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子市场:不可不争、不可失败之争
从阿根廷和印度的“孟山都经验”得到警醒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两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们中国都应该从中学到经验、得到教训。在一个日渐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面对跨国种子企业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政策目标、制定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怎样去练好内功以迎接跨国种子企业的挑战,确保我们的种子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不使阿根廷、印度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一、抢滩中国:孟山都们不遗余力做种子挣钱,“地球人都知道”。一般而言,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为15%-30%,蔬菜、花卉等作物种子的毛利率更在50%以上。一克种子一克金,这在种子行业并不是神话。
而中国种子市场到底有多大?根据中国农业部的统计与预测,2009年中国种子市场整体规模已经达到394。1亿元人民币(其中玉米种子119。2亿元,水稻种子81。4亿元,小麦种子61亿元,蔬菜种子85。3亿元,棉花种子23。3亿元,油菜种子10。9亿元,其他种子13亿元),中国种业潜在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800亿元人民币。中国很可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种子消费国。
这是一个远比印度、阿根廷都要大得多的市场。“蛋糕”如此之大,怎能不让人垂涎欲滴?雄心勃勃的跨国种业公司自然闻香而来、蜂拥而至。
(一)精心布局,跨国种业公司投资中国总动员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眼光敏锐的跨国种业公司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它们向中国派驻科研与管理人员,建立自己的实验站,以熟悉中国的土壤和气候,为今后中国种子市场的开放预做准备。如1996年,孟山都公司即与河北省农业厅下属的河北种子站以及岱字棉公司合作,在河北成立了名为冀岱的生物技术合资企业;1998年,孟山都在安徽成立其在中国的第二个生物技术合作企业——安徽安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同年,瑞士先正达海外公司与山东省寿光市合作,在寿光成立了当地第一家中外合作种子企业——寿光先正达种子公司,并建立相应的实验站;以色列海泽拉种业公司同年也在寿光建立实验站,试验培育适合中国市场的蔬菜新品种。
2000年中国《种子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种子行业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国内种业公司风起云涌,而跨国种业公司也进入以与中国种业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的投资中国种业第二阶段。多数外国种业公司以蔬菜和花卉种子为突破口进入中国,比如泰国正大集团、美国好乐种子公司、荷兰纽内姆种业公司、荷兰瑞克斯旺公司、以色列海泽拉种业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美国圣尼斯公司、瑞士先正达公司、法国利马格兰公司、德国KWS公司等跨国种业公司,它们纷纷在华建立蔬菜或花卉种子试验站、办事处或者直接设立合资公司。像孟山都、杜邦先锋这些“目光远大”
也更为雄心勃勃的跨国种业巨头,直接瞄准了中国的大田作物种子市场。
2002年,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成为《种子法》实施以来成立的首家合资企业,登海种业和杜邦先锋分别拥有51%和49%的股份。此后,在2006年,先锋又与敦煌种业成立合资公司。至此,东北、华北、京津冀、黄淮海、西北、西南等六个国内主要玉米产区中,先锋公司均已完成布局。
到目前为止,共有35家跨国种业公司在中国注册并与中国种企成立合资公司,在国内排名前10位的种业公司中,隆平高科、敦煌种业、登海种业、山西屯玉等几乎都有外资公司的“身影”。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利马格兰等国际种业巨头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潜伏”,实现对中国种业的全面布局。
延伸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并于2004年8月28日进行了修正。
这部法律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应对变化了的国内外经济贸易环境,特别是中国种子市场的发展变化而制定通过的。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
这部法律对中国种质资源保护,品种的选育与审定,种子的生产、经营、使用、质量、进出口和对外合作、行政管理及法律责任等事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这部法律及其之后的配套法规,明确了多种经济主体包括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种业投资、经营、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等事宜的原则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采取的都是与中国企业合资的形式,其持股还有不超过49%的限制,但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合资公司实际上都是由外资控制。名义上是中资控股,但核心技术、高层管理权力等基本掌控在外资手中。讽刺的是,杜邦先锋公司虽然只在其参股的合资公司中占49%的股份,但正因为它掌握了众多合资公司的49%,使它成为中国玉米种业事实上的最大持股者之一,分享着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的第二大份额。
(二)利器出击:可怕的“先玉335”
在完成产业布局的过程中,跨国种业公司开始锋芒毕露,展现出它们在资金、技术、营销以及服务方面的尖牙利齿,大举向中国种子市场发起进攻。
它们有实力在中国种子市场上“攻城略地”。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就开始建立规范的种子管理和发展战略。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它们的种业公司已经基本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产业链条,呈现出以下五大发展趋势:一是生产标准化,投入程序化,种子质量高质量化;二是公司运营规模化、集团化,通过近十年的收购、兼并和发展,孟山都、杜邦先锋等欧美大型种业公司均已建立自己独立的种子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并实现对全球种业的基本垄断;三是资本运作全球化、多元化;四是技术研究集约化,知识产权垄断化,实现了种子科研投资与育种成果回报之间的良性循环;五是品牌形象国际化,销售体系完美化。有了这么些“化”,它们的经营效益自然也实现了最大化。
这些欧美种业巨头在科研经费上投入巨大,2008年,中国5家上市种业公司年销售总额为28亿元人民币,这仅相当于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当年的研发投入;而正是在这样巨大的科研投入带动下,杜邦先锋公司2008年实现的销售收入就达到33亿美元。有这样强大的实力做后盾,跨国种业公司推出的产品——品质优良、发挥稳定的种子,自然会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同甚至追捧。
跨国种业公司已经这样控制了中国蔬菜种子市场!
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提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现阶段50%以上的高档蔬菜种子均是从国外进口的,进口种子比国内本土种子的价格高出十倍甚至几十倍。其中,在寿光这个全国最大的蔬菜基地,彩椒、小西红柿、无刺黄瓜等品种的国外种子已经占到100%的市场份额!
蔬菜种子市场已经“沦陷”,下一步会不会是小麦、水稻、玉米这些大田作物?
是的,至少美国先锋公司已经有了这样的杀手锏——“先玉335”!
2000年以来,包括先锋在内的跨国种业公司提交给中国农业部审定的玉米品种总共有84个,“先玉335”只是其中的一个。这84个玉米品种,相对于国内每年动不动就上百个提交审定的玉米品种而言在数量上并不算多。但就这一个“先玉335”,却在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销售后的短短几年(主要是在2008年开始发力),迅速成为中国玉米种子的当家品种,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二。
“先玉335”在玉米种子市场上的冲击力,源自它优良的品质和先进的营销策略。它不仅产量高、米质好、抗倒伏、脱水快、水分少、抗病能力强,出芽率更是高达95%(国内优良的玉米品种出芽率只能接近90%,使得农民播种相同亩数的玉米,如果用国内其他玉米品种,需要播撒的种子要多出“先玉335”许多),因而大受农民欢迎。更重要的是,先锋公司依托合资公司在中国六大玉米主产区建立的售后服务网络,不仅能对种子使用者(也就是玉米生产者)提供全程跟踪服务,而且还能主动帮助他们开拓销售市场,使种子使用者感觉到真正贴心的服务,品牌忠诚度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