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一想,就蓝玉那臭脾气,咱在的时候他都敢横行不法,换成朱允炆,那还得了?于是,洪武二十六年,“蓝党案”爆发了。这次,朱元璋的打击对象是一切可能威胁到朱允炆的人。
其次,我想谈及“蓝党案”中另外受牵连的两位名将——冯胜、傅友德。
先说冯胜。
明朝开国以后,冯胜的女儿嫁给了周王朱橚,换句话说,冯胜是周王的人,而周王本身也不是什么安分之人,《明史》上就记载:“建文时,橚时有异谋,长史王翰数谏不纳,佯狂去。”
可想而知,朱标若在,他是周王的大哥,尚能镇得住五弟。可换成朱允炆,周王势必会蠢蠢欲动,既然如此,朱元璋只好折断周王的爪牙,以稳固朱允炆的皇位。故而,在洪武二十八年,冯胜被卷入“蓝党案”,被杀。
再说傅友德。
这位“七战七捷”的名将,也与皇族有姻亲关系。他与晋王朱棡是儿女亲家,而这位晋王也不是善类。史料记载:“或告棡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可以看出,晋王与周王一样,都曾有不法行为,每次惹到老朱,都是朱标在“回护”,只要朱标还活着,这两人就翻不起浪来。可朱标的死,催化了统治集团的矛盾,为了给朱允炆铺路,翦灭晋王集团的行动迫在眉睫。
在洪武后期,朱元璋搭建起了“塞王守边”制,把功臣宿将们纳入藩王体系治下,冯胜、傅友德都由晋王、燕王节制。值得一提的是,晋王朱棡与燕王朱棣素来不睦,而傅友德与晋王有姻亲,那么,可知傅友德应该是晋王一系的人。既然如此,要除灭晋王集团,首当其冲的就是傅友德。
洪武二十七年,傅友德被赐死,死因讳莫如深,其实也与冯胜一般,被卷入了皇族集团的内斗。
可以说,第三阶段的“杀功臣”,起因皆在朱标突然的死亡,打乱了朱元璋的安排,只能重新布局,而蓝玉以及“蓝党们”,都成了这次重新布局的牺牲品。
根据以上分析,朱元璋杀功臣,每阶段有每阶段的原因,而非一言可蔽之。
现在时常有人嘲讽老朱,“把功臣杀完,以致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无人可用。”
可这些功臣宿将,本就与诸王走得近,朱元璋晚年的塞王守边,又给了诸王极大的权力,你焉知这些功臣们是支持朱允炆还是诸王呢?建文帝连个朱棣都镇不住,还妄想镇住蓝玉、冯胜、傅友德等辈吗?
也有人说,冯胜、傅友德也可能忠心新君,为朱允炆效命。是有这可能,但老朱敢赌吗?赌赢了,冯、傅等人本就年迈,再有才能,又能继续为大明效力几年?赌输了,那乐子就大了,转头就是一个八王之乱、天下崩裂。换你是老朱,你会怎么选?
别以为功臣与士大夫一样,会毫无理由地拥立“正统新君”,如朱棣与徐达结亲,靖难时,朱棣起初分明是必死之局,徐达三子徐增寿还是冒死给朱棣传递情报,最后被发现,建文帝大怒,亲手持剑将其诛杀在场。
这么说,你猜猜老朱要是不搞“蓝党案”,会发生什么?最坏的状况,是建文帝还是会削藩,可那时候敌人就不止燕王一个了。周王反,冯胜从之;蜀王反,蓝玉从之;晋王反,傅友德从之……如此一来,秦王、宁王、辽王还会像原本历史那样选择投降、观望吗?大概率也会起兵响应,如此一来,八王之乱的升级版重现,建文帝这还打什么打?别说建文帝了,这场面估计连朱棣都镇不住。
五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既然都有了这么多的前车之鉴,为何朱元璋还敢分封藩王?
以往的学者对此评论就很简单:朱元璋就一农民,典型的鼠目寸光,就知道把天下当成家产给儿子分,害得中国体制发生了倒退,结果在他死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了建文帝,这些全是朱元璋的过错。
其实,我认为中国历史需要连贯着看。
请问:明朝的体制是继承哪个朝代的?
回答:元朝。
很多人总有一种民族情绪,认为明朝是汉人王朝,就算要继承,也该继承宋朝或唐朝,怎么能继承元朝呢?
可不好意思,事实就是明朝的体制完全是在元朝的骨架上搭建起来的,最多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改动而已。
现在很多人认为“明朝倒退”的证据,诸如什么路引制、籍没制、海禁制、军户制、诸色户计、廷仗制等,都是元朝已经有了,明朝凭借制度惯性自动继承罢了。
朱元璋的“塞王守边”制度,其实就是对元朝“宗王出镇”制度的模仿。毕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让皇室亲族为国家守卫边疆,这不比唐朝的节度使可靠?
在唐朝开国时,唐高祖李渊就用三个儿子为他打天下,等到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失控,就有人认为是唐玄宗圈养皇族,导致李唐宗室无人可用,最终让宣武节度使朱温窃国夺位。
到了五代十国,很多人反思唐亡殷鉴,就开始重用皇族守边。五代政权手握重兵、镇守边境的节度使多为皇室;辽朝替国戍边的将军都是一水儿姓耶律的宗亲;金朝当年灭宋的先锋都是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完颜宗弼这等女真皇族;蒙古帝国和元朝更是重用黄金家族的子孙来为国征战。可以说,自从唐朝灭亡以后,重用皇族来保家卫国本就是一个大的现实趋势,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历史倒退。
你要问:宋朝就没用宗室统兵,那朱元璋他咋不学宋朝呢?
我不回答,你自己想。
那么,朱元璋选择分封藩王,他就不怕国家发生内乱吗?
其实,朱元璋的分封与汉、晋不同。汉朝是郡国并行,分封的诸侯王完全独立成国,在封地军政财权一把抓,自然权势滔天。西晋司马家的分封,把辖区任免官员的权力给去掉了,只保留收税和军权。而明初的塞王守边,虽然名曰“就藩”,但没有封地,只有一个王府。根据朱元璋的规定,这些藩王既没有行政权,也没有收税权,连军权在名义上只有王府护卫,除非爆发战争,藩王才会被派往前线担任临时的最高统帅。
在这种政治安排下,明初的塞王们看起来位高权重,实际上如果去掉他们皇室的那一层身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边关总兵而已。
所以说,按照常规的历史演进,朱元璋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虽然有塞王为忧,可经过朱元璋的削减,冯胜、傅友德等可以逆天改命的名将已死,剩下的塞王即使加起来,也不可能是建文朝廷的对手。
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他的第四子朱棣,却是一个能够打破历史常规的人。
六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明惠宗朱允炆登基,改年号为建文。
朱允炆还在当太孙的时候,就对祖父朱元璋的刚猛治国心存不满,等他一上台,就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儒生的支持下,开始了“建文新政”。
但真正令建文皇帝忧虑的,还是祖父给他安排的那些守牧一方的藩王。
朱元璋生前就曾给建文帝说过,有几位叔叔为你固守边疆,你这个皇帝就可以做得无忧无虑了。可没想到朱允炆却问了一句:“外敌入侵,叔叔御之;叔叔反叛,谁能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