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嫉恨左宗棠倒也算了,可他又嫉恨鼎力支持左宗棠出兵作战的胡雪岩(1823—1885年,安徽绩溪人)。胡雪岩是一个富可敌国、颇具传奇色彩的爱国商人。胡雪岩早年在杭州经商,后来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胡雪岩又主持上海采运局工作,为左宗棠大借外债,筹购粮草军械。可以说,左宗棠能够抵御外侵,收复失地,成为民族英雄,胡雪岩功不可没!
但胡雪岩却依仗左宗棠的权势,在各省设立银号20余处,资产高达2000万银。中法战争前夕,胡雪岩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而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斗争也进入白热化状态。李鸿章深深觉得:左宗棠能够为朝廷立下那么多的功劳,都是因为胡雪岩在后面的支持,要想整倒左宗棠,就得先整倒胡雪岩。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打响,朝廷召左宗棠入参军机。李鸿章趁左宗棠不在两江,于是准备对胡雪岩下手。
当时,胡雪岩为打破洋人对中国蚕丝市场的垄断,出资2000万收购了大量的蚕丝。李鸿章的心腹幕僚、津沪电报局总办盛宣怀,通过电报掌握了胡雪岩的商业机密。随后,他一边收购蚕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议定今后不要买胡雪岩的货。此举直接导致胡雪岩破产,胡雪岩当年就亏损了1000多万两银。
这时,胡雪岩之前为左宗棠打仗筹借的80万欠款已到期。在盛宣怀的串通下,外国银行纷纷向胡雪岩催款。情急之下,胡雪岩只好到各地钱庄调集80万两银子补上。
胡雪岩以为他可以渡过难关,可李鸿章和盛宣怀又给了他两记重拳。一方面,他们把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时多加利息的事情抖搂出来,迫使慈禧对胡雪岩治罪;另一方面,他们到处托人到钱庄提款挤兑。挤兑事件发生后,胡雪岩这才想到求助左宗棠,但他发出的电报却被盛宣怀扣下了。随后,挤兑风暴愈演愈烈,各地钱庄人山人海。当他知道事情的真相时,一切都完了。
胡雪岩就这样破产了,还被慈禧革职查抄。随后,他漂泊杭州,黯然离世。
李鸿章成功地陷害了胡雪岩,左宗棠恨死他了。因为胡雪岩,左宗棠也受到了连累,他懊恼,他悔恨,他郁愤,他的声誉受损。他还想和李鸿章斗下去,可是他老了,不行了,斗不过人家了,也就不再斗了。因此,当张之洞向他诉苦时,他也是无能为力。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建任上,他郁郁而终,享年73岁。左宗棠死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后世称他“左文襄公”。
一切可以努力的都努力了,尽管无力回天,但张之洞问心无愧。可他心如刀割。他愤怒得要命,他甚至有一种要死的感觉(愤愤欲死)。
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法国公使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简称《中法新约》。
《中法新约》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藩属国,不得出兵干涉法国对越南的统治;中国开放西南边境与法国通商;中越修筑铁路,应会同法国商办;中法派员勘定中越边界;法军同意撤出台湾……
这份条约相当卖国,全国臣民骂声一片,李鸿章陷入“卖国门”。此时还健在的左宗棠,也狠狠地抨击他:“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此言一出,群情激愤,李鸿章成了众矢之的。
试想,清军抗法援越的初衷,就是想把法军赶出越南,恢复中越藩属关系。如今,清军大败法军,本来是可以实现这一初衷的,结果却本末倒置,大家不骂他才怪。
持续三年之久的中法战争,就因为这一纸卖国条约而画上了句号。
纵观这场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
这份卖国条约的签订,致使中国的藩属国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也使中越边境局势更加危险,更使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人民从此更加水深火热!
六、保护名将,功名流芳
寒心的条约
《中法新约》的签订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悲剧,也是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悲剧。因为《中法新约》第一款就明确规定:“越南诸省与中国边界毗连,境内由法国自行戡乱,倘有‘匪党’意图侵扰法国所保护的越民者,亦由中国设法解散。”
这里的匪党,特指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在中法战争中,刘永福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的黑旗军也无愧是一支英勇顽强的爱国军队,可清政府、李鸿章和法国当局却在条约中把他们定义为“匪党”,可见双方对他们有多么仇恨!
法国仇恨刘永福倒情有可原,清政府和李鸿章这么干,实在是令人心寒。
清政府和刘永福之间的恩怨前面已作过介绍。在中法战争的整个过程中,清政府一直想借法军之手除掉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或者让他们自生自灭。后来他们虽被朝廷招安,中法战争虽以中方战胜而结局,但他们的前景却不容乐观。
清政府下达停战令后,张之洞就开始担忧刘永福和黑旗军的处境。他希望刘永福继续屯兵在越南保胜地区,因为刘永福在那里经营了近二十年,根深蒂固,且深得越南军民拥戴。如能继续屯兵越南,既可威胁法国对越南的统治,也为中越边境增设了一道安全屏障。中法一旦交兵,刘永福胜可进取,败可回国,灵活自如,一举两得。
清政府和李鸿章一向对法国唯命是从,也一向痛恨刘永福和黑旗军。因此,消灭刘永福和黑旗军既是法国人的心愿,也是他们的心愿。这样一来,刘永福和黑旗军的处境就更加危险了,如果他们继续屯守越南,那么法国就可依据条约堂而皇之地消灭他们。可要是回国,他们的前途又在哪里呢?
保护部将,召唤浪子
危急时刻,张之洞严正抗议:“刘永福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出了一口恶气,我张之洞敬佩他,当然要站出来竭力保护他(洞敬其为数千年中华吐气,故竭力护持之)!停战的事情,我无力回天,但对于刘永福这样一个义勇奇男,我要拼将全力保护!”
在张之洞的严正抗议下,清政府不敢明目张胆地消灭刘永福和黑旗军,而是在表面上采取安置措施,企图在安置的过程中解散、消灭黑旗军。
清政府安置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措施是:命令刘永福撤军回国,然后将他改编为朝廷官员,而黑旗军就地解散。具体怎么操作,则由张之洞和云贵总督岑毓英协商。
我们知道,岑毓英是李鸿章的旧部,李鸿章多次欲置刘永福和黑旗军于死地,可想岑毓英对待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态度也好不到哪里去。果然,清政府下达命令后,岑毓英明确表示不接受刘永福和黑旗军。
既然法国、朝廷、李鸿章和岑毓英四方面都想置刘永福及黑旗军于死地,那么也只有张之洞能容纳他们了。张之洞早就作了这个打算,在心灵深处,他深深地同情刘永福,也备加爱护那支英勇善战的黑旗军,于是再三奏请朝廷同意刘永福撤兵回国后驻扎广东,归他统领。
清政府知道张之洞的良苦用心,最终同意他的奏求。可刘永福疑虑重重,迟迟不愿撤兵回国。张之洞也理解他的疑虑,于是多次派人赴越劝他:“如果你能回国,我就同意你继续统兵两千。如果你的旧部不足两千人,我就同意你回广东招够两千人。回到广东后,我会给你的部队配置精枪利炮,发放饷银,修建营房,安置家属。同时,我还会为那些伤亡的将士,报功邀赏,请求抚恤!对于你这个有功之将,我更不能亏待,我已经在广州给你买了一套豪华大房子,我要让你住在广州,我不在乎广州房价贵,我只要你住在我身边。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欺负了,而我也能近距离地保护你!”
当下,刘永福就率领黑旗军回到广东。一路上,张之洞多次派人发粮发饷,竭力保护,并亲自督建部队的营房,事无巨细。
光绪十一年(1885年)年底,刘永福率领黑旗军终于回到广州,在张之洞的奏请下,他升任为南澳镇总兵,从此成为清朝的一员军事将领,而他的黑旗军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两战大捷的意义
中法战争在清军稳操胜券的情况下,最终被清政府和李鸿章等人导演成了一幕天大的悲剧。但在张之洞的运筹帷幄下,在冯子材、刘永福等将领的英勇抗击下,清军切实打败了法军,击毙了法军司令,并令霸权好战的法国总理茹费理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