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曹雪芹是哪里人 > 拔旗归营黄叶村(第4页)

拔旗归营黄叶村(第4页)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邦达、敦敏!

这一天的聚会,**是观赏曹雪芹亲手施放风筝。曹雪芹不仅有扎制裱糊风筝巧夺天工的绝艺,还是放飞各式风筝的行家里手,他甚至有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观天时、辨风向的丰富天象知识和经验。

这一日天气特别晴朗。吃罢午饭,眼看到了未时,即下午两点左右,天气却毫无起风的意思。性急的敦敏有些火躁起来,埋怨地说:“这鬼天气,不想让它刮风,它天天刮个没完没了,今儿个想叫它送点儿风来,它倒端起架子,纹丝不动了。看样子,今儿个风筝放不成了。”

曹雪芹嘻嘻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莫性急嘛。我刚才说过了,今日午后必有风起。你想,今早稍刮了一阵东北风,卯时过,风就停息了,中午又如此清爽无风。静中孕育着动,我判定未时稍过,必有和风自西而东,申时左右将转为西南风,刮向东北,变为宜人的清风。宋玉不是说过,风起于青苹之末吗?现时风力还较微弱,不易觉察罢了。此时,可以先放一些软膀风筝,轻风托翅,也是很有可观的。待西南风起,咱们再改放硬膀,那就更是好看了。

敦敏听了,颇不以为然,说道:“芹圃,你又不是风神,怎么能知道一会儿必有风起呢?现时毫无起风的意思,莫非你还能呼风唤雨吗?”曹雪芹依旧从容不迫,耐心地解释说:呼风唤雨不可能,而刮风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今晨劲风起于丑时,转于寅时入卯时,见和风由西北而转北,天明又转到刮东北风。这正是京师地方冬季里风向的常律。所以,我才敢断言,略等一会儿必有风起。不信,你且等候。

曹雪芹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站在旁边的董邦达深怀敬意地看了曹雪芹一眼,感慨万端地说:芹圃啊,前人称赞曹子建才高八斗,可惜他曹植只有文才。应该说你曹雪芹才高一石还要有余呢!你的《石头记》前不见古人,你渊博的杂学知识,恐在当世也算得上是“后不见来者”了。杜少陵《赠曹将军》诗句云:“试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坷缠其身!”看来,从古至今,怀才者多不遇时,思之令人嗟叹!

董邦达话音未落,敦敏顺手从地下捡起几片树上落下的枯叶,就手一扬,树叶果然飘飘地向偏东方向飞了起来,众人同时感觉到脸上有一阵轻风拂过。敦敏兴奋地喊叫道:“起风了,快放风筝去!曹雪芹,你真是个活诸葛啊!”

说话间,他们几个人步出懋斋,托着风筝来到太平湖。湖边风更溜一些,岸边垂柳的枯枝有些舞动。他们准备先把“苍鹰”放飞到天上去。

曹雪芹用右手捏住“苍鹰”的头向东北方向顺手一扔,趁它向前冲去的余力,左手一翻手腕子,滑开摇车,然后迅疾伸出右手顺势拢住了被风刮起的细鼠儿线,略略往回一带步,回身向着东北方向向上一扬,随后又向右下方做了个半圆的滑线动作,只见这只“苍鹰”在空中翻了个筋斗后,就掉转了身子面向西南,对着风儿“飒”地一立,昂首朝着蓝天一直钻了上去。

一会儿工夫,“苍鹰”就越钻越高,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蓝天之上了。

敦敏、董邦达、过子和他们简直看得出神,入了迷,禁不住连声赞道:“好啊,你曹雪芹称得上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了。这‘苍鹰’可以说是你曹雪芹的化身了。”一边说着,一边还鼓起掌来。

“苍鹰”定在空中,曹雪芹把手中的滑轮交给了敦敏。自己又托起放在地上的“宓妃”风筝。

碧蓝的天空,衬着远处的疏柳,弓绦遇风,闪闪飘动,有如风吹碧波,远浪层层。风筝下面挂着许多小铃铛,在地面上听起来,远远的犹似滚滚涛声。

只见那“宓妃”款款凌波徐步,腰肢微微扭动,婷婷婀娜,风流妩媚。观者翘首仰视,一个个看得痴痴呆呆,宛如置身于仙境一般。

董邦达走到曹雪芹面前,拱手庆贺说:绝技!绝技!我借用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的一句话说吧,真可谓之“观止矣”!曹雪芹,曹雪芹,我要亲书“巧夺天工”四字赠给你。此生能一饱这样的眼福,也算不虚度了!

接着,曹雪芹又放起了“串鹭”风筝。一串白鹭,迤逦升空,一会儿成一条直线,一会儿又弯曲为弧形,状若游龙一般。董邦达对敦敏赞赏说:“曹雪芹以天为纸,画了许多活动画儿,这莫不是杜工部诗中形容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吗?”

敦敏在这次盛会后,写下一篇题为《瓶湖懋斋记盛》的文字,《小序》里曾这样记述道:

观其御风施放之奇,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壁上观者,心为物役,乍惊乍喜,纯然童子之心,忘情忧乐,不复知老之将至矣。

这些话确实出自肺腑,令今天的读者读了,也会神往于两百多年前这样一个观赏风筝的盛会啊!我们从《红楼梦》中屡屡看到作者有关扎糊风筝、施放风筝的种种生动逼真的描写,就会更感觉到它的真切、可信了。

关于曹雪芹与风筝,至今北京西山一带,还流传着一些美好动人的传说呢!例如下面一则: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黄旗旗试,考放风筝。因为这年春间,京西一带闹蝗灾,长得绿油油的庄稼,转眼之间就整片整片地被蝗虫吃掉了。传说风筝可以把蝗虫引走,旗兵老爷就命家家糊风筝驱虫,并且悬赏说:谁能驱走蝗虫,儿子可以破格做官,另外还有重赏。

正黄旗有个孤寡老人万奶奶,跟前只有一个九岁的孙子叫小顺儿。小顺儿的父亲被迫去当兵征南,结果战死在了异乡。儿媳含恨上吊自尽,可怜只剩下这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现如今家家都得糊风筝交差,一老一小可该怎么办呀?

幸喜这万奶奶认识曹雪芹,平时遇到什么为难的事,只要老人家张口,曹雪芹从没有回绝过。此时,她也只能再去向曹雪芹央求了。

万奶奶带着小顺儿来到曹家,曹雪芹已猜出老人的来意,满口应承说:“老人家,这个不难。放风筝治蝗虫的办法,还是从南边学来的。您回去准备线吧,越结实越长越好。我教小顺儿糊风筝就是了。正好,我这里有现成的滑线车子,到那天治虫时,我去帮小顺儿放。”

过了两天,风筝刚刚做好,蝗虫果然铺天盖地飞来了。

四乡的人都奔跑出来,敲锣打鼓,焚香磕头,闹嚷嚷乱作一团。

都统老爷也坐着轿子亲自出阵了,命大家快放起风筝,驱逐蝗虫。一时间,千奇百怪的风筝全出来了,什么“螃蟹”“蝴蝶”“蜈蚣”“钟馗”“孙猴儿”,降妖的“法海”,破阵的“八卦图”,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一声铳响之后,各路人等排列开来,前头一人高举起风筝,后头一人紧拉着牵线。可是,有的刚刚飞起一点儿就跌落下来,有的则只是在手中打转,好像见这蝗虫遮天蔽日的阵势,先自怯了三分似的。

正在这时,只见曹雪芹帮助万奶奶做的那架形似圆筒的风筝,在一根轴线牵引下,凌空而起,像是长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径直钻进了天空中的蝗群里。

曹雪芹忙示意小顺儿:“快,快往上套草圈。”小顺儿就手把带来的用羊胡子草编成的草圈套在风筝线绳上,曹雪芹一拉一放地抖动着线绳,草圈像长了翅膀一样,悠悠地飞了上去,不一会儿就钻进了风筝筒里。

原来,这羊胡子草就像钓鱼的诱饵,蝗群追逐草圈,一窝蜂地朝风筝筒里钻。眼见得风筝沉重起来,曹雪芹就势收线,风筒迅速降下,及待曹雪芹接住风筒,就像倒豆子似的,把满满一筒蝗虫抖落在万奶奶早已点燃的一堆干柴堆上。

蝗虫扑火,烧得“噼里啪啦”响。顿时,飘散出一股难闻的焦煳味儿,把这一筒蝗虫来了个彻底的火葬。

人们见曹雪芹这风筝捕蝗的办法很灵,个个拍手称快,称赞曹雪芹救了一方人的性命。就这样,曹雪芹一次次地放飞,一次次地焚烧,蝗虫果然逐渐稀少了,散去了。

都统老爷看得发呆,想不到平日里蔑视官府、桀骜不驯的曹雪芹,还有这等奇异的本领,就发话说:“曹雪芹,快把风筝取下来,我要带进京去为你请赏!”

曹雪芹听了,哈哈大笑地说:“都统老爷,你弄错了,这是万奶奶一家的功绩。您应该给他们祖孙二人奖赏。”

说着,他一抖腕子,不知弄了什么机关,风筒脱钩飘然而去,只留下一方状似条幅的东西浮在高空。人们定睛看时,辨认出上面潇潇洒洒书写的七个大字:“富非所望不忧贫。”

都统气得面孔蜡黄,气急败坏地跺起脚来,眼看着风筒越钻越高,越飘越远。不一会儿,变成了一个小黑点,不见了。曹雪芹拱手告别了众乡亲,又回首向都统投以冷峻的白眼,背着手扬长而去。

这则传说在曹雪芹所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一书的图谱里,确有一幅书有“富非所望不忧贫”的风筝图谱。它可以从一个侧面,作为曹雪芹蔑视权贵、安于贫贱的高洁人格的写照。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