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不对,我看过有些书,朱棣还曾叫胡濙与郑和在国内外找过建文帝,有人还分析了一大段,认为后来胡濙找到了建文帝的踪迹,了却了晚年朱棣的一桩心愿。
然而,当年明月的这一大通分析,都取材于《明史》。可《明史》在这段记载中作了假,他的分析即使再有理有据,都只是空中楼阁。
我为何敢说《明史》在建文帝踪迹上作了假?
这个完全可以从史料上推出来,明朝官方档案一直都宣称建文帝已死,当时全天下人都没有异议,直到靖难过了十五年,才有人开始宣扬建文帝没有死,而是跑了的言论。
这个人就是谷王朱橞,朱元璋的第十九子。
在建文帝削藩时,朱橞投诚了朝廷,在朱棣进京当日,建文帝让朱橞与李景隆守南京城,可没想到这俩人投了降,私自打开金川门,放朱棣大军进来,直接葬送了建文政权。
可等朱棣当上了皇帝,立刻转变角色,也开始削藩。永乐十五年,朱橞准备先下手为强,反了,在鼓舞人心的时候,他对众人说:“往年我开金川门出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将为申大义,事发有日矣。”
这是明代的所有史料中,最早出现“建文没死”的记载,才不是民间传的什么朱元璋给建文帝留了一身袈裟和一条密道,供建文帝逃脱云云,而是朱橞在当年私开了金川门,把建文帝放跑了,还说如今建文帝就在他的府邸,想借此鼓动众人跟他一起造反。
可这话谁能信?
朱橞真要是建文帝忠臣,当年何必开门放朱棣进城?如果真把建文帝藏起来了,可他这次谋反事败,还没发动就给吹灭了,朱棣为何没有在他的府邸中搜出建文帝?最关键的是朱棣都没杀他,只是软禁起来,足见朱棣也知道,朱橞不可能私放建文帝,他只是想打建文帝的大旗来反对自己而已。
其实,朱棣让胡濙找的从来不是建文帝,而是张三丰。因为民间传言张三丰活了二百多岁,朱棣作为雄才伟略的帝王,在晚年疾病缠身,知道自己治下有这么一位仙人,肯定想见上一面,没准可以撞大运,得到什么长生不老的秘诀。
这点在李贤给胡濙写的碑铭中就讲得很明白:“(朱棣)遂命公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当然,李贤在这里还是为尊者讳,说太宗皇帝才不是寻访仙人呢,人家是打着寻访仙人的幌子调查民情的。但不论朱棣的主观动机是哪个,都与所谓的寻找建文帝没有任何关系。
根据吴德义教授的考证,朱棣派人寻找建文帝的说法出自祝允明的《野记》。对,就是这个记载了“朱棣诛了方孝孺十族”的哄孩子睡觉故事集,到底有几分可信度,各位可以自己掂量。到了嘉靖年间,开始有野史记载胡濙与郑和巡游是为了寻访建文帝,其实稍微有点脑子的也知道找人这种事得偷偷摸摸来,哪有像他俩这么大张旗鼓、人尽皆知的?
然而,清朝人在编修《明史》时,对此全然不加考察,把明中期以来的野史段子全收录了进去,而一些人,又根据《明史》上的虚假说法进行一番演绎,于是这个错误的观点越传越邪乎,要是朱棣知道这事,估计掀棺材板的心情都有了。
现在还有很多地方上的野史,记载建文帝曾在他们那里待过,这个可信度就跟街边小摊说他们家小吃“乾隆吃了都说好”一样,你仔细观察他们的地方志的编撰时间,绝对没有一个在正德年间以前的,都是受明中期以来野史段子的影响罢了。
其实我们大可以想一下,在朱棣进京的当天,齐泰等人都跑路了,可还是半路被朱棣的人逮回去了。在朱棣列举出的奸臣榜中,几乎全部落网,没有逃跑的。那么,朱棣又有什么道理把虾米全抓住了,反而让正主溜走了?朱棣哪怕是让方孝孺跑了,他也不可能让建文帝跑掉。
现实是残酷的,像建文帝在燕军的重重围困中逃脱这种戏剧性的情节,只会发生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但就是不可能发生在现实中。他建文帝这么大一个目标,凭什么从死盯着他的朱棣眼皮下逃跑?换句话说,建文帝要真能逃,他为何不带上老婆孩子一块儿跑?既然逃出去了,为何不趁朱棣还未登基,天下州县还顺服他的时候昭告天下勤王讨逆呢?
无非就是建文帝在位四年,平反冤狱,轻徭薄赋,获得了江南士人的青睐与赞美。在他死后,江南社会多有同情建文帝的舆论风气,可在朱棣的高压政策下,没人敢公然谈论建文帝。等到明宪宗时,明代社会迎来了“成化新风”,思想文化领域走向了宽松开放,江南士人这才敢明目张胆地怀念建文帝,于是民间就出现了很多建文帝并未身死的故事,寄托了江南百姓对仁君的一种善意幻想。
九
公元1402年,朱棣在应天继位,改年号为永乐,后人给他的庙号为明太宗,在嘉靖年间又被改为明成祖。
在朱棣统治期间,明朝开始从朱元璋时期的休养生息走向了全面扩张。朱棣迁都北京,分开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他本人五次亲征,出塞漠北,征讨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派遣大将张辅三征安南,收复交趾(今越南北部);他关注西南局势,抓住时机拆分思州田氏,在贵州设省,开启明清两代改土归流之先河;削弱麓川,将明朝的势力钉入今天的泰国、缅甸境内;设立奴儿干都司,招抚女真各族,派遣亦失哈九上北海,稳固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在忽必烈的基础上贯穿京杭大运河,成为了交通南北的漕运大动脉;编撰《永乐大典》,整合古今文化典籍;派遣陈诚五使西域,郑和六下西洋,与西方诸国进行大规模的外交活动……
以上这些功绩,换成其他皇帝干上一件,都要伤筋动骨,如果一起干,就算不像隋炀帝那样亡国身死,也会如汉武帝那般天下大乱,可在永乐年间,虽然频繁的国家工程与开拓活动如火如荼,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民变,为人经常提及的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起义,影响也未出一省之地。
为何朱棣也干了那么多“亡国”的大工程,但他治下却没有出现亡国之相呢?
这个原因说来好笑,就是朱棣虽然进行了很多劳民伤财的活动,但却从来没催过工期。比如兴建北京,永乐四年下诏营建紫禁城,到了永乐十九年才迁过去,这个工期的安排其实就很科学合理。对比隋炀帝迁都洛阳,前后只用了一年就完工,可以想见,这效率是高了,可百姓就要苦了,所以同样是开凿运河、兴修建筑,天下人都要反隋炀帝,但却很少有人会因此反朱棣的,就是因为他们一个只知急功近利,另一个却懂得什么叫量力而行。
十
在明朝初年,西方有个帖木儿大帝,他统一了中亚地区,多次兵临印度和东欧,还在安卡拉打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俘获了“闪电汗”巴耶塞特一世,连西班牙国王都要尊称帖木儿一声义父大人。
但帖木儿一生都向朱元璋称臣纳贡,等帖木儿统一伊斯兰世界,建立起了不可一世的霸业后,就开始拒绝向明朝上贡,还擅自扣留了明朝使臣。等靖难之役发生,晚年的帖木儿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开始了他的东征中国之旅。
这在当时的世界史上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很多后世学者都纷纷揣测,如果帖木儿没有死,这两位大帝之间的战争,究竟会鹿死谁手?
其实,这个没有任何悬念——朱棣赢定了。
倒不是因为这两位的军事才能如何,而是以明朝和帖木儿这种体量的国家,如果自身没有内乱,仅仅凭借外部的力量很难将他们在短期内摧垮。帖木儿如果真的东来,那么不论他在战场上是胜是负,只要时间拖成了长期,明朝是主场作战,能够以逸待劳,跟敌人打持久战。而帖木儿的军队完全坐吃山空,等到弹尽粮绝了,帖木儿就只能被活活地拖死在中国(铁木真可以灭掉花剌子模,是因为人家先灭掉了西辽,有了一个能作为跳板的大本营,而帖木儿却始终没能灭亡近在咫尺的东察合台)。
虽然这场战争很遗憾的没有打起来,可对于当时的世界人民来说,也不啻是一场世界观的晴天霹雳。因为在欧洲人看来,奥斯曼苏丹的军队就是他们的噩梦,他们引以为傲的拜占庭军队在闪电汗的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可突然有一天,原本频频进攻东罗马的奥斯曼人忽然沉寂了,很久都没有再次传来关于他们的消息。
欧洲人跑去一调查,才知道原来曾经暴打他们的奥斯曼军队,在安卡拉被一个来自东方的“跛子”帖木儿击败了,连那个可怕的闪电汗都成了帖木儿的阶下囚。
欧洲人一脸敬畏地去接触这位帖木儿,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各国使者都前去恭贺帖木儿擒获奥斯曼苏丹,在万国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者都在恭维帖木儿是世界之王。
可这时候,一个来自东方的使节突然跳了出来,高傲地向帖木儿催要他拖欠了七年的朝贡,当场把帖木儿气得脸色铁青。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笨蛋即将被帖木儿杀死的时候,却发现帖木儿只是把这个使者关了起来,然后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他们的宴会。
各国使节私下秘密打听,知道了那个在宴会上羞辱帖木儿的使者来自东方的中国,他们一个个心照不宣,暗自把这一讯息带回了自己的国度。几年后,东方传来了帖木儿要和中国开战的情报,正当每个人都在下注这场世纪之战谁胜谁负的时候,前线却传来帖木儿大帝身死、他的继任苏丹沙哈鲁向中国称臣纳贡的消息,沙哈鲁更是把帖木儿大帝一生最钟爱的坐骑送给了中国的永乐大帝。
就在世界人民感觉到自己世界观快要崩塌之时,海洋上忽然出现了一艘艘从来没有见过的巨型战舰,所有人都心惊胆战地看着从那艘战舰上走下来的一个东方人,都在猜测他们的真实身份,直到那名东方人彬彬有礼地做起了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