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粮食安全属于什么安全 > 第三 外来挑战步步紧逼我们能从容应对吗(第2页)

第三 外来挑战步步紧逼我们能从容应对吗(第2页)

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专业化和区域化建设等举措,全面提升了农业的竞争能力;此外,更善于利用国内外的农业资源和市场,通过进口原料性、资源性农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挥了农业内部的比较优势。第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三,加入WTO步伐恰与由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农业结构的调整转化期相重合,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但13年前的一纸协议,带来的外来挑战仅仅刚刚开始显现。“我们不怕产品来,我们是怕公司来。”程国强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作为中国谈判代表的最纠结的心声。他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开放市场,闸门我们可以随时拉上,一个产品进入过多,我不相信一个政府就没办法把它限制住,对我们市场有影响,为什么不能限制?有什么好怕的。关键是它不仅是这样。

剔除了条条框框的市场开放后,国内整个市场竞争将面临着组织化程度非常高、竞争能力非常强的跨国公司,谁能应对它?它们才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农业的全面挑战者。

跨国粮企已经进来,从种子制备,到谷物生产,到粮食储备,到食品加工,到粮油物流,到批发零售,到进出口贸易,到金融与期货,他们已经以集团军的优势,身携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全面进入中国农业、中国粮食市场全产业链当中,杀气腾腾,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二、坚持以我为主的国家粮食安全观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总量基数大、增长平稳,加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食物消费结构优化,对粮食与食品质量与品种要求更加多样化,再加上粮食需求和缺粮风险具有放大效应,使得中国粮食供应保障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中国特殊的国情与粮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粮食安全以我为主的国家粮食安全观。

在粮食安全上要求以我为主,主要包含以下含义:(一)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早在1996年10月,中国政府就粮食安全问题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白皮书明确指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将努力促进国内粮食增产,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

白皮书还指出:“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并不排斥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但这只起品种、丰歉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

中国政府是这样严正宣布的,也是这样去做的。白皮书发布至今16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多年,在包括粮食生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11年为止,中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取得8年持续增产,粮食总产有望达到11万亿斤的历史高位;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实现由供给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储备充裕,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净出口连年递增;中国对外粮食援助力度逐年加大。曾在1994年抛出“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2008年接受中国《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虽然再次提出“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粮食供给紧张的问题”,但也承认,由于采取了许多行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已经成为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

延伸阅读: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之问1994年9月,时为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的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后来又出版了相同题目的书籍。布朗在书中提出:“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人,收入也在迅速增加。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使得粮食需求急剧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却不能同步增加。(因为)随着人口和工业经济的同时增长,工厂、住房、道路、公路以及农作物种植都在争夺宝贵的土地资源,结果是当中国最需扩大农田面积时,农田面积却在缩小。”布朗因此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支付能力大量进口粮食?答案是肯定的。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布朗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潜力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布朗由此得出6点结论:第一,中国粮食产量将逐年下降;第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2030年,中国粮食消费中将有59%依赖进口;第三,中国的经济繁荣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第四,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将加剧世界贫困;第五,中国的粮食危机将引发全球生态危机;第六,中国的粮食危机将引起世界性的经济崩溃。

(二)依靠自己的力量,确保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强调指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依靠自己的力量”,这是以我为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涵。

首先,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可以依靠的主体只能是中国的农民和中国自己的企业。我国给予在华投资外来企业(包括跨国企业)国民待遇,依法保护它们在中国的投资与贸易活动,但要认识到,外来企业经营目标和目的难与我们国家的目标相一致,特别是跨国公司(包括跨国粮企),它们是依据全球资源、政策情况进行全球布局的,以获取超额利润为目的,即使是其在所在国实现了完全本土化,在所在国利益与其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很难指望它们能积极配合所在国的国家行为。体现在粮食问题上,不能指望跨国粮企主动承担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责任。

其次,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拥有自己的人才和技术才是最可靠的保证,特别是对于一些关系国基民本的高精尖技术与人才,实现自主开发、自我拥有知识产权,对于确保产业安全,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确保粮食供需调控手段和渠道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确保国家掌握粮食调控能力的基础。在具体调控手段和渠道上,政府应该有高度自觉,始终把粮食生产调控权、粮食价格影响权、储备粮食调动权、粮食进出口控制权等粮食供需调控手段和渠道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能受利益集团包括跨国粮企的游说和影响,坚持自我判断、自我决策、自我监察和修正执行效果,建立和完善各项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在坚持粮食安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国家应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跨国粮企在中国的投资与贸易,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应加强粮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供需,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地解决我国粮食来源,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三、在三条战线上应对跨国粮企的挑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后,即使是主张粮食领域自由贸易的人士都注意到而且感叹,跨国粮企进入中国粮食领域来势迅猛,已在多方面、多层次危及我国粮食主权安全。其突出表现是,以孟山都、先锋、先正达等为首的跨国种子公司利用其强大的科研与资金实力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体系,逐渐渗透、蚕食我国种子市场,给我国种子安全带来巨大威胁;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国际四大粮企,特别是益海嘉里公司,已控制我国食用油80%的市场份额,并开始向粮食储备、粮食加工等上下游环节延伸。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单一的国内竞争逐渐转向国际、国内双重竞争。但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依然滞后,“三老(老人、老粮、老账)”的历史包袱还没有完全解决,粮食外贸和内贸体制分割,还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今后,中国将会在三条战线上受到跨国粮企(包括国际金融投机力量)的严峻挑战。

一是跨国种子公司对中国种质资源的掠夺、种子市场的攫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农业(包括粮食)生产形式、组织方式等的打击。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判断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现代生物技术对未来解决粮食问题、确保人类食物安全上所起的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但跨国种子公司在我国咄咄逼人的渗透与发展态势,不由得让人担心,中国的粮食安全可能会在种子安全上被人釜底抽薪。

二是在我国努力确保95%的粮食自给率的时候,跨国粮企将其投资触角伸向中国国内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之中,特别是在粮食收储、加工、物流、零售等流通环节的渗透已经非常深入,展现出全面布局、重点突破的进攻态势。这是一场深刻而艰难的战斗,在中国粮企全产业链建设刚刚起步,体制、机制尚未理顺,资金技术实力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其所带来的挑战将相当复杂而严峻,中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基本目标受到严重威胁。

三是中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供需及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受到严峻考验。首先,国际粮源基本上被发达国家和四大粮商所控制,国际粮价起伏不定,存在我买即涨的“大国效应”;其次,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粮食供需紧张,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异常敏感;再次,国际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中国粮食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加大,包括像大连期货等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国外市场的影子市场;最后,中国粮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跨国粮企及发达国家的挤压,另一方面又受到发展中国家的猜疑,“走出去”

步履艰难。

三条战线波谲诡异,战况激烈。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能从容应对吗?以后各章,将围绕这三条战线的“战事”一一展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