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进不去会场。
7。发言稿丢失。
8。发言失误。
9。停电。
10。漏看电卡欠费消息。
11。暴晒。
12。买电等待时间太长。
13。第二次迟到,耽误接孩子。14。被孩子责怪。
15。孩子考得不好。
16。责怪他,被还嘴。
17。其他家人没有彻底帮我。18。赌气没吃晚饭,现在饿了。…………
居然列出将近二十项不开心。
对着它们,我仔细端详,忽然意识到,倒霉和倒霉之间、不顺与不顺之间、不开心和不开心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
它们不是并列的,有的能合并,比如进不去会场、发言稿丢失、发言失误是一件事;有的成因果,比如,漏看电卡欠费消息、停电、买电等待时间太长、耽误接孩子。
整理一下,我这一天的不开心、不顺遂,关键词主要是迟到、发言失误、停电、暴晒、孩子没考好。它们的源头都是没睡好。没睡好,我才会暴躁;没睡好,才会记忆力衰退;没睡好,才会连一点点小事都过不去。同样的事儿,搁在睡好的状态下,我都能轻飘飘地释怀,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再往前追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一天下午我喝了两杯浓茶,晚上又在睡前刷手机看短视频,大脑过于兴奋,难以入眠,睡着后又睡不踏实,午夜梦回,仍没忍住看了会儿手机。
如何解决?如何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烦恼——不顺的第二天?
先戒掉下午的浓茶、咖啡,以及其他全部提神醒脑的玩意儿;再戒掉手机放在床头柜上的习惯,不带手机上床,半夜醒来也绝不看手机,杜绝睡眠杀手。
当然,我的发言出现问题,与发言稿丢失脱离不了关系。可是,如果我除了纸稿,在手机中再存一份电子文档呢?现场能作为备份打印,不能打印也好过什么都没有,全凭记忆,起码上台前,我能将其作为纲要,起提醒作用。看一下之后的日程,哪天还有活动,赶紧备份一下。
此次电卡充了足足能用三个月的电费,为避免下次逾期未交的情况发生,在日历上重点标注两个月二十五天的日子,设置闹钟提醒,文案只俩字:“电费!”
被暴晒,一定会留下晒伤痕迹,这让我耿耿于怀,令我越发暴躁。赶紧去做晒后修复的面膜吧,还等什么?!
孩子考得不好和我耽误接他基本可以相抵。很难说我是为了泄愤、迁怒还是真的为了成绩本身向他发火,算了,出去,和他和解吧。
时钟指向八点,我推开门,孩子正趴在桌上写作业。他抬头看我,怯怯的。我迎向他的眼神,他察觉出我的怒意已消。
“我饿了,还有什么吃的没?”我对孩子说。
“我去给你拿包子!”孩子殷勤地站起来。
我吃包子的时候,孩子问我:“刚才,你在屋里干什么?是不是想着怎么批评我?”
我说:“不,我在给我的不开心整份清单。吃完包子,我要去洗个澡,再敷张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