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唐朝很有趣 > 第27章 爱美篇(第3页)

第27章 爱美篇(第3页)

安乐公主是个想到就要马上做到的人,于是长安城里的鸟儿可受罪了,它们被捕来杀掉,拔下羽毛一点一点地捻成线,为公主织成衣服,果然五光十色,闪耀夺目。这下,大唐的贵族女人全都跟风,羽毛裙一时成为风尚。

现在有动物保护法,想如安乐公主那样用真正的羽毛做成一件衣服来穿的话,估计动物保护协会是一定要来找你算账的。即使是在大唐,用鸟的羽毛做衣服也就只有像安乐公主这样上流社会的女子才能做到。其他人上哪儿弄那么多羽毛去?他们的衣服常用的面料,还是以植物纤维制成的亚麻以及蚕丝制成的丝绸为主。

丝绸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用这首诗来说明古时候什么人才可以拥有一件丝绸衣服大概再明白不过了。

丝绸制品在古时候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即使是富贵的大唐,也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穿得起。丝制品的制作工艺太过复杂,从采桑养蚕,到作茧剥丝,再到纺织绸缎,要花费大量的人工与精力,且产量很低。物以稀为贵,就难怪丝绸的价格不菲了。所以,丝织品的衣服尽管不像羽毛裙那样不可多得,但那是有钱人家衣柜里的专属。

毛毡

毛毡其实是个舶来品,是随着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中国的,但很快就在大唐刮起了一阵毛毡热。说起来,这里面还有段小故事,与大唐的一位宰相有关。

这位宰相的名字叫裴度。此人因为整治朝纲手腕过硬,得罪了不少人,就有人想除掉他。有一天,裴度在去上朝的路上,突然迎面飞来一刀,正好砍在他的脑袋上。裴度当时眼前一黑,心想这下完了。哪知这一刀却只伤了他的头皮,居然啥事儿也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头上戴了一顶毛毡帽子,因为毛毡质地厚实,所以那一刀没砍进去。毛毡帽竟然救了裴度的命,从此这毛毡帽可就在大唐流行开了。

毛毡除了做帽子以外,大唐人还用它做靴子、做衣服,很有保暖的作用,但还是以毛毡帽最有代表性,尤其是扬州的毛毡帽,在当时特别受欢迎。有一首诗说:“刬戴扬州帽,重熏异国香”,讲的就是这毛毡帽在当时深受长安少年的喜欢。

貂皮与驼绒

千万不要以为貂皮是现代人的最爱,早在大唐时期,就已经有人穿上貂皮了,但在当时都是皇室贵族才可以用得起的衣服面料,包括我们今天大衣常用的面料驼绒在内,普通老百姓是难得一用的。每年,西北的州县会定期把驼绒上贡给皇帝,所以那个时候的驼绒,是真正的皇室贵族才能穿得起的衣服面料。

棉布

棉布的原产地并不在中国,它也是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带来到大唐的,所以在当时也并不像今天这样随处可见。但由于棉布质地轻软,透气性好,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毕竟比起丝绸和貂皮来,棉布还是亲民很多的。

以上这些就是大唐人民用的最多的几样衣料,看起来大部分都是我们今天还在穿着的,所以,大唐人民的衣服,无论是款式还是面料,都一直引领着服装的时尚。

第五节跟着唐朝美女学化妆

几年前,我在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前台有个女孩子姓吕,长得特别好看,属于那种走到哪儿都能吸引人眼球的靓妹子。她男朋友是一所中学的体育老师,标准型男一枚。两个人走在一起,就是俊男靓女的绝配。不过这俩人总爱吵架,又常常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小吕嫌男朋友对她没耐心,男朋友说小吕约会从来不守时。小吕很委屈,说女孩子出门不都得化个妆吗?

如果真是这个原因的话,那就是小吕男朋友的不对了,女孩子出门前化个妆不是很正常吗?时间长就长点呗。你想问小吕化个妆需要多长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还不够长吗?你如果知道唐朝女人化妆的时间,就知道一个小时还真就不算长了。

梳头也是门学问

小时候我家挂着一幅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我每次看到图上女人盘得像云一样的头发,就缠着我爸照着那个样子给我梳头发。可我爸只会给我扎辫子,搞得我每次都要跟他哭闹好长时间。

去年为写一篇唐俑的稿子,去了趟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里又到了那些头发高高绾起来好像一朵青云似的大唐美女图,就想起了小时候缠着我爸梳头的事情。我把这事儿讲给博物馆的刘老师,刘老说:“那你真是为难你爸了。唐朝那会儿的女人能把头发梳成这个子,一多半用的都是假发。”

其实古代人早就知道用假发了。《诗经·君子偕老》中说:“发如云,不屑髢也。”“髢”就是假发的意思。这句诗是夸卫宣姜头发好到梳头都不需要用假发。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从周朝开始,贵人家的女人就已经知道垫假发了。到了唐代,假发就更加司空见了。所以无论我们看唐俑,还是看唐画,都会觉得:呀,人家唐朝人的头发咋那么多呢?不要羡慕,那多半儿用的是假发。

唐朝女人喜欢把头发高高地绾起来,做成各种各样的发式,如不用假发,根本达不到那么浓密厚重的效果。不过,唐朝的假发可我们现在的假发不一样。现在的假发做得常常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柔顺有光泽,戴在头上根本分不出来是真是假。如果用习惯了在的假发,回到大唐,给你束假发,你一定会吓得叫出来。

唐朝人把假发叫“义髻”。那时候常有一些劳动妇女会把自己的真头发卖给有钱人家做假发。“秋收稻,夏收头”,这是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谚,说的就是穷人家的妇女每到夏天就会卖掉自己的长发,人收购以后,制作成供富人家女子使用的假发。但其实更多的义髻是用木料做成的,在木料上面涂上黑漆,或者用彩漆漆上花纹,就大唐女子的一段义髻。

义髻的使用为大唐女人梳各种形状奇特的发式提供了可能。现在来看看她们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型吧。

一位妙龄少女的头发通常不会被高高地盘起来,而是从中间分开来,梳成两个小髻。未婚的小朋友注意了,如果你们生长在唐朝,这样的双髻发式,就是你的专属,因为你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小丫头”。

等将来有一天,你找了婆家,要出嫁了,你的两个小发髻就要被高高地绾起来啦。因为在大唐,那高高绾起的发髻,是一个已婚妇女最明显的标志。不像咱们现在,不管什么年龄,不管已婚未婚,梳什么发式全凭个人喜好。无论是大姑娘还是小媳妇,你可别想从她的打扮中看出来。

一个大唐已婚女子的发式,虽然都是高高地被绾了起来,但绾的形状却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像云,有的像鸟儿,有的像小山,有的像田螺,名字也好听得不得了,什么凤髻啦,螺髻啦,交心髻啦,百合髻……多得数不过来,现在我们就挑几样常见的说说吧。

云朵髻

顾名思义,就是把头发梳成云朵的样子。想象一下,该是一丛头发叠着一层头发高高地盘在头顶的样子,然后在发髻间插上珠翠。这是大唐贵族妇女间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

双环望仙髻

这是大唐年轻的少妇喜欢的一种发式,梳的时候先把头发高高地绾起来,在头顶分成两束,用黑毛线分别束缚成环状,高高地耸在头顶,然后再给髻前戴上一支金步摇,一走一颤,很婀娜的样子。

螺髻

这个名字好理解,一定是从外形上看起来好像只螺壳的发髻。这种发式最早是给小孩子用的,后来一度未婚的女子也这么梳,但从武则天时期以后,已婚女性硬是把这个样式给抢了过来,最终成为成年女性间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梳的时候,是先将头发用黑丝带绑起来,然后在头顶盘旋着,编着螺壳的样子。

坠马髻

这名字一听就明白了,把发髻梳得好像要从马上跌落下来的样子,那就对了。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其实就是把头发高高地盘起来以后偏向一边,似倒非倒,造成一种凌乱感,能生出几分忧郁的神情,很适合大唐那些极其富贵的女人,又奢华又慵懒。

半翻髻

梳这种头发的时候,先把头发高高地束在头顶,然后由下至上盘旋,至顶部的时候突然翻转,并且做出一个倾斜的样子,好像一片翻卷的荷叶迎风招展。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