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绕着地球转的行星有哪些 > 02(第2页)

02(第2页)

首尔是一座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城市,这里有便捷的交通,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经济以及富裕的人民。然而,纵使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往往也有它的多个侧面。所谓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只有摩天大厦,反过来说摩天大厦也未必就意味着现代化,否则的话,绝大多数欧洲城市岂不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了?联合国有关机构在评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以及富裕程度的指标,也绝对不是什么摩天大楼的多寡。

可以说,首尔就是一个万花筒般的城市,这里既有所谓现代化象征的摩天大厦群,也不乏低矮的民居,正因如此,首尔才更富有一种生动感以及鲜活的生活气息。

从首尔的任何一处高楼上,都可以随时看到密密麻麻的平民住宅,猛一看似乎有些凌乱,但这样的房子并不简单地意味着贫穷或者富裕。生活在里面的大多数家庭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有欢声有笑语,有烦恼有不如意,有小小的家庭梦想,也有柴米油盐的琐碎之事。和东京、北京甚至香港这些亚洲超级大都市一样,首尔既有住在豪华宅邸里的富人,也有住在胡同里的平民;有年代久远的老宅,也有赶时髦的装饰。有的老楼房,看起来和我们身边的极其相似:比如首尔街头一种难得见到的火柴盒楼房,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中国曾经的“70年代”;而小胡同里的灰色平房,却又和北京的老胡同有着几分神似;半山上高高的台阶,则又让你想到了重庆……不过,首尔的主流平民住宅是一种层数不多的小楼,外表朴素,却又非常舒适。

也许是位于丘陵地区的缘故,首尔的小街小巷总是起起伏伏。而稍微宽敞的胡同很容易就发展成楼上住人楼下开店的小小商街。

首尔市中心非商业区的典型街景,大概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述:高楼大厦、低层建筑以及矮小的平房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实际上,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并不意味着要把低矮的房屋赶尽杀绝,尤其是当这些私有财产的主人并不想离开的时候。

代表性的建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城市的年轮,它是这个城市发展的珍贵记忆。

一个即将或者已经现代化的城市是否就要洗蜕掉这些历史的痕迹呢?就譬如说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看到首尔的平民住宅,但愿你不要急切地得出什么不过尔尔的结论,在下结论之前最好先想一想:所谓“富裕”,到底应该是皮儿还是里儿?

“部队汤”承载的韩国记忆

回国前,在首尔市政府工作的北京人L请我到市政府大厦内部“游览”了一番,并带我享用了首尔市政府的员工餐——一种颇为特殊的免费餐。当然,这免费餐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带朋友去吃的,L的同事刚好不吃,就把餐券让给了我。

员工餐厅面积不大,在里面就餐的政府雇员把餐厅撑得满满当当,尽管人多,进去以后却感觉鸦雀无声,人们聊天时也仅是窃窃私语。

取餐台上的食物品种不多,就一个主菜两种泡菜,还有一碗汤。L告诉我,这碗汤看似极为普通,却大有来历。

原来这种汤的名字叫做“部队汤”:汤中有几节香肠,一两片午餐肉,一些杂菜以及泡菜。说实话,汤的味道实在普通,与广东人烧的汤比起来不知道要差多少倍。但正是这碗小小的部队汤,涵盖了韩国的近现代史——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

同许多国家一样,战后的韩国也经受了较长时间的极度贫困,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即便是首尔(当时还叫汉城)这样的首善之区也依然存在着普遍的贫困和饥饿。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驻守在美军基地的美国大兵们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那些美军士兵的伙食在今天看来也不过尔尔,但与当时汉城的普通民众相比,还是有天壤之别。

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围绕着美军基地的食堂——这一“肥地”就产生了一种富有创造性的食品——“部队汤”。

关于这汤的起源,存在着几个版本。

版本之一:在美军基地的食堂附近,几乎每天都聚集着许多贫困的民众,他们在等待着从基地里驶出来的泔水车。泔水车一到,人们就拥上前去争抢美国大兵吃剩下的残羹剩饭。这其中就有啃剩下的香肠、午餐肉甚至一些肉碎油腥等等。老百姓用带来的锅碗瓢盆装满这些后,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再往里面添放一些自家制作的传统泡菜,然后在炉子上加水烧开——香喷喷的“珍珠翡翠白玉汤”——香肠午餐肉泡菜汤就被端到了餐桌之上。

版本之二:一些在美军基地食堂工作的韩国大妈,偶尔会从食堂里拿一些卖剩下但已切好了的香肠午餐肉,甚至整罐的肉罐头回家,或者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便宜的价格购买一些肉食品,回到家以后加一些泡菜、豆芽乃至方便面一起上锅炖,从而产生了这样一种食品。

版本之三:一些小饭馆从美军基地的食堂收取泔水,从泔水里取出香肠、火腿加上泡菜、豆芽、方便面等一起炖好,然后卖给食客。这种东西虽然味道很好,但这种不法行为还是受到了韩国政府的制裁。但那以后,有的饭馆仍然依照当初的那种配方,专门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料制作出类似的食物。

版本之四:当时的韩国士兵没有条件像美军士兵那样大块吃肉,部队里总是把香肠火腿等切成小块,加上蔬菜、泡菜、方便面等一起炖,后来这种食物以及制作方法渐渐地传到了民间,进而衍生出了现在的这种菜式。

尽管传说的版本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韩国过去贫穷的历史,而部队汤的境遇也形象地体现了韩国从落后到发展的过程。如果说,三四十年前部队汤还是韩国人的某种尴尬乃至不堪回首的记忆的话,那么今天的韩国民众已经自信地把它当成一种笑谈了。

在韩中国留学生的N种生存方式

姚远是我韩国之行认识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他的热情帮助下,我接触了好几个来自中国各地的留学生,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课余打工的状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基本上都靠打工维持生计,就象姚远的表弟——一个十八岁的九零后小伙就是边读语言边靠打工维持生活的典型。他每天下午六点到晚上十一点都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里做服务员,一个月的打工收入基本上在60万韩元左右,约合人民币3600元。他租住的房子虽然面积极小,但一个人住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月租金要1000元人民币,但因为靠近学校和打工的餐馆,倒也十分方便。

姚远目前正在离首尔一个小时车程的清州读大学。姚远的房东,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老奶奶,姚远每次回国的时候,老人都要送给他几万块钱让他在路上给父母买点东西。他的房子月租金只有1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600元,如果在首尔的话是不可能这么便宜的。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姚远带着我来到了他在清州的家。

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来韩国的时候姚远的父母也为他准备了很多常用药,一进屋我就看到**放着一个盛满了药品的大盒子。姚远的屋子比表弟住的要大一点,地上铺着海绵垫。有客人来的时候他就打地铺,因为韩国是地板采暖,所以睡在地上也还算舒服。

进门的小厅其实是一个微型厨房,但姚远基本上不大做饭。卫生间面积不大,但能随时洗上个热水澡。因为屋子不够大实在没有地方放衣柜,所以姚远就用了一个简易的衣架代替了。

姚远告诉我他的房东住在三楼,一楼二楼住的也都是中国留学生。他们大学附近的很多韩国人家都靠出租房屋挣点“外快”。

姚远租住的房子位于清州大学附近一条僻静的小街,小街上有家叫东昌的小饭馆,实际上就是两个来自山东的留学生开的。因为韩国禁止留学生开饭馆,所以他们的营业执照是一个已加入韩籍的中国朝鲜族大姐帮助领取的,她只是名义上的老板。

这条街人气并不太旺,所以餐馆的生意也不算好。为了吸引更多客人,饭菜的价钱定得非常低,实在很难赚什么钱。好在餐馆一个月的承包费大约只要2000元人民币,所以还能勉强维持。

两个小伙子从家里借了八万多元,也许是刚刚开张(还不到两个月),他们对经营还不大懂,譬如红烧肉盖饭里没有半点青菜,出于好意我给他们提了一些建议。姚远后来给我打来电话,说这家小店失火了,整个店面已经被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放下电话,我的心里很不好受。

姚远是为数不多的不需要打工就能养活自己的中国留学生之一,他每个星期都要从清州赶到首尔的服装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再托运回河南老家。因为家里有一个铺面房,父母就试着让儿子开了家服装店,没想到生意还挺稳定。虽然发不了什么财,但维持姚远在韩国的学习和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同时也不像打工那么耗费时间。只要父母来了电话,告诉他需要补什么货,他就得从清州赶去首尔的批发市场。

说不辛苦是不可能的,首尔的批发市场都在深夜营业,姚远每次进完货,几乎都是天已大亮。如果当天上午有课还要赶回清州,没课的话就打辆出租车到表弟的小屋子里凑合一夜。在异国他乡的独自打拼,让这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显示出超乎寻常的成熟和稳重。幸运的是,姚远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首尔庆熙大学的研究生,明年初他就要告别清州到首尔求学了。

姚远告诉我,在韩国的中国学生也并非全都需要打工,有一些家境较好的同学就活得十分轻松,更有些人根本无心学习,出国留学只是为了圆父母的一个梦。此外,还有一些留学生来韩国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工挣钱,可实际上在韩国打工的收入并不算高,每个月除了房租吃饭以外也剩不下什么了。

此店为中国人而开

第一次到首尔,因为不想错过街景而选择了长距离的步行,想要用脚丈量首尔的宽度。因为这,我在首尔西部一条极为普通的街道上,发现了一家专门为中国人开的商店,生意还很火爆。实际上,这条街既非商业区也不在市中心,属于市里相对偏僻之地,即使在大白天,街道上也难以见到什么行人。但就是这样的一家店,门外冷冷清清,门内却人满为患。

原来是家化妆品店,里面无论售货员还是顾客全都操着中国话——老板专门雇佣了会讲汉语的人做售货员。来的顾客中,既有台湾腔也有大陆音。推销的时候,售货员以完全权威的口吻告诉顾客,这里的化妆品是最好的,功效是了得的,当然价格也是极贵的,基本上比北京的高档商店里出售的世界名牌化妆品都贵上很多(要知道因为关税的原因,北京的价格本已经相当贵了),而这里卖的化妆品全都是韩国本地生产的土特产品。

本以为来自宝岛台湾的旅游者见多识广,大概不会对这些土特产品有什么兴趣,没想到他们全然不在乎这些,买起东西来比大陆的顾客还要慷慨得多。我估计,这些来自台湾的顾客比大陆同胞更“识货”吧。

不仅商店的店员会讲中文,连商店的告示也使用中文。商店门外则站着带顾客前来购物的导游们,我估计他们是不敢把欧美的旅游团拉到这里来的,因为他们终究是不大好忽悠的。

门外的旅游大巴排出去好几百米,难怪商店里的顾客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呢!购物本是旅游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到了一个地方买些当地的名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譬如说到了苏州杭州买丝绸,到了福建安徽买茶叶,到了北京买景泰蓝,到了云南贵州买少数民族特有的织物等等。所以,本以为到了韩国应该是买泡菜的,大概是嫌泡菜的利润不够高吧,韩国人就向外国顾客推销起了化妆品。

实在有趣的是,那些化妆品偏偏不卖给欧美人和日本人,也不卖给中国的香港人与澳门人,仅仅卖给来自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这倒是颇有点儿耐人寻味。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