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的阅读与写作 梁衡 > 第81章 新闻与文学的同与异(第3页)

第81章 新闻与文学的同与异(第3页)

这是作者的短文《山中夜话》348个字,是动态的叙述。

新华社延安二十五日电:爷台山战事扩大,蒋军正面攻击部队,除三十六军之暂五十九师外,增加了一个师。据我侦察员报告:增加上来的是从河南前线调来之三十六军部队。据三十六军进来我方之士兵说:他们有许多新式武器,是美国送来的,其中有一种叫火箭炮,你们要注意。爷台山为一重要据点,蒋军志在必得,然后深入关中分区,据为向北进攻之有力阵地。但我军士气高涨,决不让任何反动派轻易窜入,屠杀边区人民。关中全区民众已迅速动员起来,协助守军作战,送茶水、抬伤兵,热烈异常,对于战胜这些反动派,具有充分的信心。

毛泽东为新华社拟新闻稿《爷台山战事扩大)

这是新闻的白描。以毛泽东这样一位学贯古今、气盖山河的大学问家、政治家,在写作新闻时仍然选择最朴素的文字,用白描的手法。

白描指的是一种文字风格,一种基本手法。是说我们写作时用哪种路子,这路子要与新闻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即形式与内容的一致。一条消息在它表达时要尽量用最自然的语气,使隔于信息和读者之间的“玻璃”最大限度地透明。在新闻中,语言相对内容而独立的形式美被减少到最小,而文学的形式美却常可独立存在,所以在语言上不甘寂寞的人,请不要来当记者,还是去当作家。

人的感观、感觉、感情是最微妙的。以人为表现对象的文学是根据人的感情和感觉搞微雕,所以它无论写景、状物、言情都最讲求准确,以便产生最感人的艺术效果。法国作家福楼拜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一句名言:“不论我们要说的是什么,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一个唯一的名词;要对它赋予运动,只有一个唯一的动词;要对它赋予性质,只有一个唯一的形容词。我们应该苦心搜索并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可以满足。更不可以因为这种搜索有困难,就用随便的词句来搪塞了事。”这就是有名的“一字说”。在中国则还有类似的“推敲”的故事。这种为求一字的推敲,在诗词写作中达到了极致。

新闻向读者提供信息,这信息常常是读者判断事物的是非和进行社会活动的依据,所以第一要求是准确,事实的准确。准确的事实有赖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同时也只有表达得很准确,文章才能干净利落,才会节省读者的时间,同样大的版面内才能传递更多的新闻,也就是说信息量更大。一个准确率实在关系着信息的多、快、好、省一盘棋。新闻语言的大忌是歧义、不清和啰唆,这都是语言功力不够,达不到准确干净所致。

一篇文字如果写得很准确也就有了力度,有如版画的效果。作者不是用笔而是用刀作画,笔笔入木,线条清晰,不润不漫,给人干净利落之感,这正是新闻文字所追求的风格。在准确、干净方面最好的样板是电文和古文。因为前者以字计钱,后者以刀代笔,客观条件使然,不得不简。但电文太应用化,所以要学准确精练,缺不了古文这一课。中国古代从最早用刀在竹简上刻字为文,就形成了文字简练精确的好传统,后来更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请看这一段文字: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场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阔,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下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蓬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蚁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盘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疑思诸态,俱一肖之。

文学常用大起大落、铺排除叙的手法,但它也间用洗练之笔,正如华丽中也有白描。就如上面这段文字,一笔一痕,入木三分,读后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我建议做记者的,应选几篇这样的文字熟读,并背下来,体会、吸收这种简练。

再看这一段新闻:

本报讯长江汉口水位站昨21时提供的水位记录说,江汉关水位此时达26。94米。据历史记录,60年前的1931年,江汉关水位在26。94米时,汉口溃堤。眼下,武汉三镇308公里的沿江大堤牢牢护卫着面临长江大汛的这座城市。10日凌晨2时,江汉关水位突破了这里26。30米的防汛警戒水位线,三镇沿江的部分码头、闸口已开始填土封闸……经过42年的投资建设,目前武汉长江大堤的总长度比1949年增长了近两倍。标高较1949年29。73米的最高水位高出2。7米。长江大堤的武昌八铺街、东西湖围堤、武惠堤、古家头等险工段,经过防汛军民的紧张奋战,已经得到加固。昨日上午在汉口龙王庙堤段,插着黄色小旗的防汛指挥车辆频繁往来于大堤各个闸口之间。与此同时,毗邻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生意依然红火;由上海驶来的客班轮准时靠上汉口码头。人们脸上虽然对长江大汛面带惊奇,却见不到一丝慌乱。

《武汉日报》1991年7月13日《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

这是1991年全国抗洪救灾评比中的得奖新闻。

文字干净准确,有古文遗风。记者的眼睛应该像锥子一样看问题,又深又准,记者的笔应该像刀一样,一笔一痕,像用枪打鸟,瞄得很准,一枪一个。只有准才能精,精才能短。准确、精练、短小,这就是新闻的笔法。

3。本着力避呆板平淡,增强可读性的原则,向文学借鉴修辞方法以求文章生动活泼。

因为新闻不以审美为主要目的,它是天生呆板的文体,要求语言朴素,用词准确,这就难免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因此增强可读性是新闻写作中要时时注意、时时争取的,但有一点可使语言活泼起来的机会就不要放过。欲达此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研究和运用修辞。

修辞是运用语言和文字的技巧。语言和文字是文章的形式,形式的改进关系到内容的表达,关乎到文章的整体效果。正如商品要不断改进包装。对新闻来说,希望通过形式来增强的效果有二:一是让读者一拿起文章就想读爱读,一口气读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二是文章读过之后印象深刻,许多警句妙语如夜空明星,海边彩贝,印于脑中,经久不忘,靠艺术效果来克服作品的易碎性。简单而言,好文章能够一下就抓住读者,然后又铭刻在他的脑子里,生了根。

前面谈到,文学是很重形式的,在这方面的经验足够新闻借鉴受用了。作家们都力避文章的呆板,朱自清先生在谈他怎样写《欧洲游记》时说:

现在保存于文学史上的许多名篇大部分是因为内容好,但也有的就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有一些警句妙语,才得以永葆艺术生命。王勃的《滕王阁序》本来用典生僻,但其中因为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对仗妙句,至今仍传唱不已。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因为用了极妙的比喻,相信这话还要流传下去。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因为坚持科学的人口论曾被错批,说他是资产阶级人口学家“马尔萨斯”。马老悲怆而幽默地答辩说:“我这个马不是马尔萨斯的马,是马克思的马。”这是运用修辞的谐音。李清照也有一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用了叠字。现代诗中叠字用得好的也有很多。以上几句可以说一读就有兴趣,读过就不会忘记。当然,生动之法除“辞格”的技巧外,还有“辞趣”的妙用。就是充分利用词语本身所含有、附带的内容和背景,即如修辞学家陈望道所说的词的“包晕”,像月亮外的一个晕圈,给读者一种别样的感觉,这就生动得微妙了。如:“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快冷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他们的节日,一起簇挤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他们的脸。”“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城现在已出落得这般秀气。”(作者《石河子秋色》)这里“等”“挤”“印”“出落”等词都有一种自带的晕圈效果,表达出一种特有的词趣。

新闻作为呆板平实的文体,主要是遵守语法规律,又用平实一致的格式,其沉闷之感常使人难以卒读。文学用白描是奇中见平,新闻用修辞是平中见奇,如果新闻写作中偶用修辞技巧,就如戈壁滩上忽见鲜花,较之文学反会更见其效。这些新鲜的文字成了过河的踏石,引导读者到达新闻的彼岸。又如夜空的明星,使读者于夜的茫然中看到几点明亮的坐标,手捧报纸不会望而生畏,反而爱不释手。

说到底,新闻向文学借鉴语言就是要用新闻自身内容真实的优势,加上文学形式美的优势,以取得一个综合效果。在这个借鉴中既不要故步自封,板着面孔说信息,也不要见异思迁,喧宾夺主,哗众取宠弄文字,关键是掌握一个适当的度,这样在写作中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概括地说就是:篇要短,意要新,词要准确有力,语句要通俗。即:

篇简三秋树,意新二月花。

词切透纸背,语近家常话。

新闻语言是一个叙述功夫的问题。先要有准确的基本功达意叙事,通顺流畅;再要注意风格平实,以白描手法为文;不可哗众取宠,以形式干扰内容;主要在准确、干净的基础上求生动、活泼,要学会梨花带露,红杏出墙,用形象的、含情的手法来叙述。

二、捕捉形象和表现形象的能力

文学是艺术,一切艺术都是以形象的方法来表现。文学形象又是通过语言间接表现形象(不像绘画、电影直接诉诸形象),所以它又是语言艺术。形象和语言是文学的两大特点。新闻是信息,信息的传递也靠语言,信息所表达的事情也常表现为一定的形象过程。所以新闻除向文学借鉴语言外,再就是借鉴形象表达的方法。

1。新闻信息是一种结论,形象描述是对这结论的丰富和强化。

新闻信息就是给读者一个新的结论。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传播过程中对受者不定性的消除,传者发出了消息,消除了受者认识上存在的不确定性、疑惑性,就是提供了信息,对不确定性消除的程度越高,消息的信息量就越大,所以说消息是给读者一个过去不知道的新结论。一条消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论。其中结论是不可少的。而且不管什么消息,哪怕是过程性的消息,它本身也给人一个新的结论,是改变了人们原来的印象,给人脑子里输进了新东西。结论总是比较简单的,对结论的丰富就要追溯它的过程,描述它的内容,这就要用形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到了什么?形象。有形象才深刻,才有立体感。文学创作中集中使用形象而推出结论的很多。突出的例子,如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没有一字直抒悲愁,而是用了十一个具体形象。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十四个叠字可作文学是语言艺术的证明,这首曲子连用十一个形象可作文学是形象艺术的证明,却让你感到悲伤之情扑面而来。还有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徐志摩的一首新诗《沙扬娜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