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的簪钗长度还都比较短,但到了盛唐以后,随着高髻发式的流行,簪钗的长度也越来越长,有的长度竟达30多厘米甚至40厘米。如此长度的簪钗,除了与当时流行高髻的发式有关以外,跟簪钗的佩戴方法也有关系。据说初唐时期的美女们习惯把簪钗深**进发髻里,只留一个钗头在外面,但是到了中晚唐以后,却喜欢把一截钗身与钗头一并露在发外,这样似乎要更好看些。
步摇
步摇是簪钗的另一种名称,但听起来远比簪钗有动感,因为下端缀有细长的珠翠,随着脚步的挪动会一走一摇,所以就叫作“步摇”。步摇是个奢侈品,因为那摇曳生姿的珠翠可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拥有的。据说唐玄宗就曾送给杨玉环一支金步摇,是用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紫磨金是黄金中的上品)制成,戴在杨美女的鬓间,真是妩媚生姿,难怪“从此君王不早朝”了。所以,后来有人将这金步摇与胡服曾并列为大唐的“妖服”,实在是美得有些迷惑男人的心啊。
梳篦
梳,就是梳头的梳子。篦,现在见得少了,虽说和梳子的作用差不多,但齿儿比梳子更细更密,我小时候在乡下还见到有奶奶辈的人在用。那时候人们很少洗头洗澡,常用篦子篦头发,用来去垢止痒。
但在大唐,尤其是到了晚唐,梳和篦却都成了发饰。有的单插一支在前额,也有单插一支于髻后,或者两支分插左右两侧,材质多为金或玉,做成半圆的形状,上面雕刻着花纹,做工相当考究。
欣赏完大唐美女的发饰,现在咱们来看看她们脖子上要戴的首饰。脖子上佩戴最多的是项链,这个过于普通,暂且不提,先看一种不常见的璎珞。
璎珞
璎珞不是中国的原创,它是由印度随着佛教一起来到中国的。有一点像现在常见的项圈,项圈底下会缀有串饰,这些串饰的数量有多有少,规格也有大有小。
所以,唐朝那会儿璎珞就被分成了两种,一种叫作短璎珞,很接近于今天的项圈,通常缀着一到三条的珠挂。但比起这些珠挂来,项圈上的雕刻其实更显功夫,因为通常这些圈体上的雕刻才是一个项圈装饰的重点部分。项圈上有的雕花,有的雕草,雕工虽然朴素,但功力不凡。
还有一种璎珞叫披挂式璎珞,从形状上看就显得夸张得多了。不仅长度过膝,形状也各种各样。有的是单肩斜挂,也有双肩挂的,还有的璎珞上的串珠会和臂膀上的臂钏连接在一起,不过,这一类璎珞却是只有佛才配得上的披挂,大唐的美女是绝不会戴这个的。
耳饰
现在来看看大唐美女的耳饰。很奇怪,大唐美女的百宝箱里,各种饰品都有,唯独少有耳环耳坠这一类,难道大唐美女都不戴耳饰吗?
有一种说法是,耳环和耳坠并不是中原女人的首饰,它们原属于少数偏远地区的妇女,而且它们最初的作用也不是用来打扮自己的。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过程中,男经常会掠夺其他部落的女人给自己当媳妇,他们怕这些抢来的女人逃跑,就给她们的手、脖子、耳朵上挂着金属物,甚至给女人的耳朵上穿洞、挂上铃铛,防止女人逃跑。所以,今天的女人当作首饰来装饰自己的这些东西,在当时只是防止女人逃跑的工具。
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曾一度流行过耳饰。《陌上桑》里的罗女不就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吗?但是到了六朝以后,中原女子就很少有再佩耳饰的,直到大唐时代,女人的百宝箱内也并不见这一类饰品。汉族的美女真正开始流行用耳饰,是宋以后的事了。
虽说在大唐美女的百宝箱里没有找到耳饰,但她们手上的饰品不少,戒指、手镯太普遍了,就说一个现在不多见的臂钏吧。
臂钏
说臂钏以前,先来说说钏。钏,其实就是镯子。臂钏,当然就是戴在臂腕上的镯。现代女孩子一般不用这样的首饰,但它在大唐却别流行。它还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缠臂金”,少的戴一圈多的有三圈五圈,甚至还有十几圈的。臂钏缠在手臂上,环圈由大小排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十分富贵的样子。
最后说的是香囊。现代人不识货,常把它叫作香炉,它是当时唐朝美女们随身携带的一件小饰品。杨玉环死在马嵬坡的时候,唐玄宗心里难受,给她的陪葬里也有一只香囊。可见在大唐,香囊的确是很受美女喜欢的一件饰品。
金属材质的香囊,会系在唐代美女的裙摆上或是帷帐上,既能驱虫去秽,也可随时散发出一种清香。
香囊的工艺非常讲究,多为银制品,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用子母扣套合。香囊最大的绝妙之处,在于无论球体怎么晃动,里面的香盂都能始终保持平衡,使放在其中的香料不会洒出来。这种设计在一千年以后,才被西方运用到航海上,也就是陀螺原理。这么高深莫测的物理学原理,竟然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被用在了大唐美女的首饰上,大唐人民的智慧实在是超前得不得了。
爱美,不是女人的专利
说了那么多关于美女的话题,大唐的帅哥们也许会有意见,因为在大唐,不仅女人爱漂亮,男人也很爱美。
说起男人的美,就不得不先提一个朝代,就是早于大唐几百年的两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好清谈,崇尚精神上的闲逸任达,这种风尚使得中国的美学意识前无古人。中国历史上几位非常著名的美男子,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潘安、卫玠、何宴。他们颠覆了中国历史上对于男性美感的认识,健壮挺拔已不再是美男的衡量标准,相反,这些人纤弱到如女子一样。
潘安不用说,先说卫玠。卫玠这个人长得太好看了,皮肤白得像玉一样,他只要一出门就遭围观,粉丝像潮水一样地涌着来看他,如台湾的小鲜肉。可这个卫玠比林黛玉还要弱不禁风,常常被围观人群搞得精疲力尽,最后活活累死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杀卫玠”。
这一时期的男子以其最美最弱的姿容,刮起了中国历史上一股弱的美男风,不过此风在将近两千年后的今天似乎又有盛行,“娘”一词便是为今天如卫玠一般的美男设计的。他们不同于关羽、云这样的汉子,反而具有一种如花美眷似的女性美,皮肤细白,身纤秀,说起话来都温柔似水。
不过我们现在说的是大唐,大唐男人虽然没有延续两晋时期的美之风,但对美的追求丝毫不弱。有一个叫韦崟的人,听说朋友新了一位美人,就有点坐不住了,在家里先把自己上上下下捯饬一番涂胭脂,抹口红,戴丝巾,一番精心打扮之后,就跑去和美人比美去了。
像韦崟这样喜欢打扮自己的男人,在大唐男子中绝不是个例。朝是个开放的时代,不仅女人在穿衣打扮上颇费心思,男子也样样不落后。因为政治与民风的开放,不仅女人喜欢着男装,男人们也喜欢女人们的一些装扮,“妇人为丈夫相,丈夫为妇人之饰”,男人们“裹丝巾,抹胭脂,涂口红”在当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像韦崟这样为去见一位美人而把自己像女人一般从头到脚捯饬一番事,不足为怪。
杜甫有一首《腊日》,其中写到“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宵”。他这首诗里提到的“口脂”和“面药”就是当时的一种护肤品,对于滋润皮肤很有效果,女人用,男人们也用。《岁时广记》中记录说,大唐的皇帝会定期分赐大臣们口脂面药,这不就是在鼓励男人们也要注意爱护他们的皮肤吗?
不仅如此,大唐的男子们还有一个很女性化的癖好,他们还爱在头上戴花。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人人头上一朵花,这在当时绝对是件十分有品味的事情。尤其是有了喜事的时候,比方说新科进士的庆贺宴上,就有“簪花礼”的重要仪式,新科进士人人都以簪花而感到荣耀。过节了他们也簪花,卢纶的“茱萸一朵映华簪”,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的诗,写的都是男人头上簪花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汝阳王李琎在为唐玄宗表演羯鼓的时候,玄宗看得高兴,顺手就把自己头上戴的一朵花插到了李琎的帽子上作为奖赏。这真是上行下效,连皇帝都喜欢头上戴花,还常常把自己头上戴的花作为奖品赐给大臣们,你说,这长安城里的男人们能不喜欢戴花吗?
最后,咱们再来看一件大唐男人最前卫的事情——文身。
文身在唐代早就不是个什么新鲜事儿了,当时的长安、蜀都以及荆州的文身手艺是非常出名的,到处能见到文身工作室,文身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远播日本与亚洲各国,可以说大唐的文身技术在当时可是引领着世界潮流呢。
无论是文身、簪花,还是涂胭脂抹口红,大唐男子们在注重这些外在美感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自身才华的培养。大唐之所以可以创出那么辉煌的文明成就也绝不是靠好看的脸蛋取得的,这个道理无论是一千年以前的唐代还是今天的二十一世纪都同样适用。“颜值”个很容易清零的东西,只有学到手真本事,才不会随着岁月的风逝,相反,还有可能越老越吃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