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 第6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1(第4页)

第6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1(第4页)

(三)佛说他经,往往放光动地,以为发起。示一切诸法,皆自般若正智而出,即法法莫非般若也。前说般若中,亦曾放光动地者,示般若正智之能拔住地无明也。今第九会说金刚般若,又不如是者,所以示并般若法相亦不著也。故本经曰:“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知并般若而不著,乃为般若波罗蜜耳。此不取于相之极致也。

(四)未说本经前数十年中,日日如此示现。既说本经后直至涅槃数十年中,亦复日日如此示现。可见示现云者,他人见之云然耳。佛无是念,我为大众作此示现也。盖无一刹那间,不在二谛圆融大空三昧中。他人所见之示现云云,皆从大空三昧中自在流出耳。佛则行所无事,初无容心也。此是如如不动之极致。全经千言万语,归结处则曰:“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可知此八字,为全经之扼要处,亦即为学人受持演说之扼要处。今于日用寻常,即是显示金刚般若之扼要,可不谓之希有,善护念,善付嘱乎?上来约法以明发起序之义竟。

(五)一切众生,同具佛性,即是人人本具有法身如来。然其法身如来,藏而不显。所以藏而不显,不谓之如来,但谓之如来藏者。以其奔走衣食,背觉合尘,久已忘却本来故也。今以法身如来,示同凡夫,奔走尘劳者,无他,欲令一切尘劳中众生,各各回光返照其本具之如来藏耳。

(六)博地凡夫,障深业重。今欲返照,非善为启迪,勤加熏习不可。今说此经,而发起于乞食等事者,指示众生受持此经,当视同家常茶饭,一日不可离也。如是久久熏习,庶几信心增长,于无明厚壳中,露出光明来。

(七)然而最上乘经,甚深微妙。今得见闻受持,而欲领解如来真实之义,非具有相当资格,亦莫得其门而入。本经云:“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信者,入道之门也。以此为实者,解其真实义也。可见解其实义,乃为实信。上文问生实信。今答曰: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是明明告以能生信心,由于以此为实,亦即实解,乃是实信。实信者,别于悠悠忽忽之信也。而实信则由于持戒修福。然则欲入此门,持戒修福,顾不重欤?何以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其中关系,理甚精微,俟当文详之。今著衣持钵乞食等事,皆佛制定之戒律。依此而行,便是持戒。而乞食,则令一切见者闻者,生惭愧心,增长道念,不但令行布施种福田已也,乃是修福。金刚般若,发起于持戒修福者,正指示众生以起信入门之前方便也。

(九)修行之要,要在理事双融,静中养得端倪。更当于对境随缘时,勤勤勘验。古人谓之历事煅心,此是修行最要一著。二边不著之理,必须于吃饭穿衣时领会,必须于寻常日用中做到。庶几乎达于动静一如,则无往而不是矣。此又般若发起于乞食等事之微意也。

(十)尤有妙者,此发起序,即是的指尘劳中人以下手方便也。既为夙业所牵,落在臭皮囊中,奔走衣食,其孰能免?为之逐末而忘本固不可,若因摆脱尘劳不得而生烦恼,又奚其可。道在善巧利用其环境,则何处不是道场哉。每晨著衣出外,各勤其乞食之职务,务毕即归。应酬等不相干事,可省即省。此“还至本处”四字,急应著眼。归后,即将饮馔洗濯等等,应行料理收拾之事完毕,即当静坐,摄念观心。此“敷座而坐”四字,尤应著眼也。今人终日忙碌,应酬既多,归后又不摄静。纵令念佛诵经,功课不缺,而此心从未少用静摄之功。所以尽管念诵,尽管妄念纷飞,有何益处?又于不著相,及不著非相乃是法与非法二边不著等道理,从不留心体会,所以修行多年,依然见境即迁,随缘便转,脚跟一点立不牢,自己即毫无受用。甚至大破戒律,无所不为,自以为不著法相,殊不知早取著了非法相矣。自己堕落,又牵引无数善男信女,一齐堕落。此皆由于从未摄念观心,从未于不住相,及二边不著之要义,体会了解,以致如此,岂不可怜。故此中“还至本处,敷座而坐”八字,正是吾辈奔走尘劳中众生的顶门针、座右铭。以此为发起,正的示般若不是空谈得的。须要依文字,起观照,刻刻不放松,事事勤勘验,方许有少分荐得。上来约教化以明发起序之义竟。

总此十义,以为发起。不但无上大法之理事全彰,并修行者预备之方,入手之法,亦尽在里许,真希有也。若不一一领会,如法而修,岂但辜负护念付嘱的希有世尊哉,并辜负此希有之发起序矣。

尔时:正当说听具足机缘成熟之时也。

世尊:别有十号,总称世尊。因具十号之德,为世尊崇,故称世尊。此依《大论》,十号者:(一)如来。诸法一如为如,不来而来为来,此约性体表德;(二)应供。应人天之供养,此约大悲大愿表德;(三)正遍知。知一切法,即假即空,莫非中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无偏无倚,寂照同时,为正。三谛理智,圆融无碍,智周沙界,鉴彻微尘,为遍。此约寂照同时表德;(四)明行足。有二说:《大涅槃经》说:明者,得无量善果(指阿耨菩提)。行足者,能行之足(指戒慧,此中即摄定)。谓得无上菩提,由乘戒慧之足。此约修因克果表德。《大论》说:明,即宿命、天眼、漏尽三明。行,指身口意三业。唯佛三明之行具足。约此义言,是约神通表德;(五)善逝。犹言好去。谓入无余涅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也,此约断证表德;(六)世间解。一切有情非有情事相,无不解了,此约后得智表德;(七)无上士。在一切众生中,佛为无上,此盖即位表德;(八)调御丈夫。或以柔软语,或以苦切语,善能调御丈夫,使入善道。(无问男女僧俗,如欲远尘离垢,非具有大丈夫气概果决坚定之心志不可。如是之人,唯佛能调伏而驾御之。)此约教主表德;(九)天人师。为人天之表率。譬如日光遍照,无不蒙益,此约普利表德;(十)佛。自觉、觉他、觉满,名佛陀耶,此约究竟觉果表德。其他经论,或合应供、正遍知为一,曰应正遍知,或合善逝、世间解为一,或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或合佛、世尊为一,种种不同。盖因经言,佛具十号,故以合为十数为准。唯《大论》从第一如来至第十佛,分为十数,而以世尊为十号之总称,似乎最为得宜。

著衣:佛制三衣。一,安陀会,义为中著衣。衬体所著也。行道(谓修行时)或作务可用。即是五条,名下品衣。二,郁多罗僧,译义曰上衣。亦名中品衣,即七条也。亦可入聚落或说法。若遇大众集会,宜著大衣。三,僧伽黎,义为众聚时衣,即大衣也。又名上品衣,亦名福田衣,即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若入王宫、王城、聚落,凡大众集会,威仪严肃时处,或授戒、说法、乞食等,应著此衣。自五条至九条,皆谓割截布成方块,缝而缀之。条数少,则方块大。条数多,则方块小。小则密密如田之界画分明,故唯九条称福田衣。十条以上,则因身量有魁伟者,衣量亦随而宽博,故条数增多耳。天竺寒地,三衣许重著;东土因寒冷及习惯故,多就普通衣上,加而被之,故无重著之风。唯喇嘛中有之。三衣统称加沙。加沙,梵语,依色立名,谓色之不正、坏、浊者。故引伸之,杂味亦名加沙昧。不正者,意明杂。色杂,则色坏而浊矣。所以黑须如泥,青当似铜青(旧铜色也),赤,则或赤多黑少,曰木兰色(川中有此树。日本名香染色,丁子香所染也),即天竺所谓干陀色;或赤黑相参如紫。寄归《传》曰:或用地黄屑,或荆檗黄等,研赤土赤石汁,和而染之。总之,不许用青黄赤黑紫之光鲜正色,须兼杂色,令带暗浊,《四分律》云“一一色中随意坏”是也。若缦条衣,乃沙弥、沙弥尼之衣,谓漫漶无条相也。大僧无三衣者,可通用。优婆塞等,亦许于礼佛等时,暂尔借著,不得常披。佛法东来之初,出家人未知割截之制,但著缦条而已。经历百八十七年之后,乃始知之。

持钵:梵语钵多罗,此翻应量器。谓食应其量,勿过大以制贪。亦曰体色量,皆与法应。体限铁瓦等制,不许木制,以外道所用故,易垢腻故。色取朴素。量如上说。省曰应器,乃谓贤圣应供之器也。释迦成道,四天王取龙宫供养之过去维卫佛绀琉璃石钵,化而为四,各持一以奉献。世尊复合四而为一,持以乞食也。

入舍卫大城:园在城东南五六里,故曰入城。城周六十余里。内城居家九亿,地广人稠,故称大。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者,逐家依次而乞,不加拣择。乞已者,或尽钵满,或止七家,非谓次第乞遍一城也。连下句言之,乞已即还,不少瞻顾也。

还至本处:由城还园。

饭食讫:饭者,吃也,如《论语》中“饭疏食”之饭。讫者,毕也。《宝云经》言:乞得之食,分作四分。一分,拟与同梵行者。一分,拟施贫病乞人。一分,施水陆众生。留一分自食。《十二头陀经》不言与同梵行者。各有用意,宜合而行之。不言者,以皆应自乞。今言者,以或有他缘,不暇乞者故。今于梵行贫病二种,皆言拟与拟施,明不一定,有则与之。若水陆众生,则一定应施,故不言拟耳。

收衣钵:不收,则未免挂念,不能安心修道。

洗足已:为护生故,跣足行乞(印土常著革履,易伤生命),恐著尘染,故须洗之。连下句言,事毕即修观,以道为重也。

敷座而坐:敷座者,敷,展也。座,坐具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行易掉举,住易疲劳,卧易昏沉,修行者唯坐为胜,故出家人多有不倒单者。结跏趺坐,为佛门常式,故略不言。跏趺有四益:一,身心摄敛,速发轻安。二,能经时久,不令速倦。三,不共外道,彼无此法。四,形相端重,起他敬信。

以上自“著衣”至“而坐”,皆我佛慈悲,曲为大众以身作则耳。世尊初不必如此也。何以言之?如《缨络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涅槃经》云:“如来之身,非杂食身。”何须乞食?而示乞食者,除上已举使一切人不生憍慢三义外,无非为修行人垂范。既不须食,又云饭食讫,不知究竟食否?此有二义:一,若竟不食,施者福不得满。佛慈令他满愿,亦常随众而食。二,有说食欲至口,有威德天在侧隐形,接至他方,施作佛事。此盖佛既示食,令施者福满,而又以神力移作佛事。是食与非食,二义无碍矣。又《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花承足,原不必洗。而今一一示现如是等事相,岂非曲为大众作模范乎?

上来所说头一段,不过是依文销义。第二段说的,作人模范云云,亦为普通之义。最要紧的,是要明了本经为何序此等事相作为发起呢?当知此中,大有精义。这正是亲切指点,要人向行止动静中体会。试思如来为度众生故,非生现生,示同凡夫,何日不穿衣吃饭,即何日不是以身作则?为什么各经之首,多序放光动地,今欲宣说一切法的总持,出生诸佛之金刚般若大法,却偏偏序此一段日用寻常的事做发起,奇不奇?妙不妙?奇妙不在奇妙处,奇妙是在粗浅处。要知道极平常的事,与极高深的理,是有密切关系的啊。古今诸家,或看出是戒定为发起,或举如如不动的景象为发起,或谓:日用事不可等闲看过,或曰:著衣吃饭,即是放光动地为发起。各有所见,各具其妙。兹酌采诸说,更从针对经文的要旨方面,引证揭明,使人较易体贴。义蕴既深,一时言之难尽,姑概括为十重,大略说之。

(二)经云:“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可见持戒修福,是般若入道之门。乞食是戒律制定的。今示著衣持钵,次第行乞,既是引导众生持戒,亦是普令众生修福,经颂所谓“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是也。世尊日日乞食,便是日日发起众生的堪入般若的信根。今于欲说金刚般若之先,即序以为发起,何等亲切。

(三)圭峰大师说:“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故以戒定发起。”须知慧无戒定,乃狂慧非正慧。乞食是戒,敷座而坐,所以入定。既示戒定事相,然后说甚深般若,岂非显示三学的一定程式,令人知所先后乎?又经中但说慧,特于发起中补足戒定。佛菩萨为度众生,恳切周到,如是如是。

(四)一切学人,能向衣食起居尘劳边锻炼,便是降伏妄心最要之方。盖贪求衣食,不惮尘劳,固是著相;即厌其尘劳而生烦恼,亦是著相。必须对境随缘,既不迷,亦不烦,乃是安心之法。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又经中多就布施等度上说降住,亦是此意。试思吾辈凡夫,那一个不要衣食,摆既摆不脱,贪又贪不得。又既发大心学佛,布施度生等事,皆是必须学的。要不在一切皆如上用功,则一日到夜,不是著有,便是著空,何时方能讨一个自在?就是一句佛,又何能念得好?宏法利生等事,亦必学不好。今在穿衣吃饭上,发起“二边不著,一切皆如”的甚深般若,令人领会得,即在此等事相上用功,既不可执有昧空而取法相,更不可离有说空而取非法相,真大慈大悲也。

(五)如来的随顺凡夫,著衣乞食者,是明不著果位之相也,正是经中所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是也。须知果如,因亦如。所以应离一切相,发阿耨菩提心。而降伏之道,尽在其中矣。以果德之不著相,发起因行之不应著相,真所谓因赅果海,果澈因源,妙极妙极。

(六)《金光明最胜王经》有言:“五蕴即是法身。”五蕴,乃缘生之幻有。法身,是寂照之真空。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本经种种遣相,而归重在于法不说断灭相,亦是此意。当知所谓第一义空者,正须不取著,复不断灭,方称第一义。此是学般若的紧要之点。而如来以法身示现凡夫衣食等幻相,正是要凡夫就各人幻相上,体认本具之法身。但勿逐妄,何须妄外求真。倘或执真,可是真中起妄。经中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凡夫非凡夫,众生非众生”等等,莫非说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然则本经之发起,可谓切要极矣。

(八)一部《金刚经》要旨,惟在云何降,云何住。然而谈何容易。达天法师云:“一有所住,觉心便亡。才欲施降,妄心愈炽。是须无降而降,无住而住。”所谓“无降降,无住住”,云何下手耶?今观世尊穿衣吃饭,行街过巷,洗足敷座,琐琐屑屑,并非一时如是。度生四十九年,便四十九年如是。以金刚身无须饭食,无须洗足,且无须学定,然而为众生故,日日行之,行所无事,真是平等如如。这一段本地风光,便是降心住心的大榜样也。吾辈必当如是修学。凡遇境缘来时,皆须如教而行,行所无事。行所无事,便是无降而降,无住而住。如此庶可契入般若深旨乎!

(九)上来所说“无降而降,无住而住”,恐犹未了,请复说之。世尊迥不犹人,何以示现凡夫行径,而了不异人?当知因其了不异人,所以迥不犹人耳。吾辈当从此点上体会,且向自身上体会。何以故?虽是凡夫,而本具有如如佛性故。何以故?不取于相故。吾辈学般若,当从不取于相用功。不取者,谓不离一切相,而不著。若偏以无相当不著,是又取非法相而为断灭矣。故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者,虽有诸相而不著之谓。又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惟其不取,所以得见一切法相非法相。不取,便是无降而降,无住而住也。经首以不取相为发起,其旨深矣。

(十)综合以上所说,可见发起一序,全显第一义空。你看如来示同凡夫者,为利他耳,无我相也。般若妙法,任运由琐屑事相上自在流出,无法相也。无须乎食而行乞食,乃至示现洗足敷座等,以不言之教,护念付嘱一切发大心者,亦无非法相也。于此荐得真空理智,宛然心目。发起之精,孰逾于此。

诸君须知,所以就发起序上,说而又说,不敢惮烦者,无他,欲使诸善知识,知得云何起信,并明了三空理智,随事可见。好向穿衣吃饭时,行止动静时,随时如是观照,当下可得受用耳。然后方知一部金经,真是除苦厄的良方,入佛智的捷径也。尊重尊重。

(乙)次,正宗分,分二:(丙)初,当机赞请;次,如来赞许。

(丙)初,又二:(丁)初,礼赞;次,请法。

(戊)初,具仪。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时:即指世尊乞食还园之时。此“时”字最宜著眼。下文希有之叹,即跟上文著衣持钵一段文而来。结经者安一“时”字,含有无穷感慨在里许。世尊著衣持钵乞食,日日如此,大众见如不见,此次机缘成熟,乃为须菩提一眼觑破。般若大法,世尊不常说,即说亦必待机缘成熟方可。此真希有难逢,所谓千载一时也。

长老:齿德俱尊之称。唐译曰具寿,唯显年老。魏译曰慧命,唯显德长。罗什顺此方文义,译为长老,兼含二义。

须菩提:亦翻空生,亦翻善现、善吉。彼之俗家,富有财宝,当彼生时,家中库藏金银悉空,故名空生。既生七日,库中财宝复现,故名善现。又相师占云:此子善吉,不须顾虑,故名善吉。初生时库藏空,是表显空理。其后财宝复现,表显空非偏空也。《西域记》云:“须菩提本是东方青龙陀佛,影现释迦之会,示迹阿罗汉,辅助释迦牟尼行化。在佛门中,解空第一。”空而不空,方是真空,方是第一义空。诸弟子不若须菩提之领悟最深,故般若会上,必以须菩提为当机,代大众请问也。

须菩提为大众启请,含有四要义:(一)普通大众,日日见世尊著衣持钵,与寻常乞食比丘相同,茫然不知用意何在。故必待示迹声闻之须菩提,为之启请。(二)此已至第九会,世尊在寻常穿衣吃饭时,善护念善付嘱般若大法,将第一义空最深之理,和盘托出。大众当然不能明了,非须菩提亦不能为之启请。(三)佛门长老,不止须菩提一人,然解空不如须菩提,故当机请法,非须菩提莫属。(四)会中尚有菩萨摩诃萨,何不启请,而让须菩提单独请问?盖佛说般若,正为阿罗汉,兼为菩萨。若菩萨启请,则阿罗汉或将疑此为菩萨之法,与我们无涉。今让须菩提启请,则可防此疑。须菩提启请,完全为大众起见,下文开口即说善男子、善女人,故“在大众中”一语,含有种种意义在内。“即”者,便也,有迫不及待之意。世尊敷座而坐,大众亦然,故须菩提即从座起。从迹上讲如此。若从本上说,须菩提早已成佛,世尊说般若,已经八会,何以必待第九次说金刚般若时,方从座起而请?可见凡事必需时节因缘四者俱全,方能凑合。世尊说般若是时,说金刚般若是节,有种种因,有种种缘,至此因缘具足,须菩提乃当机请问此大法也。袈裟在左肩,故右肩可偏袒。佛制,袈裟平时不偏袒,必恭敬时方偏袒。凡人作事,必用右手,行则右足先上前,此表示有事弟子服劳之意。此经重在荷担菩提,弟子正宜肩此责任也。礼拜时双膝著地。如忏悔则跪右膝,古人名曰胡跪。著地者,脚踏实地,表法即实际理地,即实相,令人证得本性。合掌者,两掌相合,不执外物。吾人两手东扯西拉,全是尘垢,今则合之,即是背尘合觉。“偏袒”至“合掌”,是身业清净。外貌端肃谓之恭,中心虔恪谓之敬,是意业清净。“而白佛言”,白是表白,将自己意思表白出来,此是语业清净。以上皆结经者之辞。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