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四
淄川,(中。倚郭。)长山,(中。初属济南路,中统三年来属。)新城,(中。本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以人民完聚,创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镇属焉。)蒲台。(下。金属滨州,元初隶滨棣路。中统五年,属淄州。至元二年,改属淄莱路,升中县。)
州二
莱州,(中。)唐初改东莱郡为莱州。宋为防御州。金升定海军,属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属淄莱路。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省入掖县,又省即墨入掖与胶水,仍隶般阳路。领四县:
掖县,(中。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析即墨县入焉。)胶水,(下。至元二年,析即墨县入焉。)招远,(下。)莱阳。(下。)
登州,(下。)唐初为牟州,复改登州,宋属河南道。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别置淄莱路,以登州隶之。至元二十四年,改属般阳路。领四县:蓬莱,(下。)黄县,(下。)福山,(下。伪齐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栖霞。(下。)
宁海州,(下。)伪齐刘豫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二县立宁海军。金升宁海州。元初隶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省部。户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三。领县二:
牟平,(中。)文登。(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唐为北恒州,又为云州,又改云中郡。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一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领司一、县五、州八。州领四县。(大德四年,于西京黄华岭立屯田。六年,立万户府,所属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凡七屯。)
录事司。
大同,(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县入焉。)白登,(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宣宁,(下。)平地,(下。本号平地袅,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三年,置县,曰平地。)怀仁。(下。)
州八
弘州,(下。)唐为清塞军,隶蔚州。辽置弘州。金仍旧。旧领襄阴、顺圣二县。元至元中,割顺圣隶宣德府,惟领襄阴及司候司,后并省入州。
浑源州,(下。)唐为浑源县,隶应州。金升为州,仍置县在郭下,并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应州,(下。)唐末置。后唐升彰国军。元初仍为应州。领二县:
金城,(下。州治所。)山阴。(下。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朔州,(下。)唐改马邑郡为朔州。后唐升振武军。宋为朔宁府。金为朔州。
元因之。领二县:
鄯阳,(下。至元四年,省录事司入焉。)马邑。(下。)
武州,(下。)唐隶定襄、马邑二郡。辽置武州宣威军。元至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旧领宁边一县及司候司,四年省入州。
丰州,(下。)唐初为丰州,又改九原郡,又仍为丰州。金为天德军。元复为丰州。旧有录事司并富民县,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东胜州,(下。)唐胜州,又改榆林郡,又复为胜州。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东城南直榆林,后以东城滨河,徙置绥远峰南郡今东胜州是也。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宁边州之半入焉。旧有东胜县及录事司,四年省入州。
云内州,(下。)唐初立云中都督府,复改横塞军,又改天德军,即中受降城之地。金为云内州。旧领云川、柔服二县,元初废云川,设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司、县入州。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上。)唐并州,又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三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户七万五千四百四,口一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十、州十四。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十
阳曲,(中。倚郭。)文水,(中。)平晋,(下。)祁县,(下。旧隶晋州,后州废,隶太原路。)榆次,(下。至元二年,隶太原路。)太谷,(下。)清源,(下。)寿阳,(下。)交城,(下。)徐沟。(下。)
州十四
汾州,(中。)唐改西河郡为浩州,又改汾州,又改西河郡,又为汾州。金置汾阳军。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州事,省小灵石入介休。三年,并温泉入孝义。领四县:
西河,(中。)孝义,(下。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本县。)
介休。(下。元初置,隶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仍省小灵石县入焉。)
石州,(下。)唐初改离石郡为石州,又改昌化郡,又仍为石州。宋、金因其名。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本州。三年,复立。至元三年,省温泉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置司候司,后与孟门、方山俱省入离石。领二县:
离石,(下。倚郭。)宁乡。(下。太宗九年,隶太原府。定宗三年,隶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太原府。至元三年,复来属。)
忻州,(下。)唐初置新兴郡,后改忻州,又改定襄郡,又为忻州。金隶太原府。元因之。领二县: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复置。)定襄。(下。)
平定州,(下。)唐为广阳县。宋为平定军。金为平定州。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七年,复立乐平。领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