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如何用既梦制作短视频 > 第六章 短视频是什么(第2页)

第六章 短视频是什么(第2页)

所以继续吧,人们对时间的征服欲。

人的眼睛有一种名叫“视觉暂留”的生理本能——眼睛只要捕捉到某个事物,即便它消失了,视像依旧会在视网膜上滞留0。4秒左右。电影人把一张张的静态胶片以每秒24帧画面匀速转动时,我们便会因为“视觉暂留”的生理本能,看到了完整的连续的动态影像。没多久,加上录音功能的发展,有声电影也出现了。

人类第一次把完整的时间重现了。电影将人类生动鲜活的形象和生存状态永久记录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对抗时间和空间的渴望,在电影的影像中得以实现。伟大的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说:“摄影是真理,而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但是,现在不仅仅是24格,iPhone手机可以随意到达60帧,李安的电影可以追求240帧。”

如果说照片是把时间冻结在一个瞬间,那么拍摄一段视频,就是把真实世界的时间重新组装使其演变成为另一段时间。

有的时候,可以把时间压缩,把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的过程压缩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使物体或者景物本来缓慢的变化过程迅速得以呈现,我们在几秒钟表现出一朵花从破土到开放的过程,在十几秒内看到日出到日落的云彩变幻。而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拉伸,我们在10秒钟观看一刹那,仔细端详时间的纹理。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共时性的时间对比。

在《重庆森林》里,梁朝伟饰演的警察633在奶茶店点了一杯咖啡,站在柜台外安静地喝着,王菲饰演的阿菲则站在柜台里,趴在台面上看着他。这时镜头拉远,用抽振效果展现着来来往往的人影,而两位主人公则是生存在缓慢的心理时间中,我们在这样的时间对比中,看到每个人都生存在自己的时间轨道中。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历时性的时间对比。

在《斯巴达300勇士》里,在表现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公元前480年的温泉关血战时,我们看到不均匀的速度变化。在时间的拉伸中,我们细微观察斯巴达勇士有力的肌肉线条和面部坚毅的表情,还有飞溅的鲜血;又在时间的压缩中,看到迅猛凌厉的战斗动作。时间的缔造者在压缩和拉伸之间来回切换,就这样自由地玩弄着时间,宣告着我们对时间的任意解构能力。这种手法,也随着手机剪辑软件,走入了千家万户。

有的时候,我们让时间走向停顿,截停奔涌向前的时间之河。

在电影《黑客帝国》(TheMatrix)中看到男主角Neo身体后仰躲子弹的慢动作镜头,“子弹时间”也因此得名。子弹时间是在极端的时间变化或不变化中进行空间位移,以时间和空间的不对称造成一种超现实的视觉特效,宛如神灵般,我们从四面八方观看着一瞬间。

拍摄于1946年的《生活多美好》(It'saWonderfulLife)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一个定格镜头作为讲故事的技巧。在故事中,主角乔治·贝利在圣诞夜自杀了,但由于他是个人见人爱的好人,整个镇子里的人都为他祈祷,以至于上帝派了一个天使来拯救主角。从天使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主角乔治·贝利的一生。时间匆匆掠过乔治的童年,当成年的乔治出现在镜头中时,镜头突然定格了,与此同时,传来旁白,那是上帝和天使的对话:

天使问:“您怎么停下来了?”

上帝回答说:“我希望你能好好看看这张脸。”

画面的定格突然间让人们跳出原有的故事情节,跳出时间之河,俯视众生。

在电影《好家伙》(Goodfellas)中,故事在美国黑帮名人亨利·希尔的自述中推进,在他放火烧车,车辆爆炸的一幕中画面定格,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关键的节点。

在电影《四百击》(LesQuatretsCoups)的片尾,13岁的少年安托万从少年管教所里钻了出去,逃走了。警笛响了,看守在追踪。安托万不停地跑,跑过农舍,穿过田野,经过灌木丛边的房子,从一个坡上滑下来,看到了大海。当少年正要跨进大海时,他忽然回过头来,凝视着人们,画面形象随即放大,形成模糊一片。在这个定格中,我们回忆了他的过去,带着对他过去的总结,对他的未来产生了担忧。

定格照片啊定格照片……

就这样,我们似乎又绕回了照片……

再看看尼古拉斯·尼克松(Niixon)拍摄的同样的四姐妹吧。

他每一年拍摄一张,连续拍摄了42年,年复一年,不可逆转的衰老。另一个艺术家卡恩,把这些照片做了影印叠加处理……

久久凝视,四姐妹似乎变成了石雕,被时间石化,成为时间的灰烬,一如那个躺在法老石棺边上的雕塑,那个涂满香料、渴望不死、对抗时间的法老。

2

短视频的母系源头,从雕像和绘画,到照片,再到视频,母亲赋予了短视频对世界的刻画能力、完整捕捉时间的能力。然而,它并未固守在昔日的村落,而是跟随着父亲走向他方。短视频的父亲带着它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意流浪,从印刷术的年代,到广播的年代,到电影电视的年代,再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所以,短视频是什么?

短视频是活跃在任意空间且丢失语境的真实碎片,它提供让人们信以为真的世界,目的在于引起观众的反应,做出点赞的行为。如果说一幅绘画、一段音乐,作者自说自话,尚且能逼迫人们来参与,那么短视频则没有这样的机会。短视频从来不是一种创作者单向的言说行为,也不是一个叙事行为,它没有固定的语境,它发生在人们的任意空间中,偶遇观众的任意状态,不存在人们渴望的那种交流,它是一个心智的材料,引起的是创作者和观看者对一个世界的共同构建。短视频依赖于创作者和观众的“共谋”,每一条短视频的创作者都与观众共同构建了“精神装置”。

我曾经认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理解世界,都在努力和这个世界产生交流。然而交流上的困难,似乎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弗洛伊德强调我们与内心真正的自我无法交流,女性主义者则围绕着性别之间的交流鸿沟。同样,人类历史中充斥着大量的艺术作品都在考察交流的失败——《等待戈多》、残酷戏剧、伯格曼、《再见语言》……

但是交流也许并不应该只是一种透明的识破,不应该只是企图对交流双方的透彻理解;交流也许还有另一种形态,那就是交流的双方对彼此的意义不深究,而是共创新的意义,那是交流者们共同构建的一个意义新世界。

短视频创作者提供的是一个个短视频,它们是一个个刺激物,影响着人们,让人们在心中重构影像,并让人们付诸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进而推动视频登上热门榜单。评论区就这样聚集一个又一个的个体。这一条条视频的生命,是被所有人共同养育的。

每一则短视频被创作出来的时候,都有创作者最为渴望的精准的目标观众,这些观众是创作者所期待的点赞者、评论者乃至付费者。然而,每条视频开端都蕴含着各种印记,刺激着不同的观众进入观看的状态,过程中的信息刺激着不同的观众做出互动行为。

随着每一个观众不同程度的观看以及不同程度的互动行为,这条视频会实时地根据这些观看数据调整推送的人群。正是因为这样的底层特性,所以我给学生们讲解短视频创作技巧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让视频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并且同时能筛选精准用户,保护视频的即时推送准确。我给学生们绘制了以下这张图。

这张图告诉学生们,在短视频开端通过不同印记的处理可以吸引不同的观众,其中最为关键的印记将作为锁定精准用户的入口。这些关键的人群印记,帮助这条短视频在茫茫的公域流量池里寻找自己的精准用户。如同在茫茫的沙地中寻找铁钉,人群印记就是吸铁石。我告诉学生,随着短视频的推进,短视频保持着时间的张力,非目标用户也许会中途离开,但精准用户必然会看到最后并刺激他们做出点赞、评论等互动,进而告诉短视频的算法机制什么人会喜欢这条视频,不断“逼迫”视频被推送到我们期待的人们面前。

在观众任意跳转的数字空间中,短视频出现在观众的任意空间中,与观众的任意状态邂逅。人们在哪儿观看一条短视频并不重要,人们的空间任意化和虚无化,人们所处的空间彻底退场,让观看过程中的时间体验成为唯一。每一个观众对时间的不同感受,都会影响他何时离开,是否看完,是否做出点赞、评论,做出携带什么能被算法平台识别的关键词的评论等互动行为。一切的观看数据以及互动行为都会被算法平台记录和识别,都会成为刻在短视频生命中的基因信息,这些基因信息进而实时地改变着短视频的生命进程。

时间内在于短视频之中,成为构建短视频秩序的元素,一如所有影像正在做的事情。短视频的时间也流动在视频和心灵之间,必须在人们的心灵中唤醒对时间的想象。否则,一条视频就只会和每日被我们匆匆掠过的无数事物一样,不会引起任何波澜,更别谈得到点赞、评论这类数据。短视频的生命并非只来自创作者,它必须由创作者和观众共同“抚养”才拥有生命力。自说自话,无法引起观众反应的短视频,都会是一场“流产”。

古典绘画有自己的时间结构,印象派绘画构建了新的时间结构,立体主义更是如此;摄影有自己的时间结构;电影也在不断雕刻着时间的体验。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时间结构,短视频也同样拥有独特的时间结构。电影导演塔可夫斯基曾经认为电影是一门雕刻时间的艺术,然而,短视频更是如此鲜明地成为时间的团块。电影的时间由导演雕刻,而短视频的时间则由创作者和观众共同雕刻。

因此,与其问什么是短视频,不如问什么是短视频的时间语法;与其问如何创作短视频,不如先知悉如何使用时间这门语言来和观众的心灵产生交流。而这,也是接下来的章节要展开讲的。

蓦然回首,这段人类漫长的交流史,古老的肉体在场的交流,与我们已经相距甚远。近几年,移动互联网让我们离自然界更远,离数字化生态更近。确定性和封闭性正在远离,而碎片化、任意性正在成为主流。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