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有问言:“恒转之动而翕遂成物,然则实体固含有物质性乎?”恒转,即是本体之名,已见前。答曰:精神物质二性,皆实体所固具也。本来有之,曰固具。不直言物质而言翕者,从功用立名耳。动而俞者是乃本体之功用,实则翕即质也。质非固定的物事,元是实体流行,而现似凝敛之一方面。
不直言精神而言辟者,亦从功用立名。动而碎者,正是实体之功用。实则辟即精神,亦名为心。所谓阳明、刚健、向上、开发,而不肯化成物之一方面。神质二性,是为实体内含相反之两端。相反所以相成,实体以是变成大用也。上来阐明翕辟成变。惟翕与辟都不守故常,今次应谈生灭。在谈生灭前,不得不先说刹那义。印度佛家小乘分析时间至极小量,方名刹那。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三十六说:“壮士弹指顷,经六十四刹那。”其云六十四,不知如何计算?古代无计时之具,即现代钟表犹不能定刹那量。如何说壮士弹指经六十四刹那?或谓壮士弹指迅疾,犹经过六十四刹那,以此形容刹那量极小,不可数计耳。
窥基《唯识述记》卷十八云:“念者,刹那之异名。”据此,则以吾心中一念乍动之顷,名为刹那。吾人反观一念乍起,即便谢灭。此念既是刹那异名,故知刹那不可说是时间,唯依自心念念生灭不暂停故,而假说刹那耳。余颇赞同基师说。世俗所谓时间,只是空间之变相。空间有分段,如东西等方是也;时间亦有分段,如过去现在未来是也。总之,时空都是实物存在的形式。吾人若夹杂世俗时间观念来说刹那,是乃以不测之变作实物推观也。庄生曰:“迹者履之所出,守其迹者未可以观履也。物者变之所形,泥于形者讵可以窥变哉?”本论所说刹那虽未尝不以为至小至促不可更析之时分,要是为言说方便计而假设之云尔。学者须超脱世俗时间观念,以理会变化之妙,庶几不以词害意。
已说刹那,应谈生灭。凡法,本来无有,而今突起,便名为生。法者,万有之公名。今说禽和辟或心和物,通名为法。下皆仿此。凡法生已,绝不留住,还复成无,名之为灭。生和灭本是世间所共知的事情,应无疑问。然而世间都以为一切法,生起必住,久后方灭。申言之,一切事物生起,必有长期留住或暂时留住,决非于一刹那顷突起即便坏灭。虽复坏灭迅速,而灭与生断不同一刹那。世间的见解都如此,问题却在此发生。考诸佛说,一切物都是刹那灭。刹那灭者,谓凡法于此一刹那顷才生,即于此一刹那顷便灭,决不会有一忽儿留住。一忽儿,形客时分极促,等于无时分可言。生灭同在一刹那顷,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佛说此譬妙极。盖自释迦迄于后来小乘大乘之徒,都无异论。然而佛家以外之学者犹于此义不能信解,攻难颇不少,大乘著述中犹可考见。直到现在,吾侪向人谈刹那灭义,还时时遇着非难。大概古今哲学家深于察变者,虽谈宇宙万象时时舍故趋新,要是宽泛的说法,只以很生动很警切的语句,来形容事物之不守故常而已。罕有十分明白肯定,直说刹那灭。因为依据刹那灭的说法,则一切法方才生起,即时坏灭,中间没有一忽儿暂住。如此说来,便堕入空见,根本无物存在。甚至自己的身心都不许存在。所以闻者拒而不受。昔曾遇一激烈抗议者云:“如你所说,一切法都是刹那灭。现前有一块石头,此石头如刹那灭即本不存在。吾将拾此石头打上你的头脑,你果不觉疼否?”余笑而不言。若辈只从大化流行的迹象上去着眼,而不能理会大化之微妙。易言之,即只看到事物,而不能了解事物之内蕴。佛说刹那灭,实烛理入微。
兹据大乘义并参己意,对于世间疑难一一解答如下:
一,汝计一切法不是刹那才生即灭者。果如汝所计,则宇宙万象应该都是常住。然而万物有成必有毁。成,谓一切物之凝成。毁,谓坏灭。有生必有死,有盈必有虚,盈者,物方充盛,曰盈满。虚者,物渐耗败,曰亏虚。有聚必有散。凡物由多数分子互相爱合而成,曰聚。凡物破坏为散。诸行无常的公理,分明昭著,不可否认。诸行,犹言万物。行字,详章首。汝为甚么怕闻“灭”之一字?
二,如汝说:“并非不信诸行起已当灭,只不信诸行才起即灭。诸行虽不常住,至少有暂时住,后乃坏灭。”汝意如此。吾今问汝:若诸行方生得暂住者,将是诸行自力能住、抑或待他力而后住耶?如此二计,皆将成过。何以故?如谓诸行自力能住,则彼应常住不坏。何故只暂时住,不常住耶?如许诸行因他力得住,宇宙本无造物主。何有他力令诸行住?汝之二计,俱不得成。故知诸行是才生即灭,无暂时住。
三,如汝说,“诸行已生,不遇毁坏的因,即诸行得住;毁坏的因,后省云坏因。遇坏因时,诸行方灭。如黑铁,由有火为坏因,便灭;炽热赤铁,方乃新生。若坏因尚未至时,黑铁得暂住”云云。坏因,谓火。汝持此说,只是不究理实。当知凡物不能无因而生,即以物的本身自有力用现起,假说为因。凡物之灭,却不待有坏因而始灭,只是法尔自灭,法尔,犹言自然。不可说灭亦待因也。大用流行,至刚至健,至奇至怪。每一刹那顷都是顿起顿灭,无有一毫故物滞积在,总是新新突起。所以说凡物之灭,原不待因。世俗以为黑铁之灭,由有火为坏因。殊不知当黑铁与火合,即是黑铁灭时,亦即是赤铁生时。一利那顷,黑铁灭即此刹那赤铁生。生灭时间紧相接故,非异时也。据实而谈,火的功力只为赤铁作牵引因,令彼得起。彼者,谓赤铁。牵引因者,谓火不能创生赤铁,而赤铁之起实由其本身自有生力,唯遇火为牵引因,乃得起耳。倘无火为牵引因,赤铁亦不起。不可说火是黑铁之坏因也。黑铁之灭是法尔自灭,原不待因,易言之,即不由火坏灭之也。唯火之起也,则赤铁与火俱起。若无有火,赤铁必不起。由此应说,火有牵起赤铁之功力。世俗不知此火为赤铁牵引因,而误计火为黑铁坏因,此是倒见。或复难言:“世人共见黑铁未与火合时,便住而不灭;及遇火合,黑铁方灭。可证黑铁之灭,由火为坏因。”答曰:汝信黑铁不遇火时,果不灭乎?实则黑铁刹那灭尽,汝不觉知。如前一刹那黑铁灭已,后一刹那黑铁确是新起。但新起之黑铁与前之黑铁极相似故,汝先后所见不异,便谓前黑铁犹住至后耳。或复问云:“现见黑铁与火合时,但赤铁生,黑铁遂不复起。可见此火仍是黑铁的坏因。”答曰:前黑铁灭时,赤铁即遇火而顿起,黑铁遂不复起。宇宙万变,时有创出一新类型,而舍其旧类型,此突变之奇诡也。汝何滞碍不通至是乎?总之,凡物之灭,皆不待因。这个道理须深切体认,而后觉义味深远。大化流行,刹那刹那革故创新。所以凡物之灭,都是法尔自灭,非待因而后灭。唯灭不待因,故刹那灭义得成。若必待因而始灭,则坏因未至时,物当坚住,而刹那灭义不得立。
四,如汝说:“一切物容暂住终当有灭。”今应问汝:若法灭已,得续起否?若云灭已,不续起者,汝便堕断见;若云才灭,即续起者,汝则不应说一切物可容暂住。所以者何?当物暂住时,即是大化革故创新之机已经中断,云何得有新物续起?应知,凡物才生即灭。刹那刹那,前前灭尽,后后新生,化机无一息之停。故万物恒相续起,不断绝也。汝复须知,佛家说刹那灭义,只显无常。本论阐明化机不息,活泼泼地。此是余与佛家根本不同处。
五,汝以为,“凡说一切物才生即灭者,即是偏从灭的一方面看去,未免蹈空”云云。殊不知,蹈空之过,汝可以加诸佛之徒,无可加诸我。如我所说,刹那刹那灭灭不住,即是刹那刹那生生不息。生和灭本互相涵,说生已有灭在,说灭已有生在。前面说过,变化是循相反相成的法则,仍用一二三来表示之。如前一刹那新生,便是一;而新生法即此刹那顷顿灭,此灭便是二;二固与一相反,一是生,二是灭,故相反。然后刹紧续前刹又新生,便是三。刹那,亦省称刹。他处言刹者,仿此。此三望前为终,望后为始,所谓终则有始也。凡物刹那刹那、生灭灭生,始终循一二三之则,常创新而不守其故,《易》所谓至赜而不可乱也。
六,汝以为,“若一切物皆刹刹灭故生新者,云何一般人皆见为旧物”云云。刹那刹那,简称刹刹。后皆仿此。应知,凡物刹刹方灭方生,若不遇异缘,则后刹续生者恒与过去相似。例如黑铁前刹方灭,如无火为异缘,则后刹续生者仍与前黑铁极相似,是名相似随转。转者,起义。似前而起,名相似随转。以转字训为起,此据中译佛书。由相似随转故,吾人于现前新物,乃见为犹是前物。其实凡物皆前前灭尽、后后新生。惟新物似前,故视之若旧耳。或复问言:“若一切物皆刹刹生灭者,云何不可觉知?”答曰:刹刹生灭灭生,密密迁流,云何觉察。汝若以不可觉察,即不信刹那生灭义。吾且问汝,如汝身体息息新陈代谢,犹自视为故吾。汝将以不可觉知,便否认新陈代谢否?
七,汝以为:“凡物决非初起即变异者,此实错误。”果如汝所计,计者犹云猜想。他处用计字皆仿此。一切物初起,便住而不灭,是物已守其定形则无可变易。然世共见一切物,常由一状态转为另一状态。此言转者,是变易义。如由乳可至酪,是乳显然无定形。乳无定形者,以初起即变异故。当知由乳至酪,中间经过无量刹那生灭相似随转。但其相似处,必逐渐减少。大概后刹继前刹而生之乳,因所遇温度等等缘不一致,渐渐与前乳不甚相似,至于成酪便是另一状态矣。汝今妄计,乳初起无变异,必经多时成酪方是变异。何其暗于观物,终不悟欤!
八,汝难我云:“若一切物才生即灭,便是刹那顿变,不由渐变。其实,凡物皆由积渐方至盛大。宇宙泰始,元气未分。若乃无量诸天凝成之年代,殊难推算。岂可以顿变为说?又如生物官品、民群结构,莫不造始简单,终趋复杂。足见一切物皆由渐变得来也。”今答汝曰:审汝之论,适足证成我义。一切物若初起便住,固守定形,何从渐渐至盛大乎?夫唯刹那刹那都是顿变,则后刹物承前而新起,必大盛乎前。譬如河流,前流方灭,后流续前而起,益见浩大。随处可悟斯理,汝何苦自障碍乎?顿变渐变,相需而成。就每一刹那说,皆是顿变;通无数刹那生灭灭生,一直相续流下而说,便应说是渐变。朱子云:“天地山川,非积小以高大也。”见《中庸章句》。朱子此语是否由信仰神力而出?吾不能知。然吾以刹那顿变义通之,则此语妙符真理,有至味也。庄子善言变,曰“运而无所积”,大化流行,曰运。刹刹顿变,无有故物滞留,曰无所积。此即刹那顿变义也。刹那顿变,是谓每一刹那莫非顿变也。他处未及注者,可准知。万物皆刹那顿变不暂住,不守定形,是故渐至盛大。若物初起便住而不灭,则恒守其既成之状态,何由渐盛乎?有问:“前一刹那方生方灭,不曾延到后一刹那,如何成渐?”答曰:若前刹物能延到后刹,则物便不灭,那有新生?事实上,前灭后生之间,是紧紧接续。后起承前,自然加盛。故渐变义成。
九,汝等于诸物,时或起常见,时或起断见。断者,断绝。如于一木,今昔恒见,则计为常,是起常见。忽焉睹其烬灭,遂又计为断绝,是起断见。维此二见,都有过失。若执诸物初起便常住者,应无后物复生;若执诸物方灭便断绝者,亦无后物复生。应知一切物刹那刹那故故灭尽,说一切物无有恒常。故,犹旧也。故故者返诸过去逐层上推,即已往诸物都无留至于后者,是为故故灭尽。他处未注者准知。刹那刹那皆灭故生新,说一切物无有断绝。
十,汝难我云:“佛说一切物,通有轨持二义,故名为法。持,谓任持,不舍自体。自体,犹云自身。如写字的笔即是一物,此笔能任持自身而不舍失,故得成为笔。假若笔的自身顷刻百变,他自己不能任持即不成为笔。举笔为例,他物可知。轨,谓轨范,可生物解。物,犹言人。轨范,犹云法则。此言一切物皆具有法则,可令人起解也。而轨范义复重要。《诗经》云:‘有物有则。’一切物都具有法则,非是混乱无理,故吾人能对物起解也。佛氏以轨持二义释物,与《诗经》暗合。吾人的知识所以可能,与科学所由成立,实以万物皆具轨持二义故。今云一切物才生即灭都不暂住,是则一切物从来不曾任持自体。易言之,本无物存在。物既不存在,自无轨范可求。诚如此,知识将不可能,科学亦无安足处。此说何可通乎?”今答汝曰:汝兴此难,颇有意义,惜未观其通也。佛说凡物皆刹那灭,而又以轨持二义释物,岂自相矛盾哉?夫释物以轨持二义者,谓前刹物方灭,后刹有新物生,与前物相似相续,不断绝故。因此,假定一切物为实有,乃可进而寻求物则。物所具有之法则或规律,曰物则。此依俗谛,肯定世间法,不悖于真理也。
附识:佛家有二谛义:曰真谛,曰俗谛。如物理世界世俗共许为有,佛亦随顺世间而说,是为俗谛。若乃超越世俗知见,进而求真,是为真谛。
十一,汝问:“凡物刹刹顿变,似太飘忽无根据。”答曰:否,否。变化非凭空忽然而起,定有真源,已如前说。真源者,实体之形容词。真源含藏万有,无穷无尽。《中庸》以“渊泉时出”,形容其妙,可谓善譬。渊泉,无穷尽者也,以比喻真源。时出者,言实体变成大用,生生无尽,如渊泉时时流出无已止也。此以比喻大用。唯本性具足,实体是大用的本性,譬如大海水是众沤的本性。本性则一切无亏缺。故万变常新也。上来谈刹那生灭,明一切物都无暂住,以见一翕一辟之势用,常创而不竭,常新而不守其故。易言之,本体流行无有穷尽、无有停滞而已。《易》所谓“妙万物而为言者”,此也。
凡物才生即灭,理不容疑。《易》家姚配中云,一切事物只有暂时的存在。见姚氏《易传·乾卦》篇,今本其意而易其词。姚说犹嫌未透。《易·系辞传》有言:“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则明示刹那灭义,何物暂住?夫大变之力刹刹才生即灭,才灭即生,其舍故创新之迅速如此,并非猛疾作势而然,故曰“不疾而速”。又刹那灭故,前物不曾往于后;然由刹刹相似随转,宛似前物至后。故说“不行而至”。相似随转,义见前。宣圣微言,意与释迦异地遥合,岂不奇哉!庄子善发挥《易》义。《大宗师》云:有人怕舟失去,便把舟潜藏在险固的幽壑里;怕山失去,便把山潜藏在渊深的大泽里。此亦可谓藏之甚固。然而夜半喻冥冥中也。居然有大力的怪物,喻变化。将那藏在幽壑里的舟、与藏在深泽里的山,并负之而疾趋,杳然不可索其踪迹。喻变化神速,不可得其端倪。舟和山竟都不知所在。用语体文翻之。此段话,宏阔深远。郭子玄注曰:“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目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尝守故哉!而世莫之觉,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子玄斯解,直由蒙庄以探《大易》,至可玩也。凡物刹那灭,佛氏与吾儒《大易》都见此理。老、庄深达《易》旨,然余独宗《易》,究与二氏殊趣。老、庄同为道家,与佛家并称二氏。夫刹那刹那灭,实即刹那刹那舍故生新。儒者以此,明人道与群治当体现天行之健,常去故取新自强而不息也。儒者至此为句。《乾卦》取象于天行健,以明本体之流行其德至健也。《说卦》曰:“革去故,鼎取新。”[1]自强不息,亦《乾》象。佛氏以刹那灭即是无常而作空观,卒流于反人生。老、庄虽见到刹那生灭而卒归本自然,遂至守静任化老庄修已与理群之道皆以守静为本。因任自然之化,曰任化。而废人能。老庄皆无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之功,是不悟《大易》圣人成能之旨。二氏毕竟偏而失正,兹不及深论。
大哉变也,微妙难言。略彰五义:一,幻有义。翕辟成变,刹刹突跃。譬如云峰幻似,率尔移形,顿灭顿起。万有皆是一俞一辟之变耳,虽有而不固定,故谓之幻有。率尔,乍起貌。譬如风轮乍转,排山**海,有大威势。万变之诡谲亦犹是,故云幻有。幻有者,繁然大有,无固定相,相者,相状。《易·大有》之卦,宜玩。故状之以幻。此中幻字是形容词,不含劣义。二,真实义。万变皆是真实流行。真实,谓本体。一华一法界,一叶一如来,法界,谓实体。如来者,无所从来故名。今用为实体之代词。讵可离幻相而觅实相。谁有智者,怀宝而迷?宝,以喻真实。言人不当自迷其真也。三,圆满义。大化周流,无往而不圆满。试以文字为喻,如一“人”字必含一切人,简一切非人。否则此字不立。故—“人”字已包通万有而无遗。人字如是,自余无量字皆然。庄生言:“泰山非大,秋毫非小。”此非故作奇谈。从万有不齐言,便分大小;从万物并生言,无有孤立,一味平等,何小大之分乎?人亦有言:“摄亿劫于刹那,涵无量于微点。”亿万年虽长远,而摄入一刹那顷;无量世界虽广大,而涵在一微点。大化周流,千形万状,互相含摄,一切处无亏欠。其妙难思。四,交遍义。万变繁兴,故说世界无量。诸无量界,世界,省言界。同所各遍。无量世界同一所在,各各遍满。非犹多马,一处不容;如室东隅置一马,倘于该处层累多马而置之,乃决不可能者。就此等事而言,则交遍之义不得成,故句首云非犹。乃若众灯,交光相网。
张千
[1]编者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见《杂卦传》。
灯于一室,每一个灯光都遍满于此室内。易言之,千灯在一室中层复一层,交相网覆,各各不相障碍,故云交光相网。无量世界,同处各遍,理亦犹是。如吾与多人同在北京,俗以为北京是一。其实北京有多少人,便有多少北京。如张人在北京,其生活与北京交感而日化,确有与李人不同。化,犹变异。下仿此。李人在北京,其生活与北京交感而日化,亦有与张人不同。故张李二人各有一北京也。世俗以为北京非不一,而张李所摄受于北京者各有不同,遂疑北京不一耳。殊不知张李所摄受于北京之不同,正由北京本不一。如北京是一,张李所摄受者焉得成异?俗论倒果为因,未可据也。总之北京极复杂,不得言一。然多数北京在一个处所,各各遍满,如千灯在一室光光相网,岂不奇哉!光光者,以其多故,连言之。五、无尽义。太极是无穷无尽大宝藏,太极者,实体之名。故其流行自无穷尽。流行便是用。旧稿有云,即于本体之流行而名为用。万流澎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将新新而起,刹刹故灭新生。《易》家所以赞“万物富有”,《中庸》叹“至诚无息”也。如上以五义明变,虽复难穷其蕴,亦颇近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