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 第11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6(第4页)

第11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6(第4页)

(辛)三,显胜结劝。分二:(壬)初,引喻显;次,正结劝。

(壬)初,引喻显。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一大千内,有十万万须弥山王。聚集七宝,其多等此。“如是”,指十万万言也。持如许之七宝,用作布施,其施可谓胜矣。福德之大,亦可知矣。此科是引喻,以显下文受持广说此经之福德更大也。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流通本作“受持读诵”。原本无“读诵”字,盖摄在“受持”内矣。“于前福德”,于者,比较之意也。前,指上文以等于十万万须弥山王之七宝布施者。盖谓如前布施者之福德,可谓大矣,然而以其福德之百分、千分、万分、亿分乃至算数不能算之分、譬喻不能譬之分,皆不能及持说此经者福德之一分也。经虽是文字名言,然由文字起观照,便由观照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成无上菩提,岂一切有相福德所能比乎!

前半部收结时,明言不具说。故后半部较量显胜,今始一见。然较显之命意,亦复与前大异其趣。须知此科说在直显性体之后。显性体即是显法身。前曾以须弥山王喻报身,今却以七宝聚如十万万须弥山王者用作布施,而其福德远不及持说此经。意显持经说经,能令自他同证法身。视彼报身,如同身外之财,何足校哉!当知佛现报身等,原为利益众生令他受用,正如以财布施,令他受用也。故以此为喻,以显证法身者,并报身之相亦不住也。

(庚)次,究极无住以成证。分二:(辛)初,明平等法界,显成法无我;次,明诸法空相,结成法不生。

此第四大科。(合全经言之,故为第四科。但约后半部言,则是第二科。)皆说如来境界,故曰究极。谓穷究无住,至此而极。所谓证者,证此也。此第四究极一科,又开为二:初明平等法界者,所以显一切法性本无有我也。即以结成前科菩萨通达无我法之义。次明诸法空相,则归结到不生不灭上。开经以来所以令离相离念以除我执者,无非为遣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所谓生灭心也。遣生灭心者,为证不生不灭之性体也。是为一部甚深般若之总结穴。故正宗分齐此而止。即昭明之第三十一分。其三十二分,则属流通分矣。

(辛)初,又三:(壬)初,约度生明无圣凡;次,约性相明非一异;三,约不受福德结无我。

此三科,皆紧蹑是法平等义来。意在教闻法者,当于法法头头上荐取平等之理,则可于法法头头上得见自性。初科明无圣无凡者,正显无有高下也。一真法界,平等平等,岂有圣凡之别。此义就度生上说明最便,故约度生以明之耳。

(壬)初,又二:(癸)初,明度无度念;次,明本无圣凡。

(癸)初,又二:(子)初,标示;次,释成。

(子)初,标示。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此科大旨,与前无法可说一科相同。其不同者,不过前就所说之法言,今就所度之生言耳。然说法原为度生,度生便须说法,故大旨同也。前于无法可说中,所引十卷《金光明经》诸义,说明佛不作念之理由者,皆通于此。总之,佛不起心动念而能随机应缘以度众生者,不外二理。(一)因夙昔大悲大愿熏习成种之力,故能有感斯应。(二)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圆镜,光明遍照,故能所应不谬。

上文虽曾两说众生非众生,然是单约众生说。今则约圣凡并说,以明平等法界,义不同前也。或曰:《法华》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由是观之,明明有圣有凡,何云无圣无凡?且佛于度生及所说法,皆曾详细思惟,而后说之。思惟即是念,何此经云无念耶?当知有圣凡者,约相说也。无圣凡者,约性说也。所以此经说“即非”,又说“是名”也。至于思惟之义,当分两层说明其理,以免怀疑。

(一)凡佛所说,有随宜说者,此名权说,亦名不了义。有究竟说者,此名实说,亦名了义。如上所引《法华》中此等言句,即是随宜权说。因观知一切众生,根钝痴盲,著五欲乐,与佛证得之清净智、微妙法不能相应。如斯之类,云何可度耶?乃不得已,先为由浅而深,说三乘法。然说三乘,实为一乘,所谓开权显实是也。本经此处,正明平等法界,皆是究竟如实之说,故言句多连“如来”二字说之。如来者,诸法如义。何谓如?真如是也。何谓真如?离念境界是也。岂能引权以证实说。且所谓权者,亦是即实之权,故虽曰思惟,实则即思惟而无思惟。凡读佛经,第一当明此义。即如佛常自称我矣,岂可因其随宜之称,而谓如来有我相我见?又如本经说此无上甚深之法,而著衣乞食,示同凡夫,岂可因此遂疑佛是凡夫?长老处处代众生请问,亦岂可看呆,谓长老真不明般若。世间多有以观世音菩萨是男身,是女身怀疑者。夫法身大士,本无有相,其所现身,皆是随机应缘。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救度之。《楞严》、《法华》详说此义。岂可视同凡夫,局定为男为女?即以大士往因言,多劫勤修,何身不有,亦岂可举一世之身,以概多劫之身乎!佛经中类此之事,以及两相抵触之言句,甚多甚多,皆当如是领会也。

(二)思惟者,作观之义。作观亦译“思惟修”也。上所引《法华》两颂(四句为一颂),是承其上文“我以佛眼观”一句而来。两颂所说,盖谓观照众生根机耳。当知作观之时,非无念,非有念。少知作观者,便能了然此中境界,与思索妄想,绝不相同。岂可误会思惟为作念乎!总而言之,有生可度,有法可说,是约相说。佛作此观,正所谓寂而常照也。然而正当现如是事相时,即复了不可得。故又曰无法可说,无生可度,则是约性而说也。虽观而亦无所观也。照而常寂也。故将所引《法华》两颂,与此中所说者,合而观之,正是性相圆融,寂照同时之义。亦即即权之实,即实之权之义。当如是通达也。若执一疑一,便是执相疑性,执性疑相,执寂疑照,执照疑寂,此正凡夫知见,正所谓钝根痴盲,与微妙第一之智慧不能相应者也。故学佛必须开佛知见。佛知即是知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见即是不执一异。若执一疑一,正是执一执异矣。故欲通达佛法微妙之理,非将凡情俗见,一扫而空之,必不能入也。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实无”略逗,此二字是彻底的,谓实无作念之理也。何谓实无是理?其义甚多,略说其四:

(一)若有度生念,便有所度之生,能度之我。能所者,对待之相也。便是分别,便是执著。佛证平等一真法界,故称如来。若有分别执著,何名如来?故谓如来作是念,实无是理。此约平等法界明义,亦是约如来边说。

再约众生边说之。

(二)何谓众生?不过五蕴集合而已。是缘生法,缘生体空。若有度生之念,岂非不了缘生,执五蕴法为实有乎?有法执,便有我执,曾是如来而有我法二执乎?故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实无是理。此约缘生体空以明义也。

(三)众生之所以成众生,以有念故。众生之所以得度,以无念故。是故度生云者,惟令离念而已。若佛度生有念,则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故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实无是理。此约离念名度以明义。

(四)佛度众生,不过为众生之增上缘耳。而众生自己发大心、行大行实为主因。若无主因,虽有增上缘,生亦无从度也。是故众生得度,实众生自度耳。佛无此见,是佛度众生也。故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实无是理。此约因亲缘疏以明义也。

总此四义,故有众生如来度者,佛实无此念也。此句是顺释其故。“若”字下,复反言以释其故。有者,谓有念也。若有此念,便落能所。能度,我相也。所度,人相也。所度不止一人,众生相也。此念继续不断,寿者相也。苟有一念,四相具足。如来正令发心菩萨,除此四相,而谓如来有四相,其诬谤如来,可谓极矣。所以切诫莫作是念也。此中正破如来作是念之邪言。故但约如来边(即前说四义中之初义),以明无能、无所、无我之义,意在令学人了然于平等法界,实无有我耳。

(癸)次,明本无圣凡。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流通本多“是名凡夫”一句。唐人写经、南宋藏经及古德注疏中皆无之,大不应有。

此科是释明无能度、无所度之所以然也。此中“我”字,若但作“我人”之“我”会,固无不可。然义浅矣。须知“我”字,正承上文“我当”之“我”来,盖指佛言。我则非我,意显平等法界,佛即非佛耳。正明无圣之意。盖佛之称,显其证果耳。如来之称,亦为显其证性耳。一真法界,离名绝相,那有此等名字!且一真法界,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体之性之异名也。因其同体,故曰“一如”,故曰“平等无有高下”。若此中有佛字者,便有高下,便非平等,便有名相,便非空寂。故依如义而说,所谓有佛有圣者,便非有佛有圣。但凡夫之人,只知取相,不达一真法界,以为有佛有圣耳。平等法界,佛尚无存,岂有能度可说乎?且既是平等同体,不但无圣而已,又岂有凡?故所谓凡夫者,约如义说,便非凡夫也。凡尚无存,岂有所度可说乎?无高无下,平等平等,此之谓性体一如。(足见后人妄加“是名凡夫”句,真是画蛇添足。)

何故说平等义?为令发心菩萨通达此义。应以无能、无所、无法、无我之心,修一切善法,乃能如是而证也。由此可知修行人虽应发愿转凡成圣,然发愿已,即须将凡圣之念抛开。若不抛开,圣凡永隔矣。何以故?圣之成圣,凡之成凡,正由一无念,一有念故。起念,便有高下,便非平等故。古人开示修行,有一句最好,曰“但蓦直行去”。蓦直者,绝无瞻顾之意。行人只要明了道理,认准方向,便一直行去。转凡不转凡,成圣不成圣,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挂念。如此,便与道相应,与性相应,速能成就。否则反不能成也。古人又有警句曰“古庙香炉去”,谓应万念灰冷也。圣凡尚不挂念,其他可知矣。

(壬)次,约性相明非一异。分二:(癸)初,总显如义;次,别遣情执。

(癸)初,总显如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此约性相明非一异一科,为全经紧要眼目,而义蕴幽深,非逐层细剖,不易明了。

观,与见不同。约如来现身言,曰见;约学人修观言,曰观也。问意盖谓,可以观想有相之应身,即是观想无相之法身不?一有相,一无相,当然不可。然而应身原从法身显现。无相之无,本非是毕竟无。所谓实相,无相无不相,是也。则又未尝不可。虽然,若执以为可,未免取相,而有著有之过矣。故下有初遣取相明非一一科之文。然若执以为不可,又未免灭相,而有堕空之过。故下又有次遣灭相明非异一科之文也。试看长老所答,可以增长见地不少。再闻佛之所遣,更令人豁开心眼多多。须知开经以来层层遣**,屡说即非、是名,无非为防学人著于一边。

此处明性相非一非异者,正是说明不应著于一边之所以然也。

“于意云何”,探验见地之辞也。前已屡次探验矣,今更探验者,因此处不曰“见”,而曰“观”,问意极细,迥不同前也。盖正恐学人闻得诸法如义,及是法平等者,儱侗颟顸,未能深入精微,而自以为一如平等矣。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更须探验之,而开示之也。

欲说答辞,有二要义,必当先明。(一)般若会上,佛令长老转教菩萨(见《大般若经》),可见长老久已与佛心心相印,般若义趣,早已深知。此经故示不知者,代众生请法故也。(二)甚深之理,本无可说。今不得已,于无可说中而言说之。一人一时,不能说两样话,故寄于二人,用问答体说之,则甚深义趣,较易明显耳。依上两义,故长老所说,无异佛说。一切经中当机人,皆应作如是观。不但此经为然。此是要义,不可不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