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陈寿年的话说“养不起了”。
恰是如此,那份供奉最后落到陈晋这里来,也算冥冥中自有注定。
缺乏了解的渠道,导致对于修行的认识并不多。
他也不管了,当下考到举人功名,方为首要。
因为这是一块真正的敲门砖,拿到了手,才能进入陈氏本家的大门。
才有足够的底气衣锦还乡,并面对赵县令的打击报复。
就不知道留在大塘乡的大伯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
大塘乡,土地庙。
陈源带领全家挑担着纸钱香火,元宝蜡烛等,前来烧香拜神。
这般行为已经持续好几天了,天天都来,风雨无阻。
不但拜祭社神,家里的神主牌同样香火不断。
祈求许愿,只有一个,就是祈愿陈晋能桂榜中举,衣锦还乡。
这正是全家上下最大的心愿。
就在前一阵子,家里终于收到了应征行伍的陈潭的一封书信,信上说一切顺利,他在战场上因为表现不错,已经当上了伍长,让家人们不必担心……
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有书信回到,报了平安,便胜过万金。
虽然此信从南蛮寄回,中途几经辗转,可能都是几个月前的事了。
其实这段时日来,乡上的日子并不好过。
自从赵县令上任,政令严苛,税赋迭加,先是县城,很快扩散开来,波及乡野,无一幸免。
城里城外,老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以往乡人自治,只要把朝廷规定的税赋等交割完毕就好了,可到了如今,衙门派遣的差役官吏时不时就下乡来,简直大扫荡一般。不是说房屋不合规,就是说家畜有问题,要么便收钱搭桥铺路,结果钱收完后,路更烂了。
平民百姓民生维艰,乡绅土豪一样逃不过,县衙里的牢狱竟已人满为患,据说从早到晚,哭嚎凄厉,骇人听闻……
家家户户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陈家这边,连三牲祭品都拿不出来了,元宝蜡烛那些,也是便宜的粗劣货色,只希望祖先神灵莫怪。
生活越难,盼望陈晋桂榜题名的意愿便越强烈。
不只他们一家,便是整个大塘乡,甚至包括周里正他们,竟不约而同地都希望陈晋能中举归来。
皆因乡上出了一位举人的话,可以庇荫大家,减免许多压迫。
实打实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