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呢?荀子建议仍要从国家的行政系统和权力结构上想办法,只有建立一个合理而又被各个诸侯国认可的权力模式和行政系统,那么,统一才能持久和稳固。在他看来,武力的征服要节制,一方面秦国要向各诸侯国显示自己以文德治国,另一方面要重新设计中央政府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关于此点,荀子没有正面反对商鞅以来秦国推行的郡县制,但他认为诸侯国和各级地方政府决不应该仅仅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和政策中转站,而是应该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不仅有权决定自己境内、辖内的事务,而且有权参与中央政府的决策事务,“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听咸阳,顺者错之,不顺者而后诛之”。[24]如此,才能建立协调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我们已相当明白荀子的统一方略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设计。简言之,他认为中国的统一是必然之势,这一任务由秦国来完成也是可以的。但是一方面秦国必须改变自己的政策,另一方面要重新设计统一帝国的权力模式。在他看来,统一帝国虽不是原封保留周朝的分封制,但在统一帝国内部一定要允许各个诸侯国的独立存在,秦国可以充当诸侯之长,拥有协调各国关系的职能和权力,但决不能东征西伐,而应听取各诸侯国的意见,以各诸侯国的共同利益为国家的根本利益。“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25]如此,便是一种理想的统一方案,便合乎荀子心目中的儒家治国原则:“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捶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政也。”[26]很显然,荀子的理想不合乎秦国已有的治国原则,秦国的思想传统也不可能使秦国成为端拱无为的国家主权的象征,更不可能代表各个诸侯国的共同利益,“笞捶暴国,齐一天下”,维护各国的和平与发展。秦国所需要的依然是按照商鞅所开辟的道路走下去,用武力去征服各国,建立万世一系的真正的统一国家。
[1]《史记·陈杞世家》。
[2]《史记·周本纪》
[3]《论语·季氏》。
[4]《论语·阳货》。
[5]《论语·八佾》:
[6]《论语·宪问》。
[7]《孟子·梁惠王上》。
[8]《荀子·非十二子》
[9]《庄子·天下篇》
[10]贾谊:《过秦论》。
[11]《汉书·严安传》。
[12]《商子·一言》。
[13]《史记·商君列传》。
[14]《商子·修权》。
[15]《史记·商君列传》。
[16]《商子·一言》。
[17]《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8]《荀子·强国》。
[19]《荀子·强国》。
[20]《荀子·非十二子》。
[21]《荀子·王制》。
[22]《荀子·王制》。
[23]《荀子·强国》。
[24]《荀子·强国》。
[25]《荀子·强国》。
[26]《荀子·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