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我的“姜娃、姜翁、姜心、姜拳……”等等生动形象的《“姜”就一乐》贴上论坛,看到的人,无不一乐。
我在屏前看到大家的回贴,笑成了月芽儿。能让别人分享快乐,一直是我最大的快乐啊。
有一帮人,我永远感恩。他们是以“冷雨夜”为首的凤城茶馆的一批老网友,我现实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当初,是他们真诚的鼓励将我拉进了文学的殿堂。后来,我又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会摄影,咔嚓咔嚓的声音很让我羡慕。
后来,我的好朋友“兰儿”忍不住**,率先买了一部数码相机。那一次,在“冷雨夜”家的阳台上,对着几朵桅子花,我第一次有了按快门的勇气。那一天,憨厚善良乐于助人而又默默无闻的“冷雨夜”,将我领进了摄影之门。
第一次回老家试镜,我将十几张《我爱我家》的图片首发在凤城茶馆上。“冷雨夜”第一个回贴:第一次捏相机,相片很清晰,名片很有趣,不错!
就这样,我扯着“冷雨夜”开始叫师傅,我的灵感之弦被拨动了。
不久之后,我有了一次去九寨沟的机会。我开口便将师傅的“爱姬”一借半月。
那一次,刚刚学会开关机的我,在九寨沟拍了几百张图片。走马观花的旅游,我时常掉队,屡挨导游批评。回家以后,迫不及待地在电脑中回放图片,看着自己亲手拍摄的那些五彩缤纷的画面,我兴奋无比,原来,网上那些万紫千红,我也可以拥有。
从此,罗田摄影圈子中多了一抹颜色。虽然我没有任何摄影技能,不懂得如何调配光圈快门,不知道如何构图用光,甚至,一开始,连自己的相机都没有,可是,我的朋友们从来没有嘲笑我,他们把我当女儿、当妹妹一般看待。采风的时候,我乐山乐水,欢快无比。
常常,我会以女性独特的眼光,另辟蹊径。他们拍古民居,我便拍民居里的娃娃,娃娃们的《眼神》成为我的代表之作并让我在省里获奖了。他们拍田园风光,我却盯着地上的一根小枯枝。枯枝上生长着一个小蘑菇,顽强的《生命》让我心生爱怜。在圣人堂,一张迷漫着薄雾而又充满生机的《“青”晨》,还被我们单位选用上了明信片。
渐渐地,我开始被划入了摄影人的行列。直至得到市摄影家协会前辈们的抬爱,推荐加入了省摄影家协会。但我自知,我的摄影水平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除了同种品牌的相机,我不会操作别人的,摄友们一谈论各种器材,我听着是一头雾水。不过,摄影之路漫漫,我一定会上下而求索,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摄友“梦驼铃”有一个性签名:想摄就摄,摄得漂亮。他这几年一直在丰收,一张张精彩的《瞬间》日新月异地妆点着财政局的一楼大厅。我知道,他为此付出了不少。除了一些偶得,更多的是不停地“发现”和“追寻”。不说别的,单是除夕之夜守在河边拍的那张烟花绽放凤城生辉的《除夕之夜》,试想,有几个人能有那份干劲?!
因此,我时常被摄友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也尽可能地跟上他们的脚步。为了拍出最美的片子,外出采风,起早贪黑,夏天不怕晒,冬天不怕冷,忍饥挨渴,从不叫苦叫累。有一次,为了拍薄刀峰上的云雾,我们被一场大雨淋成了落汤鸡,回来之后,我的风湿痛了半夜,可是,我无怨无悔。为了拍薄刀峰雪景,大雪封路,我们摸黑从半路走到林场。第二天卧龙岗上的行走,更是步履维艰,摄友们大叹,这么冰天雪地敢上薄刀峰的女子,只有你一个!
我大笑,这算什么!孰不知,为了拍天堂寨索道全景,我跟着众摄友们一起坐上施工用的敞开的索道吊篮,身系安全带悬空爬上了支撑索道的最高支架。那过程才叫惊心动魄,可是,我却暗自窃喜,因为我是一个喜欢冒险的女子。
比起我们的前辈,这还不算什么。我们的摄协主席华仁几十年如一日,足迹踏遍了罗田的山山水水,他的许多精彩图片都成为了罗田的标志象征。可是,他从没停下过跋涉的脚步,为了拍天堂雪景,可谓十年磨一剑,年年都向雪山行,硬是在2006年等来了一场最美的雪。
那一次采风回来,大获丰收的他,笑得嘴都合不拢。而与他同行的我,那一场难忘的《追雪天堂寨》,至今想起来仍为之沉醉。如此的经历,还有很多,三月白莲梨花笑,四月古羊田园俏,五月天堂杜鹃红,七月大崎寻芙蓉,九月錾子拍甜柿,十月鸠鹚赏红叶……我最爱拍的还是家乡罗田的风光,无论是哪个地方,百去不厌,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以自己的镜头展示家乡之美,以自己的文字讴歌家乡的变化,一直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有着简单的梦想,文字和图片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和财富。我情愿,就这样活着、写着、拍着……一辈子拥有它们,让生活更充实,让人生更精彩。
看秋去了
闻名遐迩的九资河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东鸠鹚国,古有“亭台千座、楼榭万幢,车流如水,美女如云”之誉。而今,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山萦水绕,红叶飘飘,以古国遗风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作为一名罗田人,一直没能亲睹一回乌桕红于二月花的风采,心中总不免遗憾。这次,托“中国最美的田园风光”采风活动之福,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沐着晚秋的晨曦,我们一路赶往那里时,风儿渐暖,阳光正好。海拔1300多米的笔架山,雄峻而又温婉地挺立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似古时一个天然的大笔架,又似是一位沉睡的美人,定格成一帘绝美的背景。丰收的景象已经过去,只留下一片片待耕或已耕过的带着深深犁沟的田地。这无垠的空旷给那些尽染秋红的乌桕树足以施展风情的空间。它们千姿百态亭亭玉立在田埂上,仿佛在期待着我们的到来。不时有袅袅的烟雾从远处的田畈中升起,牵着黄牛的乡亲从画中掠过…
我穿着一件翠绿的上衣,配着高高的马靴,跟着,赶着,欢呼着,迫不及待地想要为这幅天然的田园风光画中添上一抹。树叶在风中婆娑,我的靴子与稻谷桩子磨擦着,发出动听的声音。
找准地方,立在松软的稻田之中,深深的呼吸,然后举起我的相机。左拍、右拍,前拍、后拍,没有哪一个地方不是美景,没有哪一个角度不能入画,远的近的,大的小的,田野,树木,栅栏,野花,芦苇,甚至石头……我简直要醉了——同那遍野的天堂红叶一起!
这是大别山多么神奇的一种树啊。每一棵仿佛生来就是入画的。它的杆枝或高大苍劲,或蜿蜒弯曲,或小巧玲珑,深黑的底色,苍老的树皮,茂密而敦厚的心形树叶儿。那树,春夏是青幽幽的绿,初冬是密麻麻的果,如一朵朵小巧的白梅花绽放在枝头。最美的便是这深秋了,那些叶子,或黄绿相间,或透亮亮的红,抬头看它时,只觉片片红霞在风中飞舞,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遇上一棵红透了的,那满树的红叶便不是叶,是朵朵怒放的红花,让人忍不住想飞上枝头化为一朵,旁若无人地,咧嘴就笑,笑得烦恼跑开,笑得时光回流。
踱到不远的民俗村,站在红墙绿瓦的民居前,再一次凝望着眼前的风景,那山,那田,那地,那树,那屋,此景只应天堂有吧?入了镜头一看,却又恍若走进了一个欧式的风情园。蓦然想起,这圣人堂的名字来历便是因为中国第一圣人孔子周游列国时,从吴国到楚国路过此处,住了一宿,后人为了纪念,便在此处修了一座庙,称圣人堂。不知道二千多年前的圣人堂又是怎样一番境地,若不是风光无限,孔子大概也不会在此驻足吧?
中午,吃过大别山独具特色的吊锅菜后,我们又沿路向山涧、沟壑里寻找红枫的踪迹。无数次被红枫和不知名的红叶留住了脚步。从圣人堂到杨家坳又过河西畈,不知不觉已是晚霞落尽的时候,一天愉快的采风活动就告结束了。
这不,到现在,我还沉浸在那片红色之中无法自拔。甚至,这片片红叶情引得久违的诗情在胸中涌动。想作诗却又恐不能达意。他们都说,境是由心生的。想起了罗兰的名言,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这个让人沉醉的秋天,让我再一次发现了无处不在的美。不敢说,我所爱的一切都有了,却想说,这个秋天里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采风照)
莲蓄印象
这是一个关于水的梦想,这是一个关于电的传说。
站在鄂东的白莲河水库大坝上,不得不感叹白莲河的青山绿水。是这里的山水相依,浑然天成,一方美丽的水土让世人注目;是这里的山水有形,天设地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引来了“金凤凰”——华中地区最大的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在这里落户。
2005年3月28日,我在电视里面看到,白莲河抽水蓄能工程奠基了。红旗招展,彩絮飘扬,激动人心的时刻,白莲河的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赶来,密密麻麻,挤满了山岗。
多少个脚跟在踮起,多少双眼睛在张望,多少颗心灵在激动,那是叫所有人都难以忘怀的画面,真真切切——山乡人民的期盼!
令人激动的是,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20万千瓦,整个工程投资35亿元,是天堂蓄能电站的十余倍。
工程开工之后,我曾下乡到白莲河乡叶家冲村。所到之处,皆是一片移民气氛,一条火红的标语让人过目不忘:树挪死,人挪活,移民走向新生活。陪同的村干部告诉我,将来,我的脚下就是莲蓄工程的上水库,将要变成一片翠湖。于是,我走在羊肠小道上,一步三回头,用心记录着那片古老的面貌。我知道,离开家园多是无奈,可是,移民工程是绝对的富民工程。
今年五月的一天,我有幸走进了莲蓄公司,实地感受了一番。在公司制作的多媒体上,重睹了前不久的围堰爆破场景。4000多个爆点同时起爆,36万立方米的挡水围堰30秒内没入水底。公司的工程部主任彭福元向我们介绍,白莲河的围堰爆破,工程难度超过三峡,因为围堰离大坝太近,下游群众太多。听说,当天乡政府配合疏散群众数以万计,关键时刻,罗田县委书记罗刚同志当机立断,勇当“总指挥”。一句“相信科学,相信党”,一声令下。顿时,一条巨龙在水中翻腾,一朵罗田史上最壮丽的“白莲花”,在万众瞩目下傲然绽放!
从公司会议室出来,我们乘车去观察施工现场。车子驶上了通往上库的盘山水泥公路,只见公路两旁的香樟树亭亭玉立,青碧可人。“绿色环保”是莲蓄公司的建设理念,“努力超越,追求卓越”是他们的企业精神。毋庸置疑,这四季长青的香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一路上,我反复回味着多媒体中关于坝区旅游开发的前景介绍,不由得想起了罗田县的旅游支柱产业,大别山旅游的昨天和今天。顿时,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山明水秀的梦幻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