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附录二傅斯年著述年表
1918年
《文学革新申义》,见《新青年》第4卷第1号。
《文言合一草议》,见《新青年》第4卷第2号。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谬误》,见《新青年》第4卷第4号。
《戏剧改良各面观》《再论戏剧改良》,见《新青年》第5卷第4号。
《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见4月17日至23日《北京大学日刊》。
《傅斯年致校长函》,见8月10日《北京大学日刊》。
1919年
《〈新潮〉发刊旨趣书》《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怎样做白话文》《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出版界评》《英国耶方斯之科学原理》《人生问题发端》《万恶之原》《去兵》《心气薄弱之中国人》《自知与终身之事业》等,见《新潮》第1卷第1号。
《社会——群众》《社会的信条》《破坏》《深秋永定门城上晚景》(诗歌)、《中国文艺界之病根》等,见《新潮》第1卷第2号。
《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老头子和小孩子》(诗歌)、《译书感言》《答〈时事新报〉记者》等,见《新潮》第1卷第3号。
《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宋朱熹的〈诗经集传〉和〈诗序辨〉》《一段疯话》《朝鲜独立运动中之新教训》等,见《新潮》第1卷第4号。
《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对于中国今日谈哲学者之感念》《随感录》《前倨后恭》(诗歌)、《咱们一伙儿》(诗歌)等,见《新潮》第1卷第5号。
《〈新潮〉之回顾与前瞻》,见《新潮》第2卷第1号。
《心悸》(诗歌)、《心不悸了》(诗歌),见《新潮》第2卷第2号。
《中国狗和中国人》,见《新潮》第6卷第6号。
《新生活是大家都有一份的》,见《新生活》第2期。
《讨论“的”字的用法》,见11月29、30日《晨报》。
《再申我对于“的”字用法的意见》,见12月5日《晨报》。
《心理分析导引》,未刊。
1920年
《自然》,见《新潮》第2卷第3号。
《青年的两件事业》,见7月3、4、5日《晨报》。
《美感与人生》,见7月7、8、9、10日《晨报》。
《留英纪行》,见8月6、7日《晨报》。
《要留学英国的人最先要知道的事》,见8月12、13、14、15日《晨报》。
1923年
《刘复〈四声实验录〉序》。
1927年
《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2期。
《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6期。
《评〈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7期。
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