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尿酸平衡是个系统工程
吃进去的嘌呤生成的尿酸属于外源性因素,这种物质约占人体尿酸总数的20%。人体代谢产生的嘌呤生成的尿酸属于内源性因素,占人体尿酸总数的80%。两种来源的嘌呤都在肝脏、小肠及肾脏中分解代谢成为尿酸,最终三分之一由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脏排出。
正常情况下,嘌呤的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恒定。正常人血浆中尿酸含量为0。12~0。36毫摩尔升(2~6毫克分升)。男性平均为0。27毫摩尔升(4。5毫克分升),女性平均为0。21毫摩尔升(3。5毫克分升)。
大家对吃进去的嘌呤比较在意,其实这只是尿酸来源的20%,更多的是由内源性因素造成的增高。大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含嘌呤食物的成分表格,里面会清清楚楚地标明某种食物的嘌呤含量。看表格之后的问题在于,对照着它,大家依然会比较困惑:“这些高嘌呤食物我很少吃呀,怎么尿酸还高呢?”所以,大家还要知道,身体细胞自身代谢产生的嘌呤占大多数,大家要对这方面的因素有所认识。
人体细胞每一天都要新陈代谢,产生内源性的尿酸,哪怕你待着一动不动,也依然如此。
而很多因素都会加快人体自身细胞的死亡速度,比如过度健身、手术、化疗、体内炎症反应、感染,等等。
三类造成尿酸异常的因素
我们来看一下,造成尿酸生成增多的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酶的缺陷:与嘌呤代谢有关的酶活性异常或者酶的数量增多,会导致尿酸增多。
第二,损伤因素:药物、创伤、溶血,部分慢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银屑病、横纹肌溶解等,会引起身体组织损坏,导致核酸分解代谢的数量和速度增加,也就是导致尿酸值增高。又如,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化疗、放疗过程中,大量异常增殖细胞被破坏,核酸分解代谢异常增强,这些因素也会造成尿酸生成增多。此外,癫痫状态持续,剧烈运动,短时间内大量吸烟,可使ATP大量分解,导致血尿酸增加。
第三,高嘌呤饮食、饮酒:这是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理解的知识点,食物中所含有的嘌呤是增加体内尿酸负荷的一个因素。有些食物中含有大量嘌呤类物质,如鱼类、内脏、肉汤、芦笋、蘑菇、啤酒等,会使已患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病情加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异常”的现象也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比如很多人的尿酸数值并不是很高,但会出现痛风症状;而另外一些人的尿酸数值已非常高,却依然没有出现痛风症状。这与人的遗传基因影响密不可分。
再来看一下影响尿酸排出的一些因素:
第一,肾脏存在问题。
首先,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会造成尿酸排出减少。尿酸长年处于高饱和状态,血糖增高造成微血管病变,长年高血压造成肾脏损伤等肾脏疾病,都会使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
其次,肾脏对尿酸分泌与重吸收能力下降。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多囊肾和铅中毒;服用某些药物如塞嗪类利尿剂、阿司匹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环孢素等,也可导致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减少或重吸收增加。
第二,竞争抑制作用。
一些慢性疾病,比如酸碱代谢失衡(常见的有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饥饿性酮症)、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都会竞争性抑制肾小管的尿酸分泌。
乳酸盐和尿酸在肾小管中竞争排泄,也会导致尿酸增加。另外,慢性缺氧,如睡眠呼吸暂停时,体内的乳酸增加,也会导致尿酸增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造成尿酸值高的混合型因素。
最常见的就是饮酒。饮酒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前面说了,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同时,大量饮酒还会促进肝脏ATP的降解,使嘌呤分解速度加快,产生较多尿酸。
有一些人喜欢一边吃含大量嘌呤的食物,一边吃一些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如呋塞米、氢氯噻嗪、阿司匹林和某些抗结核药物(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也会导致尿酸值高。
部分患者身上既有造成嘌呤增高的因素,又有影响尿酸排出的问题。例如,糖尿病引起人体代谢紊乱,产生体内慢性炎症,同时长年的糖尿病会损伤小血管,最后导致慢性肾脏损伤。
讲了这么多,归结成一句话,血尿酸的水平取决于尿酸产生和排泄之间的平衡。所以我们在面对一个高尿酸患者时,要把这些影响因素排排队。
到底是吃的嘌呤类食物多了,还是排出的尿酸少了,还是两种因素都有?
如果是由来源增多造成的,到底是外源性因素导致尿酸高,还是内源性因素导致尿酸多?
外源性的因素容易被发现,比如吃嘌呤类的食物多了引发的痛风。但是内源性的因素不太容易被发现,比如,人在疲劳、感染、受伤之后,或者运动过多,减肥不正确,经常熬夜的时候,或者有炎性病变的时候,都很容易出现尿酸高。
如果因为排泄量少,是肾脏本身的问题导致,还是竞争抑制的问题导致?
很多时候是因为摄入大量不含嘌呤的甜食或者甜饮料,引起体内炎性反应,或者影响了尿酸的排泄,从而引起尿酸值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