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唐朝很有趣 > 第26章 饮食篇(第5页)

第26章 饮食篇(第5页)

先来看一种比较斯文的游戏,这游戏的名字叫“律令”,有点似于文字游戏,比较适合于一些女人和文人。举个例子,唐朝有本奇小说,叫作《游仙窟》,说的是一个姓张的书生艳遇两位美女的事。故事里有一场酒宴,其中玩的游戏就有一个律令。做酒官的是中的一个美女,她设了一个令,说要取古诗中的句子,另一个美女头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她用的《诗经》里的四句诗,而且是讲男女爱情的。张书生立即就对:“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也是《诗经》里的,也是讲爱情的。瞧,我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人家唐朝人这酒桌上的戏,玩得巨有文化?要是没多读上几年书,哪儿敢上这场面?

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吓得你纵然真的回到了大唐,也不敢再他们的酒桌了?不用怕,其实唐朝的酒桌上,律令也有能简单玩的,比如拆字令,如果有一姓李的站你身边,你出“李字为十八子”,对面接的那个人接“张字为弓长”,这个令就算接下来了。如果咱的肚子里真没喝下那么多墨水的话,这个总还是可以玩玩的。

假如连拆字令咱都玩不了,那么这种斯文人玩的酒令看起来就真的不太适合你了。没有关系,唐朝人的酒桌上,还有一种游戏叫“骰盘令”。简单说就是用“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谁喝酒、喝多少,有点近似于我们今天的掷色子。但即便是这么一个简单随意的游戏,有的时候也能被大唐人玩出诗意与浪漫来,不信就来看看这两位大诗人是如何玩的吧。

当年大诗人杜牧跟张祜去泡酒肆,诗人嘛,总是有些小风流的。杜牧看上了席上的一位美女酒伎,突发奇想,就想看一下人家姑娘的手到底长啥样(唐朝姑娘的衣服袖子都长,一双玉手是轻易不示人的),就提议玩个骰盘令。结果,人家姑娘的一双玉手一直藏在袖子里,即使扔骰子的时候也没有伸出来。这下可让杜牧失望透了,随即写诗说:“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张祜一听,哟,我这哥们想看一下姑娘的玉手却看不着,心里急得直发痒了吧?随即小花花肠子一转,立即就说:“但知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应露指尖。”意思是说,告诉她说钗掉了,她总得伸手捡吧,这样的话,手指尖不就露出来了吗?

瞧瞧,唐朝人教我们的不只是喝酒,还教会了我们怎么去撩妹——多读书,有文化,最好还能顺嘴来句极具挑逗性的诗。怎么样,你行吗?

都不行?那可有点为难了。看起来,只能玩玩抛打令了。抛打令简单,估计每个人小时候都玩过。桌上摆个彩球,行令的时候,一边伴奏一边传球,传到谁的跟前,谁就得接受惩罚——这不就是击鼓花吗?

没错,抛打令差不多就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击鼓传花,一般惩的内容也无非是喝酒或表演歌舞,实在不行,来个绕口令也可以。来真到了大唐,咱要是实在没有两下子,就只能玩玩这抛打令了。

等等,你这就要端起酒杯来喝酒了吗?慢着慢着,在大唐人民的酒桌上,你要是就这样端起酒杯来一饮而尽的话,你以为你豪爽,大唐人民可要说你不懂规矩了。

第三节我们喝的不是茶,是文化

刚刚说完了唐朝人酒桌上的那些事儿,突然就想起了从前听到的一句话,这话说的是现代人酒桌上最怕三类人,一是戴着眼镜片儿的,一是口袋里揣着药丸儿的,还有一类是头上梳着小辫儿的。这三类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了酒桌不喝酒,别人还不敢使劲劝。戴眼睛片儿的多是文弱书生,一杯酒就能撂翻的;吃药丸儿的有医嘱,酒可千万碰不得;梳小辫儿的就更不得了,娇里娇气地说一句“我从不喝酒”,得,她的那一杯还得你来替她干了。

当然,除了这三类人,现在还得再加上一类,那就是手里握着方向盘的,纵然他自己想要喝,交警也不答应呀。于是,“以茶代酒”就成了常有的事儿。

“以茶代酒”不是这几年才时兴的,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桌上,虽说既没有戴眼镜片儿的,也没有吃药丸儿的,也没有梳小辫儿的,更没有手里握着方向盘的,但偶尔也会遇到因为各种原因害怕喝酒误事的,于是以茶代酒就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的茶还不是十分普及,名字也不叫“茶”,而是叫“荼”“茗”,或者“苦菜”,而且那个时候的茶,也还只是南方人的喜好,北方人不仅不喝,还时不地嘲笑一下南方人,把个苦菜叶子喝得那么有味道。

茶,是可以这样喝的

茶的真正普及是从唐代中期以后开始的,准确地说是在唐玄宗开元盛世以后。

一开始,北方老百姓是不喜欢喝茶的,我刚才说了,茶最早只属于南方人。据说后来有个南方老太太为了把她的茶叶卖到北方来,跑到长安经营了间茶叶铺子。可是长安人根本就不愿意接受这种略带苦味的“菜叶子”,于是老太太就想了一个办法,她每天都在门口茶叶,让茶叶的香味弥漫得满街道都是,长安人闻到了都问,这是么呀这么香?老太太揭开谜团,神秘地告诉大家说,这就是“茶”从此,长安人逐渐就爱上了喝茶。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真假很难考证。在一本《封氏闻见记》里记录了一段有关茶的故事,这回说的不是老太太,而是唐朝的一个和尚。这位和尚天天教人打坐参禅,不能吃也不能睡,于是就拿了叶给信徒一起喝。因为茶叶有提神的功效,所以很快也就为大众所受了。

现在,咱们就一起去观摩一下,唐朝人是如何喝茶的吧。

在我们的眼前有一釜即将煮沸的水(注意,我用“釜”字,而不是“锅”字,也不是“壶”字。“釜”是古人用的一种炊具。如果我说“锅”或“壶”,那就太没有时代感了),眼看着水面上已经漂起了像鱼眼睛那么大的水泡时,取适量的食盐加入水中;很快,水面上又沸起了小珍珠似的水泡。这个时候,要拿一只小瓢(注意一定是“瓢”,而不是不锈钢勺子),盛出一瓢水放在旁边,待稍后会有用;现在,再用一只竹?(竹子做成的一种夹子)一边慢慢地搅着水,一边把一撮茶末倒进水里,再继续搅,一直要搅出“汤花”来,然后把刚才晾在瓢里的那一瓢水加进来,待有更多的汤花浮出来的时候,这茶就正到火候了。

这是唐朝人喝茶的功夫,叫“煎茶”。煎好的茶要赶紧离火,不然就煎老了。“老茶”唐朝人是绝对不会饮用的。所以,掌握好煎茶的火候就成了一门学问,擅长煎茶技术的人在当时被称作“茶博士”,不过这个茶博士和咱们现在茶馆里的茶博士可不一样。当时的茶博士那还算是一种很有身份的职业,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得了的。你一定听说过“陆羽”这个名字吧,他就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茶博士,写过一本书叫《茶经》,里面谈的全是茶,产地、品种,如何制作,如何煎煮,哪儿的水煎茶更好,哪种器具更适合盛茶……总之是一部有关茶的百科全书。尤其是这煎茶的诀窍,陆羽在这本书里,讲得真是出神入化,花样百出。他的茶甚至可以加上葱、姜、大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煎煮,这哪儿是我们今天喝功夫茶的那套本事能够比得了的呢?

陆羽之后,到了唐朝末期,又出现了一种点茶的方法。这种方法更玄妙,是把茶叶熬制成膏状,放在一只小茶碗里,然后给茶碗里一点一点地注水(注意,这水一定要是烧开的水)。不过,这注水可是非常有讲究的,快和慢,注在什么地方,一点儿都马虎不得。据说会注水的人,能够随着水落茶膏,升腾起各种奇异的景象,鱼鸟花虫,飞禽走兽,会瞬间出现在汤纹水脉里,真是比魔术师的手还要玄幻呢。

好马配好鞍,好茶也得配好碗

唐朝人喝茶能喝出这么多的花样来,跟他们对于喝茶这事儿的挑剔程度是分不开的。我说他们挑剔,一点也不夸张,水要用什么样的水,茶叶得是什么季节的茶叶,包括茶碗,那都不是随随便便乱用的。哪里会像我这样,一早上起来,捏几片茶叶放在玻璃水杯里,往饮水机上接点热水泡着就喝了。

我这朋友所钟爱的西湖龙井,大概在咱们现在就算得上是名茶好茶了,不过在唐朝那会儿,它的名次可要排后很多了。《茶经》对当时的茶叶做了排名,说湖州的茶最好,常州的排第二,而宣州、杭州等地的茶叶就要居下了,苏州的茶根本排不上号。所以,不光是龙井,包括碧罗春,也同样没有跻身名茶的行列。

唐朝人最看得上的茶叶,还是贡茶。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管是啥,凡是带了“贡”字的,品质一定差不了,因为只要带了“贡”,那就一定是要献给皇宫里的,贡米是,贡茶也是。每年赶在清明以前茶叶刚刚露头儿时,摘下来,烘制好了,再赶紧送到宫去。不过,那么多茶叶皇帝一个人也未必喝得完,他有时候心情好,就会大大方方地把这最好的茶叶赏赐给大臣们。所以,这上品的上品茶,也就成了上流贵族间茶室里的顶级配置。

但有了好的茶叶还远远不够,唐人精于茶道,就连煮茶的水也分挑剔。《茶经》里说得很清楚,要以山泉水最好,江水次之,井又次之。以这个标准,我们平时用的纯净水不知道该划在哪个档次自来水又该是哪个档次呢?

当然,陆羽没见过矿泉水,也没见过自来水,但即便见过,挑的唐朝人也是不会用的,尤其是那些钱多到没地儿使的。就拿唐武时期的宰相李德裕来说吧。这人当时就住在长安,但是他不喝长安水,因为他听了陆羽的话,知道江南惠山的泉水最好,所以每次都长途周转把水从惠山运到长安用来煮茶。那可是数千里路啊,就为口茶,这可是要费多大的周折啊。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茶碗。

说“茶碗”,并不是太专业,其实唐朝人喝茶的茶具,主要是盏。咱们现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就会看到这种茶具,一个带盖儿茶杯,底下有个茶托,喝茶的时候一手托着茶托,一手慢慢掀开茶儿,轻轻地呷一口茶:好茶!

但如果你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唐以前的人也是这么喝茶的,那这个导演可就有点历史盲了,因为茶托是在唐以后才有的,最早人们喝茶,只有杯子,没有托儿。直到唐德宗年间,名将崔宁的千金病了,丫鬟给她端了杯茶,要么是这小姐太娇气,要么是这小姐真是病得不轻,她嫌这茶烫手,就让丫鬟给她拿个碟子托着。这一托,咦,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不烫手了。但是,茶杯托在碟子上并不是那么稳当的,丫鬟一不小心就会把杯子打翻。于是她又想了个办法,找个环状的东西,固定在盘子的中央,这样杯子就不容易被打翻了。

唐朝人茶具的式样虽然和今天的已没有多少区别,但在质地上却要丰富得多。除了金、银、玉器以外,还有玛瑙的、琉璃的。当然,用得最多的还要属陶瓷。

无论金、银、玉器,还是玛瑙、琉璃,毕竟都是有钱人使用的玩意儿,大多数人对于茶具的选择仍然是瓷器,尤其瓷器本身所带有的颜色,配合茶的颜色,会让喝茶成为一种从味觉到视觉的完美享受。

陆羽的《茶经》里说:“碗,越州为上。其茶具类玉类冰而益茶。茶色绿。”瞧,这陆博士说得已经非常明白了。他说在茶具里,选越州瓷是最好的,因为越州瓷的颜色又像冰又像玉,与茶那清透碧绿的颜色简直是绝配。所以,大诗人们都说什么“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又有什么“越瓯荷叶空”,还有什么“越犀玉液发茶香”,说的全是清透的茶配上越州瓷以后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与越州瓷颜色相近的还有一种岳州瓷,陆羽对它的评价是色青,宜茶,据说用岳州瓷盛茶,也是明艳可赏的一种效果。

与越州瓷和岳州瓷同样能与茶绝配的,还有一种大邑蜀窑烧出来的瓷器,这种瓷器薄而坚致,色白声清,就连老杜当年在四川时,都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群家白碗胜似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这诗不是老杜的绝品好诗,但诗里面的瓷却是茶具里的精品好瓷,如雪似玉,托着淡淡的一杯清茶,那样的意境,远比老杜的这首诗要美得多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