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冥想几分钟 > 从自身出发获得背靠菩提树的安全感(第2页)

从自身出发获得背靠菩提树的安全感(第2页)

小心大脑的定向偏见

用你的大脑回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让你恐惧的事情会发生?情况会有多糟?伤害会持续多长时间?应该怎么应对?谁能够帮助你?

随着你年龄的增长和逐步深入生活,大脑会根据你现有的经历和经验对未来做出预期,对于负面预期尤其如此。当和以前负面经历相似的情形发生时,哪怕两者差得很远,你的大脑也会自动给出负面的预期。如果你预想了痛苦或者损失,或者仅仅是痛苦和损失的威胁,大脑就会发出恐惧的信号。但是因为大脑的负面偏见,很多对痛苦或者损失的预期,其实都过分夸大了,或者完全没有根据。

小时候,我很害羞,总觉得自己比班上的其他孩子小,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非常孤独。后来,当我成年以后,我加入了一个新的团体(一个工作团队或者某个非营利性组织),这时候我又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总是感觉不舒服,但是实际上这个团体的其他人都特别热情,非常欢迎我。

儿童时期形成的习惯性预期往往最为强大,但它们的准确性往往很可疑。当你小的时候:

你的社交圈子非常有限,只有你的家庭、学校,还有同龄人;

你的父母以及和你相处的其他人往往都比你强大得多;

你自己没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

当你长大后,现实却是:

你的生活中可选择的社交圈子非常广阔;

你并不比你生活中接触的其他人弱小;

你有很多内部和外部资源(比如处理事务的技巧、其他人对你的善意等)。

所以,当恐惧感袭来的时候,问问你自己:“我到底都有些什么选择?怎样技巧性地运用自己的能力,让我能够挺身而出保护自己?我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我们总是试图看清楚这个世界,不带任何曲解、混乱或者偏见。研究结果显示,越是精准地赞扬某种事物,越是能够带来积极乐观的情绪。在佛教中,无知被认为是痛苦的根本原因。如果有什么事真的需要你担心的话,那就尽你的最大努力去处理(比如付账单、看医生等)。不论如何,只要做点什么,就能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而且即便不考虑结果,这种行为本身也能让你宽慰不少。

培育你安全的依附感

童年时期,你和父母的关系,或者和其他照顾你的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对你成年以后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预期、态度、情感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科学家对依附感的神经科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果用一句话对他们一整套研究工作做一个总结的话,那就是,儿童和父母相处的经历会决定他她的依附感。依附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不安-逃避型、不安-焦虑型和无组织型(最后一种非常少见)。

儿童时期形成的依附感类型通常会保持到成年,成为这个成年人在处理重要人际关系时优先默认的模板。当然,和大部分人一样,如果你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是不安-逃避型或者不安-焦虑型依附感,你仍然有机会改变。只要修正你处理人际关系的模板,就能让你享有更具安全感的人际关系。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这方面的技巧。

要充分理解你小时候,特别是幼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是什么样,要认识到这种家庭氛围对你长大成人后的性格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如果你自己有不安型的依附感,要正视这一点。

在面对不安全感的时候,要对自己表现出同情。

尽可能去找那些能够给你关爱的可靠的人,多体验和他们在一起相处时的感觉。同时,要尽可能维持好你现有的人际关系。

多静观,多关注自己的内在状态,必要时可以运用冥想来实现这一点。从效果上说,你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感受那些迟到的关注和情感,这些应该是你在儿童时期就得到的。静观可以激活你的大脑,帮助你协调大脑前额叶和边缘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是形成安全型依附感的关键性神经基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