粗糙、穿着土气毫无关联。真实的妈妈永远光鲜靓丽、妙语连珠,得体、优雅,英语比中文还流利。一次,校长通过秋秋请她的妈妈来学校做报告,作为名人发言。秋秋在校长尊重的眼光中意识到了妈妈的成功和口碑。
那天,妈妈发言结束,场上掌声雷动,秋秋跟着鼓起掌,那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妈妈感到骄傲。
因为一对一的家教,因为随妈妈的好强,秋秋考上了一所好大学。之后,她出国,回国。回国第二年,她结婚,回国第三年生孩子。与此同时,妈妈退休,爸爸也退了。
一家三口,不,很快是六口,秋秋又生了个孩子。老公、儿女、父母,通通住在一块儿,一个小区,一栋楼,门对门。
小时候,秋秋期盼的来自亲人的陪伴,变成成年、成家后令人窒息的、密不透风的“围剿”。
是的,是“围剿”。
说是门对门、两套房,但妈妈像住在秋秋家里。她说是帮忙照顾孩子,但怕请来的阿姨乘人不备对孩子不好,她在秋秋家到处装摄像头,可监控的仿佛是秋秋本人。
“你怎么半夜才回家?”
“你晚上几点睡的?我看你凌晨还在冰箱里找吃的。”
“你们小夫妻昨天又吵架了?你俩吵了十四分钟三十二秒!”
以上是妈妈的责问。
“你怎么什么都知道?”这句是秋秋的愤怒和疑惑。
“我看得见监控!”妈妈振振有词。
监控之外,还有对育儿方式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