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官场达人张之洞书 > 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02(第3页)

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02(第3页)

接到朝廷旨令后,张之洞立即安排唐景崧在广东招募新军,编成四个营,号景字军,然后入越会合刘永福抗击法军。

唐景崧入越时,张之洞还让唐景崧给刘永福捎去两万两饷银,并转告刘永福:“兄弟,好好打仗,一切由我开销,一切由我做主,我是你的坚强后盾!”刘永福深为感激,云贵总督岑毓英也对张之洞极为赞赏:“抗法援越一事全仗明公出谋划策,助兵助饷,令人动容。”

唐景崧抵达越南宣光同刘永福会合时,刘永福的部队正缺粮饷,朝廷的拨付和张之洞的支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唐景崧又向张之洞请求援助,张之洞二话没说,当即支援5万两银,后来他又陆续支援刘永福近七八万两银,并在军需物资的供给方面大开绿灯。

有了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吃了一颗定心丸。很快,他领导的黑旗军和唐景崧领导的景字军,与云贵总督岑毓英领导的滇军合兵一处,对盘踞在越南西线的法军发起了进攻,但双方互有胜负。

张之洞了解战况后,决定增派两营兵力入越助战,并在滇越、桂越边境设置了转运局,为作战部队提供足够的军需物资。这样一来,抗法部队就没了后顾之忧。

光绪十年(1884年)冬月初五,刘永福、唐景崧与滇军三面夹击,大败法军,收复了宣光、兴化、山西等大片失地。不久,这三支部队又合力取得了临洮大捷,收复广威、黄岗屯等十余州县。至此,盘踞在越南西线的法军全面败退,刘永福部、唐景崧和滇军所组成的西路军则取得了全面胜利!

请老将出马

在西路军取得全面胜利时,由冯子材率领的东路军正和法军打得难解难分。

冯子材成为东路军主将,也是张之洞力谏朝廷争取而来的结果。冯子材是一员老将。光绪七年(1881年),冯子材在广西提督任上,曾上疏参劾过广西布政使徐延旭,徐延旭对他怀恨在心。徐延旭升任广西巡抚后,就开始打击报复他。冯子材愤怒不已,他在广西待不下去了,便称病还乡。

光绪十年(1884年)年初,当徐延旭和唐炯被法军大败而退时,有人曾提出起用老将冯子材入越抗战,可李鸿章却阻止道:“冯子材年老力衰,不中用了,不是法军的对手。”

就这样,朝廷没有重用冯子材,只给了他一个督办高、雷、廉、琼4府25州县团练的名头。在一无实权,二无饷源的情况下,冯子材在几个月内,就成立了9个州县的团练,其中他亲自挑选和训练的500名钦州练勇,成了日后“萃军”的骨干。

张之洞非常看好冯子材,升任两广总督后,他就派人给冯子材送去了5万两饷银,并写信敦请其出山。冯子材深受感动,他向来钦佩张之洞,于是马上回复:“张先生乃探花出身,竟然这么看得起我,太给我面子了。如今,越南战事告急,我当义不容辞,当然答应出山(越事已急,我允之矣)。”

冯子材答应出山后,张之洞又奏请朝廷起用冯子材,并在奏折中强调:“冯子材是一员老将,他长期在广西为官,曾征战越匪,熟悉那里的敌情。而且,他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加上旧部众多,必然一呼百应,众志成城,然后干掉法军……”

朝廷最终同意了张之洞的奏请,张之洞松了一口气。

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张之洞派冯子材募兵十八个营,这十八个营士兵共九千余人,被称为“萃军”,由冯子材率领从钦州和上思两地入越。

冬月,萃军誓师出发。出兵前,冯子材还祭别祖先,表示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同时,他还带上了两个儿子冯相荣和冯相华,如果他一旦战死沙场,那么就由两个儿子来料理后事。

冯子材入越之后,张之洞又派广东右江总兵王孝祺率兵八个营,从梧州沿江西行至龙州入越作战。同时,再派钦州参将莫善喜率兵五个营,陈荣辉率兵三个营跟随冯子材入越作战。

清军败逃

腊月初五,几路大军共计17000余人,会合于广西龙州,冯子材在此整军。

按照张之洞的设想,东路军的决战场应该在越南谅山。这样的话,整军待命的冯子材,就能迅猛出击,会合谅山守将、广西巡抚潘鼎新(1828—1888年,安徽庐江人)部前后夹击敌人。然而,战场上的情况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腊月二十一日,法军集结万余重兵,大举进军,攻陷潘鼎新部将——广西提督苏元春和陈嘉的防地谷松。

潘鼎新畏敌如虎,望风而逃。

二十二日,谷松失守!

二十九日,法军攻陷谅山,清军全线败退,法军直逼镇南关(今广西凭祥市境内的友谊关)!

指挥若定

镇南关是中越边境最重要的关隘,如果失守,那么法军就会像泄堤的洪水一样涌入中国,后果不堪设想!情急之下,张之洞电告广西巡抚潘鼎新和原山西幕僚、广西按察使李秉衡(1830—1900年,辽宁庄河人):“趁法军立足未稳,我军应发扬不怕死的战斗作风将他们打退,无论湘、淮、广、桂任何一系军队,只要谁能出奇制胜夺回谷松,我就赏谁4万两银!”

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潘鼎新觉得生命比赏银更重要,又见谷松失守、谅山被攻,贪生怕死的他,先行逃回镇南关内。结果,他一逃,谅山就被攻陷!

谅山被攻陷之前,张之洞就急令冯子材和湘军将领王德榜(1837—1893年,广东东莞人)火速率军增援,他还给冯、王二人下死令:“如果谅山失守,就是你们两人的责任!”然而,谅山在冯子材和王德榜还未赶到之前就失守了,因为潘鼎新和他的部将弃阵而逃。责任不在冯、王二人。

谅山失守后,张之洞又电令冯子材、王孝祺:“迎上法军,拦腰一刀,奋力一战!”这一招倒是够狠,但冯子材和王孝祺部距离谅山还有200余里,加上潘鼎新已弃阵逃跑,他们就是再狠,也不能扑过去给法军一刀,再说法军也不会坐等挨刀。

冯子材决定雪洗清军逃跑之耻。而在这时,潘鼎新却要拿他当替罪羊,潘鼎新深知罪责深重,于是向李鸿章诬告:“谅山失守,罪在冯子材和王德榜,而不在苏元春。苏元春血战力竭,并非不战而退。冯子材、王德榜飞催不至,掣肘万分……”

潘鼎新为什么向李鸿章诬告冯子材和王德榜呢?因为他是李鸿章的部将,李鸿章一向拉帮结派,庇护淮系势力,他会在朝廷面前替部将说话。而李鸿章将事情转奏朝廷,其可信度和给力度,也比他亲自上奏要高得多。另外,潘鼎新驻守越南时,李鸿章还密令他“战胜不追,战败则退”,他战败了,李鸿章当然得出面替他摆平一切。

果然,当李鸿章向朝廷转奏了潘鼎新对冯子材和王德榜的诬告后,朝廷立即下令:“冯、王经潘鼎新飞催不至,可恨至极,着张之洞、潘鼎新严令催援,倘若延误军情,军法从事!”

张之洞接到朝廷的旨令后,也十分恼怒,于是责问冯子材,冯子材连连喊冤:“潘鼎新恶人先告状,我不是炮灰,我也不当炮灰!”张之洞经过一番查证,才知道他是被冤枉的,潘鼎新就是要拿他当替罪羊!

这真是猪八戒败阵倒打一耙,恶人先告状啊!张之洞气得够戗,他立即联合彭玉麟奏明朝廷:“谅山之败,并非因冯子材不听指挥所致,实由潘鼎新调度无方,他对冯子材的指控全都是诬陷之词,请朝廷明鉴!”

接到这份奏报后,朝廷收回了上次问责冯子材的旨令。战事结束后,潘鼎新被革职回籍,广西巡抚一职由原广西按察使李秉衡代理。

冯子材被诬告后,非常愤怒和郁闷,张之洞担心这样会影响士气军心,于是发电安慰他:“老冯啊,你大人有大量,虽然你被诬告了,但在关键时刻,你要以大局为重才是啊,千万不要愤怒和郁闷。前线破敌,最终还得靠你指挥(终赖麾下)……”

冯子材的确有气量,得到张之洞的安慰后,他心里好受多了。安慰了冯子材后,张之洞又去电劝告潘鼎新:“赶紧赴前线收揽残军败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以后上奏情况,一定要实事求是,朝廷早晚会查明事情真相。如果作假,将来必然被人指责,那就更为不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