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赵家那边,更是不会善罢甘休。
不过等赵家来人,估计已是两三个月后的事了。
考虑再三,县丞还是决定派遣一位捕快带人去往大塘乡,登门找陈晋问些话。
例行程序,方方面面都能有个交代。
……
石奇峰赶着马车,送王复回到妻儿所在的村镇。
夫妻再见,恍若隔世,立刻抱在一起痛哭起来。
一番场面不提。
最后石奇峰来问王复:“你已经决定了不跟我们去往州城?”
王复态度坚决地点头:“我决意留下,搜集证据,并联合其他遭受祸害的人,一起去衙门告状,打官司,势要打到底。”
摆在他眼前的,有两个路子选择,一个是跟随陈晋,迁徙到州城定居生活。
以他和陈晋之间的关系,到了大塘巷,总有一席之地。
第二个选择却是留在茂县击鼓鸣冤,若能沉冤得雪,便可以恢复秀才功名。
相比之下,选择后一条路无疑要艰难得多,但也要堂正得多。
经历诸多苦难后,王复变得坚强,他要凭着意志,重头再来,为自己正名。
此举不仅是为了自己,还能揭露赵县令的诸多恶行,将水搅浑,间接帮上陈晋的忙。
石奇峰赞赏地道:“不错。这里有一包银子,你先拿着用。”
王复本要推却,就听石奇峰道:“你要养家糊口,要递状子,要打官司,方方面面都得用钱。没钱寸步难行,没钱就只能寄人篱下,何必给自己找不自在?”
听到这话,王复收下了,说道:“当是我借的。”
石奇峰哂笑道:“这就是你与公子的差距,扭扭捏捏,不够洒脱。”
王复忙道:“陈兄乃奇男子,我哪能与之相比?”
石奇峰说:“若那狗官还在位,你这官司打到天上去都无用。可他不在后,你就能翻身了。”
王复忍不住问:“赵县令真的死了吗?”
石奇峰看他一眼,慢慢道:“现在我也不知道,但相信很快就能知道。这么久以来,公子从未让人失望过。”
说罢,驾驭马车走了。
目送着马车离开,王复捧着沉甸甸的包袱,目光坚毅地喃喃道:“等恢复功名,我必去州城赴考。陈兄说得对,只要人活着,便有着希望……”
……
捕快差役的到来,已经是下午时分。
睡过一觉,陈晋恢复精神,从容面对问询,对于很多的事情,要么回答“不知道”,要么说“不清楚”。
身份摆在这,捕快等人俱是客客气气的。
他们受命而来,只不过例行公事,纵然察觉到可疑之处,也不会寻根问底。
毕竟不是审问。
接着陈晋说到明天启程出发州城,开始准备明年会试的事,等于报备。
捕快自不会阻拦,连忙拱手做礼,恭维地说“一路顺风,预祝金榜题名”。
最后各人领到一份红包,笑眯眯地回城复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