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但生活的重心己迅速回归日常。陆知简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王小胖带来的那块亭台楼阁木版的研究中。与青林镇残版的对比分析证实了他的猜测——这确实是陈继善同一时期、风格高度统一的作品,那块隐蔽的独特刀痕更是如同签名般确凿。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己,仿佛拼图又找到了关键的一块。
而王小胖,这个以极其戏剧性方式闯入他们生活的青年,并没有像张伟暗中希望的那样“下不为例”。相反,他几乎成了工作室的常客。
第一次正式来访时,他依旧顶着一头醒目的蓝灰色头发,但换了一件稍微正常点的T恤(虽然背后还是印着个巨大的像素风恐龙),手里提着一个看起来沉甸甸的、打着补丁的帆布包。
“陆大师!苏姐!张律师!”他进门就元气满满地打招呼,然后目光就被工作台上那些奇特的工具和正在处理的木版吸引了过去,嘴里发出啧啧称奇的声音,“哇塞!这就是专业设备啊!比我在网上淘的二手显微镜强多了!”
苏槿被他那句“苏姐”叫得哭笑不得,但还是笑着给他倒了杯水。张伟则面无表情地递过去一份《工作室访客管理暂行规定》,条款细致到包括“不得大声喧哗”、“不得触碰未获授权的物品”、“自带饮水杯”等。
王小胖看都没看就塞进了他那百宝袋似的帆布包,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张律师,我懂规矩!我就是来学习的,顺便……嘿嘿,又带了点小玩意儿给陆大师看看。”
说着,他又从包里掏出几样东西:一个锈迹斑斑但形制特殊的铜制墨盒,几枚模糊不清的石刻印章,还有一本页面粘连、封面缺失的旧账本。
“都是在不同地方淘的,感觉有点意思,但又说不上来哪儿有意思,就指望陆大师火眼金睛了!”王小胖搓着手,一脸期待。
陆知简有些无奈,但看着那些确实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职业病又犯了。他拿起那个墨盒,仔细看了看底部的款识和锈蚀情况,判断道:“这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东西,做工一般,但形制有点特别,可能是某个小作坊的试制品,留存不多,有点研究价值。”
他又翻了翻那本旧账本,里面记录着一些模糊的货物往来和银钱数目,纸张脆弱,字迹潦草。“这个……需要先做清洁和加固,才能判断具体内容。”
王小胖听得眼睛发亮,仿佛陆知简说的不是物件分析,而是点石成金的咒语。“太厉害了!陆大师您一眼就看出来了!那我这些东西……”
“先留在这里吧,我有空帮你处理一下。”陆知简说道。他发现自己竟然有点习惯了这个蓝毛青年的咋咋呼呼,而且,他带来的这些东西,虽然杂乱,但偶尔确实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线索或研究样本。
“太好了!谢谢陆大师!”王小胖欢呼一声,然后自来熟地搬了个小凳子,坐在工作台不远处,也不打扰,就那么眼睛发亮地看着陆知简工作,偶尔问一两个虽然外行但充满好奇的问题。
苏槿看着这一幕,觉得有趣。她发现王小胖虽然行事跳脱,但心思单纯,对老物件和陆知简的技艺有种近乎崇拜的热情。有他在,原本有些沉闷的工作室,似乎多了不少生气。
张伟则在一旁冷眼观察,手指在平板上记录着:“观察对象王,行为模式不稳定,但暂未发现恶意。其带来的物品,经初步鉴定,37。5%具备低度研究价值。作者“当个作者玩玩”推荐阅读《我的非遗修复直播爆红了》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可视为一个不稳定的外部信息输入源。”
他调整了一下风险评估等级,从“高风险-需隔离”降级为“中风险-需监控引导”。
从此,王小胖成了工作室的“编外成员”。他不再总是空手来,有时会带些他自己做的、口味奇特但用料实在的糕点(张伟严谨地取样检测后才允许食用),有时会分享一些他在旧货市场听到的趣闻,甚至有一次,他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台老旧的唱片机,修好后在工作室放起了咿咿呀呀的戏曲,美其名曰“营造修复氛围”,被张伟以“噪音分贝超标,影响专注度”为由制止。
陆知简的生活,因为王小胖的加入,确实变得“嘈杂”了许多。但他意外地发现,这种“嘈杂”并不总是令人厌烦。王小胖像一扇打开的窗,带来了外面世界鲜活而粗糙的气息,也让他意识到,他的“文脉”修复,不仅仅是面对故纸堆和老物件,也可能需要面对像王小胖这样,充满热情却不得其法的“野生”爱好者。
这天,王小胖看着陆知简小心翼翼地处理那本旧账本的粘连页,忽然感慨道:“陆大师,我觉得您就像个给老东西看病的医生,太牛了!我要是能有您十分之一的本事就好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难得的失落。
陆知简停下手,看了他一眼,沉默片刻,说道:“修复需要系统和耐心的学习,不是靠热情就能速成的。”
“我知道……”王小胖耷拉着脑袋,“我就是控制不住,看见这些老东西就走不动道,总觉得它们不该被当成破烂扔掉……”
苏槿在一旁听着,心中微动。她看向陆知简,轻声说:“其实,小胖这种对老物件的首觉和热情,也很难得。或许……他可以帮你做一些基础的整理和分类工作?比如你之前不是说,需要把修复案例建立更清晰的档案吗?”
陆知简愣了一下,看向王小胖。王小胖立刻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像只等待投喂的小狗。
张伟推了推眼镜,评估了一下让王小胖接触非核心资料的风险,开口道:“可以试行。但需签署保密协议,并接受基础档案管理培训。工作范围严格限定在己修复完成、并己公开项目的资料整理。”
“我签!我学!我一定好好干!”王小胖几乎要跳起来。
于是,王小胖拥有了他在工作室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档案整理员。张伟为他制定了极其详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从如何编号、如何扫描、到如何填写metadata(元数据),事无巨细。
看着王小胖对着那本厚厚的流程手册抓耳挠腮,却又努力去理解的样子,陆知简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
他的工作室,似乎正在形成一个奇特的“生态系统”:他是核心的技术引擎,苏槿是连接的桥梁和温暖的底色,张伟是坚固的规则壁垒,而现在,又多了一个王小胖,如同一个活力西射、偶尔会制造点小麻烦,却又带来意外惊喜的……变量。
日子,就在这种新的平衡中,缓缓流淌。试点申请的结果尚在等待,但对陆知简而言,守护“文脉”的道路,似乎因为身边这些不同的人,而变得更加宽广和具象化。
他看了一眼正在和扫描仪“搏斗”的王小胖,又看了看在一旁耐心指导的苏槿,再瞥了一眼正在平板电脑上监控各项“指标”的张伟。
嗯,虽然有点吵,但……还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