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是 > 第一章(第4页)

第一章(第4页)

“学文科对你有好处。”父亲直接告诉了她答案。

她喜欢的,是摩天大楼,是宫殿,这属于理工科里的建筑学。她向父亲说明自己的想法,希望去学理科。

“一个女孩子,去什么工地?”父亲不屑地说道,“登梯爬高多危险,风餐露宿你适应得了吗?”

“建筑专业是设计高楼大厦,不是到现场施工。”她这样向父亲解释。

“你就知道点皮毛。”她的父亲反复强调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到时你就知道这行多苦了!”

“可是我喜欢!”

“喜欢又不能当饭吃。”她解释得越多,就越激怒父亲,“你今天喜欢,明天不喜欢怎么办?为将来多考虑,选个有前途的行当。”

可是……她把眼神投向母亲,希望得到她的支持。

母亲却看向了父亲,说:“你听你爸的准没错,父母不会害你的。”

就这样,她的第一个理想无疾而终,她只是偶尔会幻想,如果当时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现在的生活是否会完全变样。这样的思绪也没有持续很久,到了大学毕业,家里又在明里暗里撺掇她,女孩子嘛,去企业也不保险,万一赶上离职潮,还不是像老辈人一样,突然就没了工作,只能在家里喝西北风;不如再加把劲,考个研究生,将来再去谋个公家的饭碗,这辈子就算衣食无忧了。于是何薇绮眼看着同学们纷纷步入职场,自己的理想又变成了继续学业。

她的父母在家族群里吹嘘自己女儿学习好,引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强行把孩子塞给她,让她给这个十岁出头的女孩子补课。何薇绮解释说现在小学的课程和她那时完全不同,而且自己也早忘了相关知识。可是父母一向没有询问她意见的习惯,一口应承下来,对何薇绮的反驳不以为意,还美其名曰这是为她将来当老师提前练习。

这个小孩子不光学习成绩一般,而且调皮捣蛋,令何薇绮焦头烂额。两个人唯一的共识是对浪费宝贵假期十分不满。没过多久,小孩子就把状告到自己的父母那里,绕了好大一圈,又传回自己的耳朵里。在这个故事中,何薇绮成了恶魔的化身,对待小女孩又刻薄又狠毒。

“等一下,她在胡说!我对她什么都没做!”

她的父母听不进何薇绮的解释,买了昂贵的礼物向亲戚赔不是。

“唉,你岁数也不小了,翅膀也硬了,都不听家里的话了。”母亲只会不停地唉声叹气。

不是,不是这样。她心慌不已。

“行啊,你的事,我们不管了。”父亲气鼓鼓地说道,“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唉,别啊,那可是你亲生的啊。”母亲向父亲求情,然后又转向何薇绮,一把鼻涕一把泪,“你也说句话啊,求求你爸。你只要承认错误,你爸一定会原谅你的……”

话说回来,等她做出自己的决定之后,她意外地发现,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对她心生怨念,反而全力支持她的选择。

那时正好是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可是因为这场变故,何薇绮心生执念:我自己做决定好了。

可惜她的生活经验几乎都是来自父母,毕竟向来是父母为她的人生做决定。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全然没了主意。至少可以排除老师,因为那个十岁小孩,她对所有的孩子都带有负面情绪。她小心翼翼地从象牙塔里迈开双腿,走入复杂的社会。还有什么职业呢?

就在这个节骨眼,她遇到了叶遥。

严格说来,叶遥仅是她的同门师兄,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谁承想,就是这么一个关系遥远的人,却成了她的启明星,让她明白人世间还有如此崇高的追求和信仰。

再见叶遥,是在即将毕业的聚会上。指导老师刘老师的本意,说不定只是把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请来,给马上要步入社会的小弟弟小妹妹说一说就业的注意事项,让这些一直在象牙塔里钻研的学生对未来做好应对。

酒桌上,觥筹交错,喝到微醺。几个师兄师姐轮番出马,高谈阔论一番人生哲理,从做人到做事,不一而足。何薇绮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叶遥,直到导师发话。

“叶遥,你也说两句。听说你在《声援》杂志社。如果有想去做刊物的同学,可以听听他的意见。”

叶遥挠了挠头,为难地笑笑。“其实我现在不在那儿了。”

刘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这算是大刊了,当初进去时多不容易。你怎么会选择离开呢?是去更大的社了吗?”

“说来惭愧,我现在不当记者了——也当不了了。”

叶遥说得很含糊,刘老师见状没有追问。叶师兄后来说了些关于刊物的信息,给同学们提供参考。只是何薇绮当时的就业方向里还没有“记者”这个选项,所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进入了饭局中段,大家随意交谈。何薇绮敬了导师、师兄师姐一轮酒。轮到敬叶遥师兄时,她咽下了一口啤酒,借着酒劲,随口问了问师兄的经历。

酒精让叶遥的情绪也有些亢奋,他借着酒力发泄着压抑。“就是因为我是实习生……”

叶遥跟着上级深度追踪了K市的一起拆迁事件。伴随着城市的扩大,原来只能算K市边缘的临河区,渐渐也被纳入了市区。原先那里有一些老房子,多是平房或者房龄时间较长的低层建筑。房地产开发商看中了这一带的未来发展,打算拆除,重建高层建筑。住在老房子里的人们,有的已经厌烦了老建筑的不便,于是接受了开发商的条件;有的则心怀留恋,或者单纯是价格没有谈拢,依然留在原地。

老建筑迟迟拆除不完,开发商越发焦虑不安,因为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拖得越久,对开发商就越不利。于是他们私下里找到了政府部门,和腐败的官员建立了攻守同盟。很快,一群涉黑人员就进驻拆迁场地,没日没夜地骚扰未离开的住户。他们的手段十分狡猾,不断地给住户的生活制造麻烦,比如趁着夜里砸住户的门,或者碰瓷,给住户制造心理压力,却又不直接惹事。他们的做法游走在犯法和不犯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加之部分警务工作者被买通,所以走正规手续无法限制那些坏人的所作所为。这一下,拆迁的进度显著加快:大量住户迫于**威,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利益,接受不公平的条件,背井离乡。

叶遥为了写这篇文章,甚至替换下住户,直接住进了行将拆毁的老房子里,不但忍受着种种生活上的不便,好几天洗不了澡,吃不上热饭,还要忍受不法分子的威逼恐吓。全身心地投入换来了翔实的资料,深度调查发现有公务员尸位素餐,更有甚者还从中牟利。当时正值国家重点监督涉黑犯罪,有些人担心会引起上面注意,影响仕途,于是通过各层关系找到《声援》杂志社,希望把报道暂时压住。一开始是协商,后来几乎成了**裸的威胁。杂志的主编左右为难,眼看着截稿日越来越近,却束手无策。

“署我的名字吧,有什么责任我来扛。”叶遥站了出来,“这篇文章一定要发。对那些还在饱受痛苦的住户来说,这是他们唯一的机会和希望。”

最终文章发表了,国家果然注意到这群贪官污吏,迅速将他们绳之以法;失去靠山的开发商再也不敢使阴招坏招,乖乖地和住户们谈判。最终有的住户拿到合理的赔偿,开心离开;有的则依然留下,不再担心危险。

但是为了避免杂志社被连累,《声援》杂志社的编辑部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临时工”叶遥身上,将“罪魁祸首”辞退。同时,叶遥被吊销了记者证,终身不得再进入新闻行业。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