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红烛死水是谁的 > 第43章 孤雁(第2页)

第43章 孤雁(第2页)

喝醉了弱者底鲜血,

吐出那罪恶底黑烟,

涂污我太空,闭熄了日月,

教你飞来不知方向,

息去又没地藏身啊!

流落的失群者啊!

到底要往那里去?

随阳的鸟啊!

光明底追逐者啊!

不信那腥臊的屠场,

黑暗的烟灶,

竟能吸引你的踪迹!

归来罢,失路的游魂!

归来参加你的伴侣,

补足他们的阵列!

他们正引着颈望你呢。

归来偃卧在霜染的芦林里,

那里有校猎的西风,

将茸毛似的芦花,

铺就了你的床褥

来温暖起你的甜梦。

归来浮游在温柔的港溆里,

那里方是你的浴盆。

归来徘徊在浪舐的平沙上,

趁着溶银的月色

婆娑着戏弄你的幽影。

归来罢,流落的孤禽!

与其尽在这水国底绝塞,

拼着寸磔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楚,

不如櫂翅回身归去罢!

啊!但是这不由分说的狂飙

挟着我不息地前进;

我脚上又带着了一封书信,

我怎能抛却我的使命,

由着我的心性

回身櫂翅归去来呢?

全诗较长,但层次分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孤雁意识”在波涛汹涌中的发展过程。

“大雁”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之一,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中,雁阵的活动因其鲜明的时令性而成为寒冷将至,万物肃条的标志,由此而与中国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相呼应,于是,“雁”就成了“愁怨”、“迷惘”等心境的象征。闻一多表现去国离乡的苦恼,也以“雁”为依托,自然也属于对这一传统的继承。然而,在这一首诗中,“孤雁”又并不仅仅是愁苦的情绪符号,它本身也充满了意志力,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和思想,能够在急风暴雨、山呼海啸以及无涯的黑暗中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孤雁”是“五四”时代的“孤雁”,是新文化的结晶。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