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红烛死水是谁的 > 第4章 西岸(第3页)

第4章 西岸(第3页)

于是又同从前一样。

“啊!我懂了,我何曾见着

那美人底容仪?

但猜着蠕动的绣裳下,

定有副美人底肢体。

同一理:见着的是小岛;

猜着的是岸西。”

“一道河中一座岛,河西

一盏灯光被岛遮断了。”

这语声到处,是有些人

鹦歌样,听熟了,也会叫;

但是那多数的人

不笑他发狂,便骂他造谣。

也有人相信他,但还讲道:

“西岸地岂是为东岸人?

若不然,为什么要划开

一道河,这样宽又这样深?”

有人讲:“河太宽,雾正密。

找条陆道过去多么稳!”

还有人明晓得道儿

只这一条,单恨生来错——

难学那些鸟儿飞着渡,

难学那些鱼儿划着过,

却总都怕说得:“搭个桥,

穿过岛,走着过!”为什么?

这首叙事成分很重的长诗显然是寓意性的。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诗人学子生涯人生感受的写照。闻一多当年在清华学校时,绝大多数的同窗沉沦于功利主义的人生追求中,几乎无人去思考人生、探寻人生的真理。沉溺于唯美主义人生理想的闻一多是孤独的,因为他所认为的人生光芒在他人看来毫无价值;但他同样也是幸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就从这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中出发了。

其次,我们可以说这是对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某种生存方式的揭示。如果东岸总是“满天糊着无涯的苦雾,/压着满河无期的死睡。”“黑夜哄着聋瞎的人马。”自然有人会在求生欲望的驱使下去远方寻找希望。其实西岸究竟存不存在,是否就肯定是阳光明媚,这完全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这里冲出樊笼的人们需要“西岸”,他们完全可以构想着属于自己的“西岸”。

诗的文体特征注定了其长于抒情,叙事不大可能过分宽泛的特征,所以在整个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类似于《西岸》式的“寓言”长诗实在难得一见。青年人闻一多在中国新诗诞生发展的初期就冲破困难,大胆探索,其精神相当可贵。在艺术探索中,《西岸》本身也是一次向往“西岸”的尝试!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