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姜振宇却点点头,然后反问道:“你都看了?感觉怎么样?”
华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那些论文他自己心里也看不上。但是,多年的科学思维训练告诉他,发表过论文的人即使是错的也是对的,因为至少人家能拿出论文来供同行评议,比骗子捂着自己的所谓“秘诀”不肯公开要好很多。
华生是对的,因为批判性思维是最重要的科学素养,而真正的科学结论也不怕被别人评论。有错误被同行挑出来,才能保证优胜劣汰,让真正有效的研究结论最终显现出来,从而让人类不断趋近真理。但是,华生不知道的是,批判性思维首先应该运用到自己身上,然后才能对同行有所要求。换句话说,发表论文的动机不能是为了发表这个形式化的流程,也不能是为了获利,而是真的有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同行的评议,和同行交流,逐渐趋近真相。发表之前,应该先看看自己的东西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值得发表。
华生撇了一下嘴唇,很轻微的一下(19)。
姜振宇笑笑:“难怪戴总会喜欢你,水平确实不一般。普通的学生认为发表论文只是完成学业必须走的流程,也有人用来作为优越感的标签,不过这种人,学生会比较少,教师会更多。别人的论文哪里不好我也不便多讲,那样会显得我很酸。对于微表情的论文,我只想问两个问题,小兄弟你来解答一下。”
华生点头。
姜振宇问道:“第一个问题是,实验室里的被试会不会有真的情绪?比如愤怒,怎么才能让被试真的愤怒呢?”
看华生不作声,姜振宇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等他的反应。不过,华生始终没说话。
姜振宇接着说:“如果连真实的情绪都刺激不出来,那么那些表情录像和数据有什么用?”
华生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仍然没有给出答案。
姜振宇也盯着他看他的反应,继续问出第二个问题:“无论是‘微表情’还是‘微反应’,之所以有个‘微’字,都是因为自我抑制。当事人首先会因为刺激源产生真实的情绪,然后因为种种规则,意识到自己不能直白地表露这种情绪,于是采取自主的抑制行为。比如,想生气不能生,想笑不能笑,本来害怕却要表现得镇定。只有这些掩饰行为存在,那些残留的真实情绪才能变得‘微’。如果,实验室里的被试第一步真的被激怒了,那么是什么动力让他采取自我抑制的行为?掩饰行为是要有趋利避害的动机的。”
戴**话道:“简单地说,实验室里的被试来配合做实验,第一,不会真生气;第二,一旦真生气了,就不可能自己再压下去。”
其实,这两个问题华生之前也是想过的,没想到对面这个“电视明星”也和自己想的一样。
他并没有认输,而是追问道:“就算实验不合理,至少那些学者还在努力想怎么去做更合理的实验,也没有出来干别的。论文发出来也是为了让大家一起思考评判。您上电视和这个有关系吗?”
这是很明显的鄙视性挑衅了。姜振宇看了看戴猛,华生说不清他脸上是什么表情。
停顿了几秒钟,姜振宇看着华生的眼睛说:“我并不认为那些论文发表出来是真心为讨论的,很多论文是用来跑马圈地评职称的,国内外皆然。如果一个学者注重自己的研究,尤其是注重自己研究结论的生态效度,那么现在刊登出来的很多论文根本就不会出来见人。连实验研究的素材都是假的,甚至都无法清晰定义,那这些论文真的有讨论价值吗?假设,我用玉米面喂小白鼠吃,给一堆数据发论文说是为了研究某种抗生素的药效,然后讲‘反正是供大家讨论的,发出来就比没有强’,这能行吗?”
讲到这些话的时候,这位平常淡定和呆萌的电视明星眼睛里闪了一下光,音量提高,语速变快,整个身体强势前倾了一下。
不过,这些变化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华生看到了,知道那是愤怒情绪的轻微表现,当事人已经很克制了。愤怒并不一定要打人骂人,它的核心诉求是取胜。
姜振宇缓缓地调整了一下呼吸,解释道:“真搞研究,就得解决研究素材的这个问题:什么人能有真实的情绪产生,产生之后还必须得压抑着?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研究都是耍流氓。哈哈!”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失态”,他用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试图缓解尴尬。
华生从心底里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他问道:“哦?您说的好像很有道理,那么您是怎么研究的呢?”
姜振宇似乎一直在等着回答这个问题,眼睛一亮,身体明显趋前,说道:“我做两个极端的研究。一个极端样本库是刑事犯罪嫌疑人,因为他们在讯问的过程中是真的有情绪,但又必须掩饰自己的本意,做出各种表演和伪装,一旦失败就是牢狱之灾。”
华生点点头,表示希望继续听。
姜振宇接着说:“另外一个极端样本库就是这个电视节目。”
华生心里本来还是比较认同他的说法,但听到这句话,心里的鄙视瞬间提升。“借口!”他心里暗道。
姜振宇看到他的表情里根本掩饰不住的轻蔑和厌恶,淡淡一笑,说道:“知道你不相信,你也不是第一个。我没有开玩笑。在案件中,说谎是被规则禁止的事情,而在节目里,说谎是个被鼓励的事情,取胜的结果不是像嫌疑人那样规避惩罚,而是获得某种‘荣誉’,比如‘表现好’或者‘聪明’等。参加节目的人,为了在电视前有好的表现,会非常用心地设计说谎的方式和内容,甚至会研究我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没有负罪感和内心的压力,甚至可以认为他们都是带着挑战的心态来玩的。就是这个最基本的区别,让我来参加节目的。”
戴猛看华生还在不断地复核自己听到的东西,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就代姜振宇说:“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方面,一个趋利,一个避害;心态方面,一个被迫无奈压力巨大,一个积极主动挑衅张扬。”
姜振宇点头道:“是的。我的小组把这两个极端样本库分别称为‘黑极端’和‘白极端’。罪案是黑色极端,能够研究人在最紧张的情况下、最严密的掩饰之下所流露出来的‘微反应’;节目是白色极端,能够研究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又做好了最充分准备后,所能流露出来的‘微反应’。两个样本库的反应形态都一定非常微小,因为他们都希望做到最好的掩饰。而这两个研究情境,国内外还没有文献记载。”
戴猛接口道:“所以,姜老师就是全球微反应研究第一人。”说完,拍着姜振宇的肩膀哈哈大笑。
姜振宇也哈哈笑起来:“戴总,你少来啦!这种江湖称号有什么好争的,谁爱当第一就让他当去,这跟抢着发论文跑马圈地一样,都是争名夺利的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排第几无所谓。但是,如果黑极端和白极端都让我研究明白了,嘿嘿,那么中间的其他反应破解起来就轻而易举了。说到底,我更关心研究出来的东西效度高不高。”
华生总觉得,就这么被说服了是一件让人不服气的事情。但是,一时之间却又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其实,就像别人越是说“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你就越逃不开一定会去想一样,有“就这么被说服了是一件让人不服气的事情”的想法,是因为自己有可能已经被渐渐说服了。
人的思维,真的是特别有意思。
吃完饭到了电视台,看着姜振宇做发型、化妆、换衣服,准备粉墨登场的时候,华生很纠结。他实在无法想象面前的这个人究竟是什么心态,这样的艺人模式和刚才那个淡定的学者模式,怎么也很难融合到一个人身上。
节目录制开始了。现场很热闹,尤其是老孟和老郭出场的时候,声浪特别震撼。这个时候,姜振宇和柳岩早就已经坐在他们的“专家”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