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二日,地无二君,字无二形。是时候收拾一下了。”
李斯的嘴张合了两次,什么也没说,心中却开始掀起波澜。这件事他早有预感,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这件事你去抓一下,要尽快办。”
“可是,不跟朝廷百官商议一下吗?”
“你办事,我放心。”嬴政挥了挥手,表示这次谈话结束了。
李斯走出宫殿,步履有些滞重,心里有些沉甸甸。他知道这一次的变动,将会在全国引起多么大的震撼;同时他也明白让皇帝收回自己的决定是多么不可能。
其实私下里,李斯还是很赞同始皇帝的这个想法。往竹简上刻文字实在是件既痛苦,又浪费时间的事情。相比起其他几国来说,秦篆已经很简单了,可当初他写《谏逐客书》时还是足足花了两天。他的一位同学韩非在写《说难》的时候甚至累到得了腱鞘炎,手腕几乎残废了——没办法,他写的是韩文,那是一种掺杂了象形文字和时态变化的可怕变种,效率低的可怕。六国中韩国第一个被灭掉,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为天下的长治久安,是该简化一下了。李斯捋了捋胡须。
但事情从来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容易。
李斯还清晰得记得,去年朝廷曾经作过一个决议,要统一整个国家的马车轮距。但这个标准轮距究竟该是多少尺,文武百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每个人都希望能用自己家乡的习惯当作标准。最后争论变成了斗殴,斗殴变成了械斗,械斗最后变成了兵戎相见。等到始皇帝亲自出来干涉的时候,死去的人几乎可以填满从咸阳到骊山的车轨里了。
区区一个车轮距都搞出这么大的风波,遑论文字。那些旧六国的老家伙们,可不会那么轻易就接受这种离经叛道的东西。
“唉……”李斯望着阴霾的天空,叹息了一声。他有点受够了这份工作,真想干脆什么都不管,带着儿子,牵着黄狗出老家上蔡东门去打猎。不过他也知道,这是一种奢望。秦帝国的丞相没有年假,也不允许辞职,要么死在任上,要么被砍头。
回到丞相官邸,李斯屏退了左右,经过一整夜的苦苦思考,他终于有了一个思路。这件工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一、拿出一个简化字的方案。
二、推广到天下三十六郡。
三、干掉所有的反对者。
第一步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但不算难。李斯决定把这件工作交给几何学家,而不是学者。
如果交给学者们的话,他们会首先查阅大量的古籍经典,然后逐一进行考释与辩析、交叉引用,发表一系列论文,音、形、义一个都不能疏漏,每一个字既要符合仓颉的原始用意,又要兼顾三代的传统。笔画增削,无不有据,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这一点可马虎不得。乐观估计,整个工程大概会在秦八世或者秦九世的时候完成。
而几何学家则是另外一种做法。这些家伙都是天生的作图狂,能够用一把无刻度的尺子把一个角三等分,或者画一对面积相当的圆与矩形。他们所要作的,就是把每一个秦篆放大成一个几何图形,然后大刀阔斧地去掉多余的点、线段与角,直到他们认为这个图形已经简单到可以用标准作图工具画出来为止。
对追求效率的始皇帝和李斯来说,后者更受青睐。
于是李斯发布了丞相令,从阿房宫施工单位——他对其他地区的人不放心——抽调了一批几何学者。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工匠出身,精通建筑设计。他们被关在骊山附近的一处保密地点,被一千名甲士严密地保护起来。李斯把每一个秦篆都放大十倍,交到这些工匠手里,只告诉他们这是某种建筑的设计图,需要进行结构上的优化。
事实上这些人确实不负众望,整个简化工程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很快李斯手里就拿到一份简化字对照表,他把这种字命名为小篆。小篆比任何一种现存文字都简洁,它要比目前秦国通行的大篆节省平均大约三成的工作量。而且因为几何学家特有的严谨,小篆显示出一种标准化、构件化的气息,所有的字都可以归纳为几种有限矩形和线段的组合。
李斯很满意,他甚至有些得意,第一时间呈给了皇帝。始皇帝看到这份简化字列表成果,十分欣喜,还亲自试写了几份诏令,那种简单的结构甚至让他握着刀子刻出几个优美流畅的连笔。嬴政第一次觉得写字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他决定要重重地赏赐这些几何学家。于是始皇帝亲笔在竹简上用小篆刻下“仓颉再世”几个字,颁发给整个团队。然后这些立功人员被送到了秦皇陵的施工现场,经过一些简单的化学处理后被慷慨地摆放在了皇帝灵柩附近一处光荣的坑道里。
接下来,就是第二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李斯决定开个听证会,在小范围内试探一下反应。嬴政也赞同他的这个观点,一场听证会可以大致判断出有多少人会反对统一文字,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比例来准备牢狱与断头台了。
召开听证会的地点是在咸阳宫,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当年著名的刺客荆轲就是在这里试图刺杀秦王,至今柱子上还留着剑击的痕迹。皇帝让这些都保留下来,以此来提醒每一个拜访者,恐怖主义不能改变历史。
李斯对于参与听证会的成员作了精心选择,其中有来自诸国的贵族、帝国开国元勋、大商贾代表、诸子百家成员、全国优秀书吏和一些咸阳附近的老百姓,确保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参与。嬴政陛下没有列席,他担心会影响听证会的客观性,所以只派了一名叫赵高的宦官旁听。
嬴政还为李斯指派了一位副手,叫叔孙通,是个儒生。始皇帝的意思是,儒家一直自诩是文化的传承者,这些东西的推广如果有他们支持会更有说服力。不过李斯完全没打算咨询他们的意见,他一向反对以德治国。
叔孙通从早晨开始就守在咸阳宫前,他一看到李斯,立刻堆出满脸的笑容迎上去,殷勤地嘘寒问暖。李斯把事先刻好的一大批小篆竹简丢给他,冷淡地吩咐他捧好了跟着自己走。叔孙通打开其中一卷看了一番,发现那些东西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很,和烧裂的龟甲裂纹很相似,便抬起头天真地问道:“这是什么?卜筮的结果?帝国准备对漠北用兵了吗?”
李斯头也不回地回答:“不,那是我们即将使用的标准字库。”“啊?”叔孙通双手捧着竹简愣在原地,“这……这是怎么回事?”李斯停下脚步,回过头来一字一句地对叔孙通说:“听着,一会儿你要作的,就是说服你自己和其他人接受。明白吗?皇帝陛下在看着我们。”
叔孙通觉得喉咙有些干涩,他眼角的余光看到面无表情的赵高也进了咸阳宫,于是拼命点了点头。他信奉儒家学说,不过对自己的性命看得更重。孔子五十岁才知天命,他二十出头就知道不能违背天子的命令了。
其他人也都陆续走进宫殿,巨大的燮鼓响了三通之后,所有人各自整衽跪坐,黑衣甲士从外面将咸阳宫的大门关上。整个宫殿只靠着几百盏烛灯来照明。当两扇宫门“砰”地一声关闭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哆嗦了一下。
李斯在会议一开始的把简化字列表发到了每个人手里,然后宣布在接下来的十几万年内,大秦帝国都将使用这一种官方文字,其他型式将被视为非法出版物。
听众们一下子都陷入了巨大的惊讶,他们在来之前作了足够的心理建设,但仍旧没想到皇帝陛下的改革已经深入到了这个层面。李斯拂了拂袖子:“大家对此有什么意见,可以畅所欲言。”
一位贵族眯起眼睛,优雅地抿了一口杯中的蜜水,摇了摇头:“太粗陋了,我不喜欢。”他本是齐国田氏贵胄,妫姓之后,尊贵无比,后来被迫迁居来了咸阳,但仍旧坚持着贵族的气派。李斯客气地对他说:“您为何会这么说呢?”
“我觉得它破坏了字体的结构,变得毫无美感。你看,一个‘宝’居然只要十三笔就写完了,啧啧,多么粗鄙。这可太不风雅了,没有任何一位士人会容忍。光是看到这些怪胎,就让我觉得浑身不自在,就好像置身于一群散发着臭气的下里巴人之中。这种东西,归结起来就是三个字……”贵族伸出三个指头,他的指头白皙而细腻,“……没文化。”
“可俺觉得不错啊。”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从旁边传来。贵族的面色一变。那是一位住在咸阳的屠户,这一次他被里长选出来参加听证会,特意穿了一身深黑色的礼服。他进门前,就已经被儒生们指摘出了十几处衣服不合礼法的错误,不过他不在乎——秦国的屠户在儒生面前,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心理优势,他们吃的冷猪肉全都靠他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