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反跟踪与易容术
开篇语:
这些警察真有意思,放着那么多混蛋不管,抓也抓不着,判也判不了,非得管这些垃圾人的案子。他们是人渣、是垃圾啊!你们管不了,我们还不能管吗?
By小九儿
出租车司机的破绽
第二天早晨,姜老师就来到刑警支队,和戴猛、华生一起回看出租车司机的谈话录像。
看完录像,马大队见姜老师眉头紧锁,便问道:“姜老师,有什么问题吗?”
姜老师说:“我觉得这个司机有几处微表情,明显存在异常情绪啊!”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心里一惊。华生暗自道:“不知道和我想的是不是一样。”
众人赶紧从头再次回放,姜老师则开始解释看到的疑点:“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他很客气,但也很淡定。一般百姓见警察接受调查的时候,是非常渴望减少麻烦的,没做坏事的话,要么自恃无罪特别横,要么特别配合听指挥。”
马大队点头称是:“大多数老百姓如果涉及案件侦查阶段的询问,比较多的是两种情绪混合,一种是天然的恐惧性紧张,怕受委屈、被冤枉;另一种是因为自己没事而受不了委屈和冤枉,很高傲。只要一给加压,要么就是怕得要命,要么就是急得翻脸。前者情况多一点。”
姜老师摇摇头:“这就是我说的奇怪地方,您说的这两种情绪,在他身上都没有。”
这个判断只能作为一个基线,毕竟人的阅历和思想形形色色,见到警察不慌不怕的也很正常,不能作为怀疑的依据。
姜老师继续说:“我们再来看他的回忆反应。你看,这里你问他经过支队的行驶路线,他眨了四次眼睛,却没有皱眉,说明回忆的脑负荷在增加,但还没有形成困难,这与他的回忆时间成正比,是比较正常的回忆反应。事实证明,他后续给出的也是实话,我们可以作为回忆基线特征。等到你们说看到他的行驶轨迹一会儿出一会儿进的时候,他的这个惊讶表现得太夸张了。”
华生暗中点头,他也觉得,司机听说警察知道他的行车路线时,那个明显的惊讶有表演嫌疑,只是觉得不能作为怀疑对方的依据。适当的夸张表演,也许是一种亢奋状态,是基于马大队前面解释的“轻微恐惧+积极自保”的亢奋。
姜老师继续讲:“在这里停下,放大图像,对。大家看,当他说你们厉害他很放心的时候,他在夸你们,说自己有安全感,但是脸上并没有真的安全感,也不是单纯的谄媚,而是上唇提升和撇嘴的轻蔑与否定。这肯定就不是真心夸了。你能看到这里的一点歪嘴吗?这就是轻蔑。”
华生看了看马大队和小孙,心里想,警民之间的那种长期存在的矛盾关系会不会是这个轻蔑的原因。司机的这个表情华生的确看到了,但因为司机之前是在开玩笑说交警的事情,顺带把其他警种也都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也会产生轻蔑,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姜老师也如此解释:“但因为他前面在讽刺交警,所以不能确定这个轻蔑是不是也源自对警方的惯常敌意。很多老百姓还是有这种对立意识的。毕竟在普通老百姓的观念里,警察是管他们的。”
马大队和小孙警官对这个无奈的局面都颇有感受,其实破案、办案都是工作职责,但老百姓还是会认为警察是特权机构,总是欺负普通百姓,便习惯性地厌恶和排斥。
姜老师解释说:“前面这些是对他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确实发现有不对劲儿的地方,但都不足以认定他有欺骗表达。但接下来这个特征,就跑不掉了。”
华生心里“叮”的一声,立刻凑到近前,仔细观看姜老师所指的那一帧画面。
“在你们问他乘客上车时间地点的时候,他非常用力地在回忆,回忆的时间比较长。时间和地理位置属于符号化的抽象信息,且距离提问时间又久,所以回忆起来难度相对增加是正常的,可以看到他出现了皱眉的动作。这个有物证做比对,也属于真话的基线特征。”说到这里,姜老师一顿,向后划动一段画面,停下后比对道,“但是接下来就奇怪了,马大队问他客人的外貌和着装时,大家看他回忆时的表情。回忆发型的时候,眉头皱得这么紧,回忆的时间也比较长,这里有很大的表演成分。因为发型是一个人的重要特征,具有突出的个性化风格,即使从图像识别的角度讲,也在视觉信息中占据很大的百分比。发型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很多人会因为别人发型的变化而认错人。乘客从上车到下车,接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在近距离相处,即使不需要特别记忆,对发型的印象也应该非常深刻,更何况那个乘客的发型还非常有特点。本来视觉图像信息应该比时间、地点这类符号化抽象信息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但他前面的回忆反应都很小,对这个发型的回忆却这么用力,这一点很反常。除非司机没有看过乘客的发型,否则可以确定这是一个故意表演的破绽。那么,他到底看没看过乘客的发型呢?”
小孙立刻接口道:“不但看过,而且看得还很仔细。他后来添加了很多细致的描述和评论,甚至还试图给出正确的名称‘莫西干’。”
姜老师笑道:“对!而且那个恍然大悟的样子表演得也很假。他假装不熟悉或者想不起来,但小孙提醒他之后,他眼睛睁得太大了,连连点头所表达出来的恍然大悟,远远超过三个字所引起的兴奋。而且,注意看这里,你们看到他说完话的笑容里掺杂了一个微小的轻蔑吗?如果前面的惊讶是因为仰慕和震撼,后面的轻蔑又是为什么呢?这两个表情先后出现,只能说明一种情况……”
戴猛接道:“假装不知道。”
姜老师道:“对的,这种把‘话钥匙’留给别人的手法,是比较常见的谈话策略,通常可以让讲出‘话钥匙’的人产生愉悦感和认同感,尤其是点题的‘话钥匙’以及猜答案的‘话钥匙’。”
小孙听得既尴尬又高兴。尴尬的是,当时司机扔出来的“话钥匙”是他接的,那一刻他的确为自己能给出正确答案而兴奋,以至于忽略了对方的真伪;高兴的是,今天听到了这么通透的解释。
姜老师看到之后,拍拍小孙的肩膀,宽慰他道:“没什么,这个司机表面上看很朴素,但可能是个厉害的角色。他用‘话钥匙’技术用得太细微了,就算是我,也是现在才发现,当时根本就没办法察觉到。而且,他有可能没有什么专业训练背景,只是两个字就可以办到……”姜老师将目光转向华生。
华生想了一下,试着说出答案:“装傻?”
姜老师竖起大拇指,冲着华生向上顶了顶。然后,却露出一个诡异的笑容。
一下子,大家都明白了,刚才姜老师行云流水地给华生扔了一个“话钥匙”,就是刚刚被提到的猜答案的“话钥匙”。看大家笑,华生立刻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内查自我的感觉过程,发现接到那个目光和不可见的“话钥匙”之后,自己瞬间觉得一定要答出来,答不出来就太辜负大家的期望了。自然,答出来说明我们很有默契,又或者我懂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