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已被迫退位一个多月,与嫔妃们一起锁在西少阳院里,形同囚徒。西少阳院离天子内殿紫宸殿不远,本是太子在宫中的居处,地方不大,殿宇几经兵灾,早已破败。
这是光化四年(公元901年)的正月初一,新正之日,他扶着漆色斑驳的窗棂,望着外面的满庭阳光、无边飞檐,突然间悲从中来、鼻酸心痛,清癯的两颊上冷泪徐徐淌落。
他是个什么样的大唐皇帝啊……虽然这大明宫自修建以来,权宦宫变、藩镇叛乱从没停息过,可自登基以来便以勤政雄猜、权谋过人自命的李晔,还是觉得自己活到如此悲惨的地步,愧对列祖列宗。
他登基七年,千般琢磨,万般劳碌,仍改不了这皇朝苟延残喘的命运,恢复不了当年的煌煌太宗业,最后还让自己沦为了阶下囚。
李晔忽然想起六年前李克用的预言,不错,首恶不诛,乱事不已,今天的大明宫,已成人间地狱。
身后,何皇后与几个妃子抱着刚刚冻死的韦淑妃,哀哭不已。
兔死狐悲,韦妃的今天,就会是何皇后的明天。一个多月前,神策军左中尉刘季述与神策军右中尉王仲先半夜带兵入宫,用刀逼着皇上退位给太子李裕,然后把刚从睡梦中惊醒的皇后妃子们全都锁进了西少阳院。院门大锁上浇了铜汁,院外重兵把守,四角外修了箭楼,严禁任何人出入,帝后的饮食,则从墙上开了个洞递进来。
兵变之夜,还是初冬,她们连外衣都不及穿,更别说轻裘貂衣了。少阳院里无被无褥、门窗漏风,后妃们均没有御寒棉衣,前几夜凛寒飘雪,韦妃挨冻不过得病,昨天除夕夜里不治身亡,刘季述却不准运尸体出院,何皇后等人只能草草将韦妃埋在院子一角的冻土中。
女人们的呜咽声渐渐变大,李晔不敢回头去看自己那些出身世家、曾经千娇百媚的后妃,跟随了他这个倒霉天子,她们如今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看上去还不如长安城街头的乞婆,只能和他这个所谓的太上皇一起,每天吃着少阳院狗洞里送来的残羹剩饭,捱命度日。
活到这个地步,实在还不如一死了之……
可是,他不甘心!就算是尊严扫地、命在旦夕,可只要活一天,他就不能放弃自己身为李家儿孙、身为天下君父的担当和重任。
即使在这残破不堪的少阳院,像狗一样活着,他也要延续性命,延续不堪的皇室运数。
李晔怅惘地聆听着那随风飘来的乐曲声,是他错了!他从头就信错了人,他不该相信那个狡猾的东平郡王朱全忠,一而再、再而三地往西蜀、河东用兵,将他手中仅有的神策军骁骑伤亡殆尽,反让阴险残狠的朱全忠乱中取利、趁机坐大。
他与李克用两败俱伤,朱全忠的汴州军马反倒越来越强盛。
多少年过去,他终于相信了张承业当初说过的话,晋王李克用忠心耿耿,虽身为胡人,亦敢犯颜直谏,确无二志。
可晚了!刘季述谋反至今,京门之外的藩镇,还无人发兵入京声讨,连晋王李克用都毫无音讯……难道,向来有“忠不顾难、死义如己”名声的李克用,这一回彻底放弃了自己,放弃了李唐皇家?
此刻,清思殿上,神策军左中尉刘季述举起巨大的黄金酒爵,正鲸饮不已。他血红的眼睛望出去,但觉殿内血色与金彩交织,绚丽得惊心动魄。
清思殿本是皇帝寝宫,殿前院落轩阔、遍植花木,因此又被称为清思院。正殿由敬宗皇帝用十万片金箔银镜打造装饰,清幽阔朗中透着奢华堂皇,堪称是宫中之宫。
耀眼的银镜金砖间,一群梨园歌伎正在扬袖起舞,她们笑容僵硬,眼神中透了几分惊恐,乐官们在殿侧合奏笙管,音乐声也同样显出战战兢兢。
丹墀之上,刘季述的脚下,横七竖八全是侍卫与宫女的尸体。尸堆之旁,却是一场丝管繁密的大明宫新春舞宴。
自从把皇上锁进西少阳院那天起,刘公公就疯了。
刘季述是大内总管,也是神策军统帅,身为内官,他打小儿就知道在大明宫里如何夹着尾巴做人,这才一步步从小黄门做到回事太监、殿上太监、凤翔监军,直至出任神策军左中尉,可到了这个与帝同尊的位置上,他想不出格也不成了。
皇上无力对付强藩,便转手先整顿京师。自安史之乱起,藩镇割据,皇上只能调用不到十万人的京师神策军,而神策军的左右中尉却是大内总管。皇上为了去除内官势力,重用宰相崔胤,一应政事军机,都不准内官参议。
想起皇上从前对付观军容使杨复恭的狠辣手段,神策军的左右中尉深忧性命与兵权俱失,索性先下手为强,以李晔酒醉杀婢为罪名,逼李晔退位为太上皇。
可刘季述也深知自己此举纯属内官们的困兽之斗,会得罪天下,命不长久,所以日夜纵酒、以杀人取乐,每天拉尸体出宫的车足有十几辆,以示威风。
就在刚才,他便因歌舞酒菜不满意而杖杀了数名宫女和侍役,又无故以“身着旧袍、心怀故主”的罪名亲手刺死了一名侍卫。
大明宫,千宫之宫,曾经的崔巍宫殿、皇家庙堂,充斥着刺鼻的血腥气,成了惨不忍睹的修罗地狱。
“快去看看,是不是王将军到了?”殿门外,突然响起橐橐靴声,刘季述抬起朦胧醉眼,连声催问。
没有一支强藩做外援,这大明宫里的富贵日子,他们终究是过得提心吊胆。
六年前,天下强藩都要唯河东李克用马首是瞻,而六年后的今天,河东的势力已不复当年盛况。
李克用旧日的死对头、驻马汴州的东平郡王朱全忠,在这六年时间里,灭蔡州秦宗权,斩郓州朱瑄,逐衮州朱瑾,将中原各藩镇都并入自己囊中,成为诸藩之首,手握雄兵六十万,势力远超河东李克用、陇右李茂贞、西蜀王建、幽州刘仁恭等人。
放眼当今天下,除了朱全忠,谁还配入主这座长安城的千宫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