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粮食安全手抄报 > 第二 不容乐观的粮食自给前景(第2页)

第二 不容乐观的粮食自给前景(第2页)

但是,当中方提出改变价格制定方式的时候,“卖方非常敏感,并且坚决反对”。目前世界大豆产量是2。6亿吨,美国产量9000万吨,南美产量为1。6亿吨,中国产量为1000万吨。据透露,中国买家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结算方式,“按照产量占比,美国芝加哥期货价格占50%,巴西价格占30%,大连期货交易所价格占30%。”在与ABCD讨论的时候,“受到了它们的抵制”。

谈不下去的原因仍然在于,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大部分掌握在这些跨国粮企手中。它们并不指望这些压榨企业创造利润,它们只靠向中国出售高价大豆就行了!

保护卖方利益还给中国购买者带来多方的不平等待遇。一是大豆品质以装港时的证书为准。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大豆在中国码头卸货时明明是“4号”大豆,可人家拿出来的出港证书却标明是品质更好的“2号”大豆。

这让中方买家无话可说。二是船期延误由买家负责,一旦发生纠纷由卖家指定争议解决地,这样明显对中方买家不利。类似的“保护卖家”不平等条款还有很多。

不止如此,跨国粮企还联合起来炒作“中国需求”,狙击中国低价买豆。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10月11日和11月初,国家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储”)委托中储粮分别两次向国际大豆市场询价,两次询价都造成了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的暴涨。在国储2011年10月11日向国际市场询价的当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暴涨。其中,交投最活跃的CBOT11月大豆期货收盘攀升58美分,涨幅4。9%,报收于12。35美元蒲式耳。由于国储委托中储粮进行采购,而中储粮在国际市场上很少露面,因此国际市场对此非常敏感。中储粮在询价后,市场立即做出了上涨的反应,国储不得已购买了价格上涨的大豆。作为决策机构的国家粮食局非常无奈。一位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也参与到国储进口大豆的政策制定中,采购大豆的时间是机密”。这并不是中国这一方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在国际上卖大豆的企业就那么几家外商,询价也只能向他们询价,很难不被别人知道”。因为中储粮大豆压榨业务较少,很少向市场询价,一旦询价,“市场就很快知道是中国国家储备在采购,不管采购量的大小,都会引起期货市场的上涨”。一位粮食央企高层向记者表示。

2011年,中储粮已经申请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席位,但却未能获得批准,其中缘由让人不免惶想。

基于国际粮食贸易的上述现实,我们无法想象,当中国国内粮食产业链无法控制,粮食自给能力逐渐丧失,而寻求国际市场调剂粮食时,由此带来的高粮价甚至有钱买不到粮的情形,对中国老百姓、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又将是怎样一个打击;我们也无法想象,当中国向这个我们并不掌握定价权的国际市场寻求粮食时,跨国粮企们又会是怎样的欢欣鼓舞,迎来一个又一个大赚其钱的黄金年代。

不能让这样的情况变为现实!

三、应对高粮价时代的来临

但高粮价毕竟还是来临了,在美国人开始把玉米转变成燃料乙醇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事实。让我们来摘录一些权威机构对未来国际粮食市场走向的看法吧。

(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预测

《OECDFAO农产品市场展望2011~2020》对未来国际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做出如下预测:

一是农产品价格将继续走高。未来10年谷物产品的真实价格水平将比过去10年(2001~2010)提高20%,其中玉米和大米的真实价格涨幅分别为20%和15%;肉类产品的真实价格水平将提高30%。二是库存对保持市场稳定至关重要。预计未来10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和阿根廷等主要出口方的粮食库存量将维持在2010年水平。三是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量增长放缓。未来10年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将由过去10年的2。6%降至1。7%,但生产成本将会增加。四是口粮消费下降,饲料粮消费增长。未来10年全球人均小麦消费量下降,而动物蛋白特别是家禽人均消费量会增加,到2020年饲料粮的消费量预计比期初新增1。2亿吨。五是贸易增长放缓但结构出现新变化。未来10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年均增长率预计不超过2%,只有过去10年的一半。在贸易结构上,发达国家在某些农产品出口市场上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市场份额将逐渐让渡给发展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哈萨克斯坦等东欧和中亚国家的谷物出口将快速增加,北非和中东地区的进口将增长。六是生物能源将进一步拉动农产品需求。到2020年全球乙醇产量预计会超过1500亿升,比2008~2010年(基期)产量增加70%,同期生物柴油的产量将由基期的180亿升增至420亿升,增长140%。受生物能源发展拉动,2020年,谷物工业用量占谷物全部消费量的比重将提高到9%,植物油的工业用量将提高到15%,生产乙醇所耗用的甘蔗量将超过30%。

(二)美国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所(FAPRI)的预测FAPRI发布的《2011年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展望》对主要农产品和生物燃料的市场形势预测如下:

小麦。2025年,全球小麦净进口量将达到1。4亿吨,届时美国在全球小麦市场上的份额将下降到15。4%,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小麦净进口国,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小麦净进口量将分别增加120万吨、1350万吨,美洲国家的小麦净出口量将达到2840万吨。全球谷物价格预计为260美元吨。

玉米。2025年,玉米库存消费比将下降到13。7%,玉米价格将保持在190美元吨,贸易量将达到1。3亿吨。美国将保持现有的市场主导地位,巴西和阿根廷的市场份额将下降,到2016年中国将成为净进口国,其净进口量到2025年将增至640万吨。

大豆。到2020年巴西有望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到2025年美国大豆的出口市场份额将由目前的46%下降到36%,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将占到世界大豆产量的30%,进口量将占到全球大豆进口量的70%。

豆油。2025年,全球豆油需求将增加1230万吨,中国和印度的需求增长最为强劲。

食糖。2025年,全球食糖产量和消费量预计比2010年增长27。2%和28。2%。食糖价格高位会一直保持到2020年。巴西、澳大利亚、泰国等出口国的净出口量将分别增长52%、9。5%、22。4%,俄罗斯和日本的食糖净进口量预期分别下降14。4%和11。4%,欧盟、巴基斯坦以及印尼的食糖净进口量则会增加。

肉类。全球肉类人均消费量将由基期(20102011年)的9。4公斤增至2025年的62。7公斤,其中猪肉的市场份额最大,禽肉次之。2025年,全球肉类贸易量将增长43。8%。牲畜和禽肉价格将保持高位上涨。

乳品。2025年,全球牛奶产量预期增长32。5%。欧盟和美国仍是最主要的牛奶生产国(地区),中国、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的产量增长较快。

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和美国在全球脱脂干奶粉的市场份额将由现在的90%降至78%,印度、巴西和乌克兰的出口会增加,东盟进口量将占全球进口量的35。5%,中国和日本的进口量将占11%。

生物燃料。2010年美国由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但自2011年起美国重新变为净进口国,预计到2025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将达472万吨,而净进口量将达10万吨;巴西的燃料乙醇产量和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39万吨和394万吨;欧盟生物柴油的产量将增加到126万吨。

数字是冷冰冰的,但在数字的背后,我们能看懂许多不愿看到的未来情形。

未来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将会呈现什么样的走势?

1。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未来农产品供求状况既取决于人口增长、畜牧业发展等因素的自然增长,更取决于生物质能源发展对全球农产品需求变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按目前各国制定的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生产生物能源原料所占用的耕地量将超过全球耕地面积的10%,这将严重影响到全球粮食供给的保障程度。尽管未来可供开发的耕地面积与现有耕地面积相当,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完善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力以及全球粮食供给能力仍有大幅提高的潜力,但日益受制于水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基于以上因素,全球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

2。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由市场机制决定,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将逐步提高,生物质能源发展以及能源价格的上升也将带动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这些都将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FAO等多家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震**。全球气候变化、金融资本投机、跨国公司控制农业产业链等非传统因素对农业影响不断加深,未来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剧。

3。粮食进出口格局将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出口增速均快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小麦、粗粮和乳制品贸易上仍会占据主导地位,受发达国家食品消费基本饱和、安全和环境标准日益严格等因素的限制,发展中国家难以扩大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在此背景下,南南贸易将会进一步增加。非洲将成为最大的小麦进口地区,预期小麦进口量将达到全球小麦进口量的40%左右,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将成为最主要的进口国。乌克兰、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出口增加,北美出口趋于下降。

玉米贸易格局变化不大,日本、墨西哥和埃及仍将是最大的进口国,美国在世界玉米出口中仍占主导地位,但份额逐步下降,阿根廷和乌克兰的份额会显著增加。大米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泰国和越南是最主要的出口国,而菲律宾、孟加拉国、印尼和尼日利亚等国则是主要进口国。

4。发达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掌控力进一步增强。全球粮食供给偏紧将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增加。研究发现,70个低收入缺粮国家的谷物进口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4000多万吨增至2007年的1。1亿吨左右,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一半以上的谷物依赖进口。因粮价上涨,2008年孟加拉国、伊拉克、马拉维、墨西哥、菲律宾和南非等国的转移支出(包括农业补贴)占其GDP的2%~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发现粮价上涨使43个粮食净进口国的进口成本增加72亿美元。而生产力相对过剩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会以粮食为武器,利用其在技术、资金、定价、期货以及投资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跨国公司巩固和加强其对全球粮食市场的掌控力。据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显示,杜邦和孟山都两大跨国公司控制全球65%的玉米种子市场和44%的大豆种子市场;先正达、拜尔、孟山都等六大跨国公司控制世界75~80%的农药市场;孟山都一家公司就控制了全球91%的转基因种子市场。这些跨国公司大多数都属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这种趋势大大加剧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垄断风险,对粮食进口大国的影响不容低估。

在上述的情形下,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保护显得越发重要。针对当前国际粮食市场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趋势,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不断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在生物质能源、粮食安全以及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国际政策协调,许多国家也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维护农产品市场乃至社会稳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应该怎么办?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