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的意思是这个项目也不能搞了?”李东问。问话的声音中明显带有焦急的腔调。
“那也不是。”王星焰说,“中国的事情,只要政府支持就能搞成。”
“怎么支持?”李东不耻下问。
王星焰又想了想,说:“比如环保补贴。”
“环保补贴?”李东问。
“我是说假如。”王星焰说,“假如国家有一项环保补贴,一方面投资建设环保‘加酒站’,另一方面对烧酒精的车主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倒过来,不给补贴,但是对烧汽油的汽车给予高额征税,也能起到引导作用。”
虽然王星焰非常明确地强调这只是一种“假设”,但是李东却把它当真事来办。
李东找到了深圳市经济发展局,询问有关“环保补贴”和政府建设“加酒站”的可能性。经济发展局的公务人员对李东也有所耳闻,特别是深圳卫星电视开播后,李东几乎成了明星,经常在《品茶论道》节目中任嘉宾,大家基本上都认识他了。既然认识,并且知道他的“海归”身份,便对他特别热情。
听了李东的叙述之后,经济发展局的公务人员也被李东忧国忧民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一定认真研究,并保证在规定的七个工作日之内给予他正式的答复。果然,规定的期限一到,答复下来了:关于“环保补贴”,暂时没有;关于由政府出资建设“加酒站”,暂时不可行,因为现在“酒车”还没有上路,暂时还考虑不到这个问题。但是,鉴于加和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项目属于明显的环保高科技项目,所以,市里按政策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持,支持方式是可以申请科技三项基金,另外,也可以申请贴息贷款,并申请把这个项目列为深圳市2006年重大建设项目,如果立项成功,将享受更加优惠的扶植政策。
李东把市里的答复告诉王星焰后,王星焰马上就热烈祝贺,并要他请客。
请客当然没问题,但是李东并不是很高兴,起码没有王星焰想象的那么高兴。
“怎么了?”王星焰问。
“没用,”李东说,“这样的扶植对我没用。‘三项基金’数目非常小,我问过了,一般不高于三百万,像我这个情况,估计补贴也就是一百万,杯水车薪。”
“你行了吧。”王星焰说,“这就相当不错了,等于是白给的,你还想怎么样?”
李东不说话,看着王星焰,明显地是对他的观点不赞同。
“我还是想要政策,不想要钱,我不在乎一百万人民币。”李东说。
王星焰愣了一下,又觉得好笑,哪有白给钱不要的?
“这样。”王星焰说,“你对中国的事情不如我了解,你听我的,‘三项基金’照要,贴息贷款也照样申请,重大建设项目也照样申请立项。总之,你一切按照他们的意见办,你只有按照他们的意见办了,他们才会进一步扶植你。往轻里说,明年还能申请‘三项基金’,还能申请贴息贷款,往重里说,说不定明年就会出台相应的政策,类似‘环保补贴’这样的政策。你不是看到了吗,人家的答复很明显,是‘暂时没有’,或许明年就有。但是如果你现在不按他们的意见办,就不听话,或者说是不听招呼,那么,相关的新政策就很难出台,即便出台了,也不一定会给你。”
李东仍然看着王星焰,当然这一次的看与刚才那样的看不一样,这一次他觉得王星焰说得非常有道理。所谓做事情关键要先学会做人,恐怕道理就在这里。
“这样的好事,”王星焰说,“你要是不搞,我搞了。”
王星焰这样说,也不全是激将李东。他是真动心了,不是被政府支持的态度和政策动心,而是确实觉得这样的项目非常有前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方向性。
“当真?”李东问。
“当真!”王星焰问。
“那好。”李东说,“我们一起做。”
王星焰想了想,说行,一起做。
王星焰参与进来之后,或者说王星焰投资加盟之后,工作进展明显加快,主要原因一方是资金更加充足,另一方面还在于王星焰比李东更会“做人”。比如在要求政府支持的问题上,王星焰的要求就比较巧妙,他不是要求政府给钱,而是给政策,而且是政府马上能够做到的“小政策”。第一个“小政策”就是要求政府出面协调,首先在两条公交车线路上进行试点,并且这两条公交车线路是同一个起点,这样,只要在这个起点上建设一个“加酒站”和维修点就行了。
由于他们的要求合理,比较可行,关键是并不要政府掏一分钱,建设一个“加酒站”的钱他们完全能出得起,不需要政府扶植,而只要政府出面协调,所以,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由市政府办公厅给交管局、公安局、运输局,环保局下文,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主持协调会,问题很快得到落实。环保公交上路那天,本市的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不久,外省市组织的参观学习考察团专程来深圳考察学习环保汽车开发应用的先进经验,李东的特长又一次得到发挥。并且这一次的发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好。